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

邢台市十大道教宗师

邢台市是道教的源流之地,自古以来便有浓厚的道教氛围,宫观宇曾遍布全境,对道教神仙的信仰历来是邢台民众最普遍的世俗信仰,同时邢台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为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十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堪称宗师级的人物。

一、太上道祖、道教三清一太上老君(老子)

广阳山为中华道教名山,太上老君的道场。位于邢台沙河,主峰海拔718米,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的隐居地,被称作老子的第二故乡。有太清宫、老君洞等名胜古迹,

是国家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老子传下《道德经》,被后世尊奉为道教的道祖太上老君。邢台沙河市被授予老子文化之乡。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1)

二、太平道教创始人、大贤良师一张角

张角(?-184年),钜鹿(治今邢台平乡)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教的创始人。

他因悟透《太平经》,遂创立太平道教,以宗教救世为己任。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太平道教主要特征是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皆据《太平经》而来。

太平道为中国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太平经》,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所谓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义,因为 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张角在传道的过程中,以善道 教化天下。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2)

三、云阳派宗师、通玄先生、上洞八仙一张果老

张果老,本为邢州广宗的道人,他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是唐朝有名的炼丹家,养生家,还是个哲学家。张果老高寿140余岁,“老”字是人们对他这个老道的尊称,张果以讲《阴符经》而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著述颇多,有《阴符经辩命论》、《黄帝阴符经注》、《气诀》、《丹砂诀》、《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道体论》、《内丹秘诀》、《金龙白虎诗》、《玄珠歌》、《大还丹契秘图》其中对有关“道”的阐释及炼养理论有其独物的见解,颇有哲义,今一些研究者称他为“哲学家”、“养生家”等等。

张果老的事迹在《大唐新语》、《旧唐书·张果传》、〈太平广记》、《明皇杂录》《宣室志》《续神仙传》《三洞群仙录》《高道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顺德府志〉、〈邢台县志〉、〈广宗县志〉、〈巨鹿县志〉中都有记载。

邢台张果老山原名五峰山,邢州道人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成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俗称张果老山),并为张果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桥一座,从此,仙翁山成为邢州名胜!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3)

四、全真派一代宗师、终南山圣宫掌教、洪妙真人一李志柔

李志柔,(1189—1266)金元时洺州洺水县(今邢台市广宗县)柏社人,字谦叔,号同尘子。修行于邢州仙翁山(张果老山)和广阳山(沙河),后拜开玄真人、长春子丘处机为师,赐号同尘子,是全真教掌教尹志平的师弟,被元皇室赐号“洪妙真人”。

李志柔在邢州创建通真观,总磷领顺德府、广平府和威州、磁州所有道众。恪遵丘处机“立观度人”之玄训而以“阐化为务”,积极在各地传教度人,后全真道教掌教尹志平因古楼观“祖宫隳圯,然于怀”而谓同尘真人李公(志柔)曰:“祖道中兴,玄功是勔,绍隆修建,公不宜后。”并命其主持全真道教终南山圣宫,使他成为全真教的南方领袖人物,而李志柔则不负众望,奋力在短期内修复了作为道教祖庭的楼观,至中统元年(1260)夏六月,楼观“以朝命易观为宫,仍旧宗圣之名”。

李同尘(即李志柔)名闻天下后,学徒甚众,有近三千弟子,其中在各地住持宫观的弟子多达三百人,诸方建立,若宫、若观、若庵,殆三百余区,在年届七十八高龄时羽化于终南山圣宫。

五、道教内丹派宗师、上洞八仙一曹国舅

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宋史》称他为慈圣光献太后(邢台宁晋人)之长弟,故称国舅。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事迹见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宋史》、《陔余从考》、《历代神仙史》、《神仙通鉴》等记载。

曹国舅证仙果后,亦有仙文集传留于世。

曹国舅本质上可能是一个被道教神化的人物,通过神化并将道教思想附会与之,依然造就出了一位道教宗师,在道教中地位卓然,有比较大的影响,被道教尊为内丹派宗师、上洞八仙之一。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4)

六、道教六通国师一张遂(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邢台巨鹿人,是一位精通道教、佛教密宗和天文科技的全才大师级人物。张遂的曾祖是郯国公张公谨,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天文历学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侄的纠缠,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

其在道教方面成就斐然,被道教尊为六通国师,其太乙遁甲之术天下无双,备受唐玄宗尊崇。邢台历史上的四大遁甲高手中,刘秉忠的奇门遁甲和僧一行的太乙遁甲皆是天下无双的绝学。道教六通,一说为心境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

一说为目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心通。

道家的法门是逆乾坤,夺造化,后天反先天,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还九转漏尽成。僧一行获此道教的认可,可见其在道教方面的深厚学识。一行所的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等皆为道教重要著作。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5)

