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

第十九篇第15章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即言偃,“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唯一的南方弟子。

吾友:我的学友,《论语》中还出现过一次“吾友”,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其中的“吾友”应该指颜渊,可见,孔门弟子们称呼同学、同门皆为“吾友”。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1)

张:形声字。从弓,长声,始见于金文,读作zhāng、zhàng。

张的本义是拉紧弓弦,与“弛”相对。《说文》:“张,施弓弦也。”《诗·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

张后来引申义指开、展开等。如《道德经》:“将欲翕之,必故张之。”《礼记》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又罗取鸟兽曰张。《周礼·秋官·冥氏》:“掌设弧张。”

张也指大,《广雅》:“大也。”《诗·大雅》:“孔修且张。”《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2)

又计物之数曰张。《左传·昭十三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后汉·明帝八王传》:“宠有彊弩数千张。”

张也指张狂、乖张,如《书·无逸》:“民无或胥,譸张为幻。”司马贞《补史记序》:“其中远近乖张。”

张读第四声时,指自大,如《集韵·漾韵》:“张,自侈大也。”《左传·桓公六年》:“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

张又指姓。《广韵》:“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本文的“张”指孔子的弟子子张。子张即颛孙师,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颛孙师出生于公元前504年,比孔子小48岁,小子游2岁,大曾子1岁。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3)

难能:不易做到,如王安石的《贺运使学士转官启》:“恬於所守,人之难能。”

难能也指“做不到”,如徐特立的《工读》:“然迫令读书四年,或有难能。”

难能也简作“难”,如《论语》:“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意为:一个人所说的话如果都能无愧于心,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然而:表示转折关系连词,意思是指从另一方面来说。

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

清· 袁枚《祭妹文》:“然而汝亦不在人间。”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4)

未仁:没有达到“仁”人的境界。想达到“仁”的境界有多难?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可见,想达到“仁”,必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还说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孔子认为:整个殷商只有三个“仁”人。

子张曾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孔子说:“忠矣。”子张又问:“仁矣乎?”孔子说:“未知,焉得仁?”孔子认为令尹子文不算“仁”者。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5)

子张又问“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认为陈文子也没达到“仁”,孔子认为管仲、伯夷、叔齐算是“仁”人。对于孔子自己很崇拜的子产,他也只能算“惠”人。

孔子的弟子当中有“仁”者吗?有一次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乎?”孔子回答:“不知也。”孟武伯又问。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再问到冉求、公西赤时,孔子都含蓄地说他们都不算“仁”人。

不过,孔子认为颜回勉强可以算一个“仁”人,他曾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

孔子自己算不算“仁”人呢?他曾自我评价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6)

全文理解为:

子游说:“我的学友子张做得很是难能可贵,但是还没有到到仁的境界。”

本章为子游对子张的评价。曾子也曾评价过子张:“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朱熹注曰:“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dàn)之意。”

子张是孔门弟子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人,由于太年轻,所以没有被孔子列入“孔门十贤”,后人把他和曾子、有子一起列入了“孔门十三哲”。

子张曾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这其实是对孔子提出的“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补充。

子张也是最善于向孔子提问的学生,他曾问过:“行”、“仁”、“政”、“干禄”、“惑”、“崇德”、“善人之道”等。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子张儒”是八家之首,可见子张对儒家文化的贡献之大。

康有为曾为子张抱不平,他说:“后人误尊曾子,遂抑子张,是非白黑,颠倒高下,此孔道所以不明也。”康有为甚至认为《论语》乃曾子学派传人所记诵。

子游敢对子张进行客观的评价,毫不避讳地称他“未仁”,说明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不但是学友,又是“诤”友。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7)

左伯桃与羊角哀

五代时期的李昉、徐铉合著的《太平御览》以及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中都讲述了一个故事:

战国末年,楚元王(虚构人物)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读书人都闻风而至,燕国有一位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学成了济世之才,安民之业。

当时的左伯桃已经快上50岁年纪了,因鉴于诸侯间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

听说了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8)

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好几天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

一天,眼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

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多岁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后,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

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之意。

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9)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眼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

他自知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

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后,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却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论语泰伯篇13(左伯桃与羊角哀)(10)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

羊角哀醒来之后便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就让小弟来帮你的忙吧!”说罢,自刎而死。

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