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

一、李隆基急眼了

公元714年,也就是大唐开元二年,李隆基接到边关急报:吐蕃出洞了十余万兵马,连破大唐城池,兵锋直指中原。

李隆基大怒,当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刚当上皇帝,突厥就来凑热闹。搞得李世民不得不出单骑谈判,来了个“渭水之盟”。如今我皇位刚热乎,你吐蕃就来搞事,以为还是大唐初立之时吗?

于是李隆基要御驾亲征,却被劝住。毕竟李隆基的皇位来得不算太正,如今一切刚走上正轨,他却离开京城,万一“玄武门”再唱戏,或又出一个“女主昌”可咋办?冷静,必须冷静!

所以冷静过后,李隆基命薛仁贵之子薛讷挂帅,去教吐蕃如何做人!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1)

薛讷咧了嘴,我刚在北面揍完契丹,马上就让我穿越大唐跑西南去打吐蕃。可当他听闻李隆基都想御驾亲征后,立刻意识到问题严重——别抱怨了,赶紧吧,皇上大哥已经急眼了,别找不自在。

如今的一个疑问就是:大唐都进入到开元年间了,为啥还四处掐架?

没办法,都是那位女皇大姐留下的“负资产”,她虽喜提“史上唯一女皇”头衔了,却在武周时期遭到契丹、突厥、吐蕃的轮番吊打,搞得大唐版图严重缩水。因此,开元初期的李隆基,必须要一刀一枪,把大唐体面重新砍杀回来!

就这样奠基开元盛世的关键一战开始了!薛讷命驻扎在甘肃的大将王海宾,充当敢死队兼诱饵,钓鱼吐蕃大军后,其余诸将率军反包围,务必一战打服吐蕃。此战若败,否则皇上大哥,必不会饶过我,不过在我死之前,会先砍了诸位的脑袋。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2)

显然王海宾任务最重、最关键。那么他是何方神圣?据《旧唐书》载,此人出身于太原王氏。如今李隆基的皇后,就是出自这个家族的。因此好歹也算是半个“皇亲”,再加上常年驻扎在这里熟悉情况,只有他最合适。

王海宾不负众望,虽被吐蕃围困,却豪气冲天。按薛讷的部署,此刻其他大将都应出击,反包围才对。但诡异的一幕却出现了: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海宾以众寡不敌,殁于阵

所有人都因嫉妒王海宾的战功,选择了眼睁睁看他战死后,这才出击合围。果然此战过后打惨了吐蕃,取得了大胜,“大军乘其势击之,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

对此,薛讷虽啥都明白,却也只能悲愤表示:晚了一步,王兄啊,我一定会狠狠写入你的战功,上奏天子……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3)

二、霍去病的遗孤

再说李隆基,得知大胜吐蕃后兴奋异常。当然也必须要狠狠表彰阵亡的王海宾,“诏赠左金吾大将军”。庆功宴喝得很好,诸位都是大唐功臣,更要宣王海宾遗孤上来,我李隆基要亲自抚慰。

一位九岁的男孩来了,哭得“迸血沾衣”,他叫王训。李隆基呆望着,恍然间看到了自己:那年我也这么大,但母亲却被奶奶武则天搞死了,我何尝不哭得如此呢。

经历过,才知其味,懂得其哀,才懂其苦。

李隆基几步走到王训身边,一把抱起,带着哭腔说:这是霍去病的遗孤,我收为义子了,并赐名“忠嗣”。从此王训改称“王忠嗣”,被李隆基养在了宫中。(《新唐书》: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4)

童年的时光,总是飞快。比如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就经常跟王忠嗣一起玩耍,当然李亨学的是文,王忠嗣则学的是武。也就是说,李隆基把王忠嗣当成霍去病培养。

王忠嗣没让李隆基失望,长大后去驻守代州,这里主要防范契丹人。哪料却很快让李亨着急上火了,为啥?因为王忠嗣天天带着人马,去找契丹人练手。

搞得契丹人郁闷不已,一直是唐人在城里“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我们游牧人在城外讨生活,顺便做抢劫买卖。可这位王忠嗣却是“走契丹人的路,让我们契丹人无路可走”!