七、六丁神祠开坛大宗师一刘秉忠

刘秉忠,邢台人,元代太师、开国元勋,官至赵国公、常山王,是凿开三教融为一室的全才大师级人物,被称作道冠、佛衣、儒心,在佛道儒三教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刘秉忠早年入全真道教学习,精通易学,奇门遁甲术天下无双,元世祖忽必烈为其在上都南屏山创建道教宫观并赐额《灵应万寿宫》,宫内建六丁神祠,也称为奇门遁甲祠,主祭六丁六甲之神。上都南屏山六丁神祠为天下祖坛。刘秉忠成为道教六丁神祠开坛阐教第一代大宗师。至元十一年,元世祖即命萧居寿继刘秉忠主六丁神祠,此后该祠事就成为太一道掌教之专职,传六代,其后改由正一道的天师担任。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6)

八、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一曹希蕴

曹希蕴即曹仙姑,生卒年不详,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蕴,女道士,世号曹仙姑,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赵州宁晋(今邢台宁晋)人,曹利用族孙,宋史艺文志有曹希蕴诗歌后集二卷,苏轼曾叹赏其诗。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

曹仙姑,初名希蕴,字冲之。后来徽宗赐名道冲。乃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孙(按曹利用曾官至枢密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曹利用本为邢台市宁晋县人,因出使契丹议和有大功,真宗赐第于都城之普惠坊。仙姑能言便解文字。五岁赋诗属文。十五岁,古今载籍,博览无遗。书一经目,终身不忘。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因不愿嫁,脱身遁去。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余年。惟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有若神助。家人踪迹之,则宛转潜避。齐人张公谏议知其异,度为女冠。因遥诣青州远游观张几真为师。欲受箓,无资,乃足历四方,货文于市,以冀遇得道者。后受箓于阁皂山。于是四方始知仙姑之名矣。然天资萧散,放旷物外,不就绳检,故毁誉几半天下。而仙姑终无喜愠。时或谐谑,形于词章,著其意而已。晚入京师,隐于阊阖门之咸宁坊。贫困者有所告,则赠以诗,使货鬻度日。都人供馈者,肩踵相摩,多所不纳。有不能却者,寻以施予他人。徽宗欲为仙姑建宫观,恳辞不获,则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又赐号道真仁静先生。又为营保庆泰宁宫于其侧。将落成,而仙姑尸解矣。葬于开封县新里乡,赐号希元观妙先生。仙姑博通书画、历数

、力技,尤长于文辞。仙姑既没,诏尽索其所作,贮于玉清和阳宫,自是落人间者无几矣。其平生异事,难以枚举云 。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7)

九、道教太一派第六代掌教宗师、承化纯一真人一萧全皊

继萧居寿之后掌

太一道者为 萧全皊,是为第六祖。据 刘因《洺水李君墓表》,萧全皊原姓李,

父名守通,洺水(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受父命拜萧辅道为师。据《演化真常真人行状》称,至元三年,受封观妙大师,

至元十七年萧居寿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至元末、元贞初(1294~1295),有司奏请赐顺州(今河北顺义)地四千余亩和

宛平县京西乡栗林给全皊,以作太一道之恒产,全皊在元贞二年(1296)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据

陈垣先生考证,萧全皊在延皊三年(1316)尚在世,卒于此年至泰定元年(1324)之间。

十、茅山派一代宗师、体玄先生、逍遥谷主一潘师正

潘师正(公元586~684),字子真,贝州宗城(今邢台威县或广宗县)人,唐代著名道士。为上清茅山派第十一代宗师。

出身仕宦之家。自幼熟读六经,并得母授《道德经》。年十三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名天下。

隋大业(公元605~618)中,道士刘爱道见而器之,谓之曰:“三清之骥,非尔谁乘之?”时王远知为炀帝所尊礼,刘爱道劝其师事王远知,远知尽以道门隐诀及符箓授之。未几,随远知至茅山。后又与刘爱道迁居于嵩山双泉顶,最后隐于逍遥谷,潜心修炼,清静寡欲,邈与世绝。据传,他隐居山中二十余年,唯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而已。

上元三年(公元676),高宗巡洛阳,礼嵩岳,对其甚为礼重。请作符书,辞以不解;问其所需,答曰:“茂松清泉,臣之所须,此中不乏”。高宗甚为叹异。调露元年(公元679),高宗再祀嵩岳,复召见,并以车舆迎送。又诏于逍遥谷建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前后赐诗数十首。潘师正虽受高宗尊宠,数应召对,但仍以山野之人自处,尝谓弟子曰:“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汝等学道,不厌深眇,则无累矣。”

卒于永淳元年,享年九十八岁。卒赠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有弟子多人,以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嵩真为最著。

邢台国学大师都有谁(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道教宗师)(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