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

文字是个好东西,在我看来,它是文明的标志。一个群体如果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产生的话,我认为不能说其产生了文明。

我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发展下来,尚可追溯三皇五帝时期,可被专家认可的时间,也仅仅是在殷商之后,连夏朝都一直不被承认,而三皇五帝则被认为是神话传说。

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1)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掘出夏朝的遗址,更别提三皇五帝时期了。当年大禹造的九鼎,也消失在了漫漫长河之中。

即便是没有这些“重器”,上古文字如果有的话,也可以说明问题吧。可恰恰巧合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被认为是商朝后期的甲骨文。

现实,就是这么尴尬。由此可见,文字对于一个文明的存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文字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

只能说,中国最早被定义为文字的是甲骨文,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文字,也经历了进化与发展。

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2)

当年郭沫若经过深入考证曾断言,中国汉字的历史有长达6000多年的历史,只不过是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没有被定义为文字,而是甲骨文的前身。

在很早之前,那些远古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着在岩壁上画一些图案来记录一些大事件。这些岩壁上的图案,就是早期甲骨文的前身,虽然不能被称之为文字,但也是起到记录作用的“图案”。

从一开始被古人画的图案,再到商朝后期的甲骨文,周朝使用的金文,以及秦朝时期的小篆,中国汉字一直处于蓬勃发展当中。

后来,又出现了隶书与楷书,东汉时期的蔡邕便是著名的楷书书法家。楷书讲究横平竖直,在写作难易程度与辨识度上来说,对于新手更为友好。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最为疯狂的是,当年西晋一个家伙为了学习蔡邕的书法,干脆去盗取蔡邕的墓穴,仅仅是为了能够学习蔡邕的楷书。

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3)

到了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作品更是红极一时。由于汉字在很长的时间里,书写所占据的时间多,对于新手来说不太友好。

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针对文字本身的内容组合进行精简,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寥寥几个汉字,用白话文来解释,则需要几倍的文字。

例如比较经典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

近代对于汉字进一步精简

原来的汉字没有拼音,书写复杂,老百姓文盲率居高不下,甚至统治者还不希望老百姓学知识。

一直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老百姓的文盲比重高得吓人。于是,普及文化教育,消除文盲刻不容缓,中国的建设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担任。

文言文虽然早早变成了白话文,但是汉字的书写依旧复杂,而且没有拼音,对于新手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耗时太长。

于是,在1955年-1957年,汉字改革,不单单简化了汉字,还给汉字配上了拼音,除此之外,新华字典也成为了人们的必备工具书。

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4)

学习汉字,变成了一个轻松加愉快的事情。中国境内的文盲率,短短几十年下来,基本消除不见。

凡是有利有弊,在改革之后,汉字的结构与组成都与原来繁体字不一样了,仅仅单纯看这个汉字本身,不容易看出他原来的意思。

所以一些有名的成功人士,便开始呼吁恢复繁体字,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一些文史学者会怎么看呢?

易中天与冯小刚关于汉字的争论

在一次两会上,冯小刚与张国立针对汉字的问题提出了一番建议,他们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

不少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结构组成,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里面的寓意深刻,可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所能够代表的。

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5)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以及简体字多年来的发展,使得繁体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文化的长盛不衰,要将繁体字再提起来。

虽然乍一听,这番言论也没有什么毛病,而且一些繁体字形写出来也很好看,可是大多数认为他们提出的这番论断,还是违背了汉字发展的一个潮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易中天先生。

易中天原本就是文史学者,而且他也切身经历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所以他的意见更具有代表性。

易中天指出,如果单纯以汉字古老为最好,那么如果恢复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不是更好一些?

纵观历史,中国汉字的发展也是出于变化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字特点。每个时期的汉字,都要比之前的汉字有所简化。

而且现行的汉字都是经过专家商讨定型的文字,在现今的使用方面,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如果非要写繁体字,那么请看下这四个字:亂、竈、龜、鬱。

冯小刚写的好字(冯小刚曾建议恢复繁体字)(6)

这几个字原本是我们常用的字,想必许多人连认都不认识,更别说写了。这几个字其实是“乱、灶、龟、郁‘,这几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还是蛮高的。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用简体字比较好,毕竟,如果在书写上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不适合的。

后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有不同的时期的产物,我们完全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好了。其实事物原本没有好坏之说,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至于其他,姑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