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集中战略资源)

#创作挑战赛#

【说明】阅读《善战者说》第八讲笔记,全文3635字,阅读需要9分钟。

在战争中,集中力量于有限的目标时,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益。

《孙子兵法》里面讲到的并力,就是要在关键的局部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然后果断抓住机会,最大程度利用机会,将资源集中去打击对手,就是所谓的“并力”。

打仗就是四个字:稳、准、巧、狠。先胜就是稳,击虚就是准,诡道就是巧,而并力就是狠。

关于并力,孙子提出了一对概念,“专”和“分”。“专“就是集中,”分“就是分散。孙子说:”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故我众而敌寡。“我们的兵力一定要高度集中,而尽量使对手的兵力分散。我们的兵力集中到一起,对手的兵力分散到十处,就可以形成十打一的优势,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态势。

关于集中资源,集中力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不要贪多,同时追逐多个目标。

2、接受事实,必定会有局部和次要方向的损失。

3、资源集中,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力量。

4、运用策略,掩护集中资源打击对方目标的达成。

孙子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集中战略资源)(1)

一、控制目标数量

贪多求快是人的天性,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快点获得利益,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经常会同时追逐多个目标也就不难理解了。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集中兵力,集中资源这条原则,但真正到该集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资源被自己分省了。因而总是错失良机,或者被对方吊打。

还是从故事讲起吧。“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时期希特勒入侵苏联作战计划的代号。入侵苏联,在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战略构想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孙子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集中战略资源)(2)

图源:互联网

在希特勒看来,打垮苏联,占领苏联的国土,可以从苏联取得德国进行战争所亟须的巨大资源,包括粮食、石油,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极大地改善德国的地缘战略困境,还可以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迫使英国放弃抵抗的最后希望,不得不屈服于德国的意志。

但是在战略目标的选择上,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从一开始就出现巨大的分歧。按照陆军总部以及军方高级将领的设想,德军对苏作战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摧毁苏联红军的作战能力而要摧毁苏联红军,就要以莫斯科为主要打击目标

理由是:莫斯科是苏联的权力中心,丢掉莫斯科将给苏联的统治带来极大的震撼,苏联人是绝对不敢冒丢失莫斯科的风险的。莫斯科还是苏联的工业中心之一。莫斯科周围及其东部地区的装备工业一旦丧失,苏联的战争经济将会遭到严重的损失。从战略上讲,莫斯科又是苏联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旦丢失,苏联的军队调动就会陷入极大的困难。

希特勒并不同意这种判断。与将领们关注军事目标不同,他更关注政治和经济目标。

从政治上来说,他认为应该占领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这是布尔什维克的摇篮。攻占列宁格勒会对布尔什维克形成致命的心理打击,顺便还可以与盟友芬兰的军队在苏联北部会师。

从经济上来说,目标应该是占领苏联南部的主要粮食产地乌克兰、主要的工业基地顿涅茨地区,以及苏联的主要石油产地高加索油田。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使苏联的战争经济陷入瘫痪,同时使德国取得最宝贵的战争资源。

由于军方关注军事目标,希特勒关注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导致军方想在战线的中央寻求决战,而希特勒则希望从南北两翼发起进攻。

由于双方争执不下,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案:把三个目标都纳入作战计划中。由此形成的作战方案是组建三个集团军群。

这种情况下,兵力就被分散到三个目标上,德军的这个战略实际上是三个目标的大杂烩。

由此导致一个问题:同时去追逐三个目标,除非在每个方向上德军都对苏军有绝对的优势,否则一定会有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会出现最坏的情况,一个目标也实现不了。

具体到军方所关注的目标来说,尽管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得到了两个装甲集团军,因此作战能力要超出其他两个集团军群。但按照陆军总部原来的设想,应该主要用来进攻莫斯科的兵力,由此也被分散到了三个方向。这无疑会对军方的目标,也就是给苏军决定性打击,造成不利影响。

因为设定了三个目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会涉及资源调配的问题,希特勒在战斗期间发布的第34号训令,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在目标的反复争论上,最终导致三个目标都没能完成。

因此,并力首先要避免的是同时追逐多个目标。

其次是要能接受局部和次要方向会带来的损失。

二、接受必要损失

在执行的过程中会犯的一大错误是,接受不了局部和次要方向上的损失,从而匆忙地从主要目标上调集资源,想要填补局部和次要方向上的损失。

毛主席说,战争中次要方向的暂时损失,“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暂时的局部损失,“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而这种暂时的局部的损失,是完全可以通过主要方向的胜利来弥补的:“集中主力于一个方向,其他方向少了钳制力量,自然不免使土地受到损失。然而这是暂时的局部的损失,其代价是突击方向取得了胜利。突击方向胜利了,钳制方向的损失就可以恢复了。”

