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怎么影响全世界的(润物细无声的东传)

文|冯璐

由于地缘较近且同在佛教文化辐射圈中,造纸术在经撒马尔罕一路向西传播的同时,也悄然在朝鲜与日本登陆。与轰轰烈烈的西传过程相比,造纸术的东传则显得润物细无声。

今人通常引用《日本书纪》卷廿二《丰御食炊屋姬天皇纪》,其中提到:“(推古天皇)十八年(610)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并造碾硙,盖造碾硙始于是时欤。”认为日本造纸始于推古天皇。昙征赴日时,正值摄政的圣德太子推行新政,为发展造纸,他命令国内遍种楮树,造楮纸。

造纸术是怎么影响全世界的(润物细无声的东传)(1)

千代纸

不过《日本书纪》只提到昙征会造纸墨颜料,并未明确说明造纸术由昙征而始,很有可能在昙征造楮纸之前,日本已经掌握了造纸术,1668年出版的古书《枯杭集》中的一段记载证明了这一点。《枯杭集》用古日语写成,作者佚名,其中第二卷提及造纸:“本国昔时有称为记私之人者,始行造纸。此前以木札书文,故所谓御札者,即此故事也。”如果内容属实,可知第一个在日本实现造纸的应该是一个叫“记私”的人。根据学者潘吉星考证,此处的“记私”应该与405年从百济来到日本,担任皇子菟稚郎子的老师王仁是同一个人。王仁曾祖王鸾据传为汉高祖刘邦之后,避祸百济后才更名换姓,其带来的《论语》和《千字文》,使日本第一次接触汉籍与儒学。

及至奈良朝(710—794),除了本色纸,日本已经可以造出深色纸。正仓院文书中曾提及浅绿金银箔纸、金尘绿纸、银箔敷红纸、银尘红纸等十几种箔打纸。有些纸在制造过程中特别使用了一种“吹染”技术,即在纸上铺上树叶或各种形状的模片,用吹雾器将染液以雾状吹在纸上,再将模片拿走,色纸上呈现各种形状的白色纹样,十分美观,被称为“吹绘纸”。

加工纸制造在平安时代(794—1184)也日臻完善,例如《大和物语》中提到的一种“香染纸”,此纸在抄造前,将桃金娘科丁香汁混入纸浆,因丁香汁液呈浅黄色,薄染后的香染纸也呈黄褐色且带有香味,是少女们的最爱。除此之外,还有将墨汁滴入水盆,轻吹水面,将纸盖在波纹上而染成的“墨流纸”;在湿纸上淋上蓝色纸浆并上下扇动,形成云纹状图案的“打云纸”,以及把胡粉(铅粉)和白云母粉用胶汁涂在楮皮纸上的“贝壳纸”等。

造纸术是怎么影响全世界的(润物细无声的东传)(2)

抄写在 17 世纪晚期和纸上的纪贯之的诗作

手漉和纸技术在江户时期(1603—1868)达到顶峰,制作过程的繁复也颇符合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特性:冬至到10月进山砍楮条,将成捆楮条放入蒸桶内蒸煮,剥下楮皮晾晒2至3天,再放入水中沤之,剥去青皮,以草木灰水蒸煮。将河水洗涤过的皮料铺在山坡日晒,硬木棒锤打后再次洗涤,滤掉有色杂质,此时纸料呈白色棉絮状,加入清水配成纸浆,倒入“纸药”,再以“流漉”法(抄纸时,竹帘面倾斜,让多余的水从帘面上急速流去)抄纸。以此法制成的手漉和纸平滑细致、坚韧耐用。2014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通过,将日本手漉和纸列入无形文化遗产,“举凡和纸皆美”,日本人在造纸上精巧细腻的灵感,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