须知王忠嗣是皇上义子,关于他的一切必须要让李隆基知道。潜台词就是,谁也管不了你义子,皇上大哥还是你管吧。李隆基没当回事,但李亨却着急了,他跟王忠嗣一起长大感情很深。且李亨的老妈,还把自己的亲戚子女,嫁给了王忠嗣。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5)

于是李亨找到李隆基表示:还是让他回来吧,这小子实在让人看着胆小。就这样王忠嗣回来了,却不是发呆,就是哭,表示父仇未报,何为人子?(以雠耻未雪,激愤愈深,每对案忘餐,或独居掩涕。)

李隆基只得让他去河西前线,并一再叮嘱河西节度使萧嵩:我这义子天天想报父仇,你让他学习军务啥的都可以,务必别让他“走吐蕃的路,让吐蕃无路可走”。

萧嵩咧嘴了,敢情皇上大哥你给我派来一个小祖宗。行,那就供奉起来吧。

都言最是无情帝王家,但至此之时,李隆基、李亨对王忠嗣,都妥妥够哥们意思,很是感人。但对王忠嗣来言,他是要报仇当大唐名将,岂能一直躲在温室里?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6)

三、七百唐军砸场子

自王忠嗣来到河西后,天天嗷嗷叫着要出战,萧嵩次次不同意,连一个兵士都不给他。如此一晃三年过去了。公元733年,萧嵩屡立战功,要调回长安出任宰相了。

王忠嗣跑来表示:将军你回京后,皇上必问我情况,可这三年来我一点战功没有,不但我丢人,将军您也是很没面子。不如给我点兵马,让我小打小闹一次也好啊。

萧嵩思来想去,给了他七百骑兵,本意是你才七百人,最多抓几个吐蕃兵就行了,绝不会搞大动静。哪料很快萧嵩就差点被王忠嗣吓死。

王忠嗣听闻吐蕃老大,要搞盛大阅兵后,竟然带着这七百人直接扑过去,砸人家场子去了。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7)

得知情况后,吐蕃赞普(老大)气得鼻子都歪了:太欺负人了,就这么点人马竟敢砸我场子,给我向死里打,一个都不许放过。

哪料一交手却发现,这大唐七百骑兵都如地狱魔鬼,尤其是王忠嗣,更是身先士卒,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吐蕃数万大军竟然啃不下来,而且吐蕃赞普的一位亲随大将(警卫队长)还给战死了。这一下子,吐蕃赞普被惊着了,感觉自己这里不安全,命向后方移动,找个更安全的地方观战,顺便指挥。

吐蕃赞普这一后撤,发出了错误信号,因为帅旗也要跟着他一起后退。吐蕃大军哪知咋回事,认为必是唐军援兵来了,老大受到了攻击要逃跑,咱中计了,败了!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8)

王忠嗣和唐军也发现了这情况,也以为自己的援兵来了,各个如同打了鸡血,更是凶悍难当。顿时战场上的形势大变,吐蕃兵溃逃亡,无人能制止,七百唐兵如虎入羊群,大杀四方。

也就是说王忠嗣仅率七百人,真就踹了吐蕃场子。此战过后,斩首吐蕃几千精兵,获牛马辎重无数,王忠嗣垒完京观,祭拜完父亲后,这才没事人一样回来禀报。

萧嵩听得如同做梦一样,只知李靖、李绩、苏定方那时的大唐,动不动就敢率兵几百或几千人就硬刚敌军,没事就玩追敌千里的游戏,如今终于让我亲眼看见活的了。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9)

李隆基更是喜不自禁——大唐雄霸之风,别以为只有贞观年间才有,如今我开元年间也有,还是我培养出的“霍去病”带来的。我必须亲登勤政楼,向文武百官们宣告我们家王忠嗣的战绩,展示那些吐蕃辎重啥的。

由此大唐的霍去病,新一代名将王忠嗣横空出世,成了李隆基手里王牌。先是把吐蕃打得怀疑人生,又三败契丹,威震漠北,再破突厥,横行千里……一扫武则天时期的丢人战绩。

公元745年,王忠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佩四镇将印,比后来的安禄山,那“三镇节度使”还牛一镇。奈何也就在这时,大唐的画风,悄悄转变了……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10)

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

公元746年,由于李隆基猜忌李亨,开始着手打压李亨势力。韦坚、皇甫惟明被贬了官,又逼迫李亨休了韦氏……而王忠嗣也开始被李隆基,用怀疑的眼光挑剔起来。毕竟他跟李亨的关系世人皆知。

于是转过年来,王忠嗣就被李隆基扔入大牢了。罪名是:在石堡城之战中,王忠嗣拒绝救援董延光,致使其惨败给了吐蕃。

同时李林甫又买通了王忠嗣的手下,诬告说:王忠嗣总是表示,自己跟李亨是一起长大于宫中,要推李亨当大唐太子。潜台词就是,他只忠于李亨,不忠于李隆基(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隆基抱起一位9岁男孩说(11)

李隆基大怒,喊来王忠嗣的手下,日后大名鼎鼎的哥舒翰,让他接替王忠嗣。哥舒翰哭着表示:我们老大王忠嗣是被冤枉的,我愿意丢弃一切官职保他性命。

李隆基很感慨哥舒翰的忠义,却更对王忠嗣猜忌了。于是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两年后,王忠嗣离奇万分便暴亡了,年仅45岁!

《新唐书》如此评价王忠嗣: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潜台词就一句话: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