在现实的决策中,放弃所造成的损失和风险,经常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损失和风险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让领导者的决心出现动摇。这个时候所考验的,就是领导者的定力了。

安庆会战是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一场决战。在安庆会战过程中,曾国藩先后遇到了清朝中央政府以及湘军内部的巨大压力,要求他撤安庆之围,改救苏州、杭州或者武汉。

然而曾国藩坚持不撤,由于曾国藩的坚决,即使是在太平军兵临武汉城下、湘军的后方基地不稳、自己的祁门大营受到威胁等巨大压力下,湘军还是咬牙不撤安庆之围。最终安庆会战湘军大胜。太平天国败亡的命运,也由此确定。

要接受局部和次要方向的损失非常难,但必须接受,否则真正想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当把持不住,从战略目标上分散资源去进攻次要方向时,很有可能战略目标就无法达成。

能制定合适的目标,也能接受局部和次要方向上带来的损失,紧接着就是将资源尽量集中,不要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浪费一丝力量。

三、集中资源优势

集中兵力的前提,是你得知道该在什么地方集中,该在什么时间集中。而这就需要你有战略头脑,需要你对战略全局有清晰的把握。

在作战中要果断地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的局部,规定自己的主要战略方向,并按照轻重缓急,在主要方向上集中起优势的兵力,形成强大的作战力量,从而去取得突破。

孙子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集中战略资源)(3)

图源:互联网

战略竞争力量不应该消耗在非战略机会点上,要“创造出聚焦一切战略力量攻破进入大市场的条件”,华为一直强调:战略,战略,只有略了,才会有战略集中度,才会聚焦,才会有竞争力。

战略就是放弃的艺术。战略的核心之一就是知道不做哪些事情。以舍为得。如果没有取舍效应,根本就不需要战略。

没有一家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在所有方面压倒对手。因此,竞争者不仅必须有意识地确定要把哪些地盘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而且还要使次要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减至最低程度。

只有这样,竞争者才能把关键的资源集中到最关键的地点上,才能最有效果和最有效率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四、运用策略掩护

在战争中,一个计划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对手的配合。

集中兵力同样也是如此。在战争中,能否成功地在关键的局部有效地集中起自己的优势兵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有效地分散对手的兵力,或者让对手的兵力无法集中。因此,孙子说,如果我方与对手的兵力相当,就要设法将对手的兵力分散,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如果对手事先掌握了我方集中兵力的时间与地点,就会以集中对集中,或者采取各种手段避开或破坏我方的集中。这也就会使我方的集中不再有意义。

孙子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集中战略资源)(4)

图源:互联网

在军事上,高手经常会用各种各样有效的策略,来让对手分散。

一个常用的策略,是我方首先分散兵力,来吸引对手分散兵力,然后趁对手兵力分散之际,我方突然集中兵力,发起对分散之敌的进攻。

拿破仑便是运用这种策略的高手。马克思曾说,拿破仑取胜的全部秘诀在于集中。而拿破仑集中兵力的秘诀是:总是首先在更强大的敌人的面前分散自己的兵力,诱使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分散兵力,然后再抓住最合适的时机,出人意料地集中起压倒性的力量来攻击对手最薄弱的环节。

除了“先分散、后集中”,在军事上,让对手兵力分散还有一个策略,就是可以运用诱敌深入的手段。

通过诱敌深入,拉长对手的战线,摊薄对手的力量,分散对手的资源,同时保持自己力量的机动与集中,这样一来,我方就在关键的局部造成优势兵力的集中。

BIC(比克)与吉列长期在打火机市场和刮胡刀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BIC在打火机市场上拥有强势地位,而吉列的刮胡刀产品因为遭受BIC的猛烈攻击而利润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吉列主动从打火机市场上撤了出来,从而给BIC提供了一个市场真空。BIC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迅速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打火机市场,但由此也就减少了其在刮胡刀市场上的资源。

吉列乘机集中所有的资源到刮胡刀市场,两年内即在刮胡刀市场上取得了50%的占有率,并且将获取的利润转向开发一系列的新刮胡刀产品,最终奠定了吉列在刮胡刀市场上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

战争的胜负一定是符合强胜弱败的力学规律的,所以要想取胜,只需要遵守集中兵力的原则来以强击弱,就一定可以取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