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1)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9年前的早春,带着这一时代之问,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自此,一场从“聚”到“疏”、以“疏”为“进”的重大战略调整拉开帷幕。

弹指9年间,抬望眼,千年古都、燕赵大地、渤海之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北京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率先探索以减量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天津加快布局先进制造业,河北全面承接京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汇聚成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的强大合力。

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纲领和行动指南。从7月1日起,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新闻广播联合推出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行走京津冀 聚力开新局”,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实践。今天推出第一集《以“疏”为“进”,京津冀协同育“明珠”》。

从“大红门”到“明珠”

流水翻了七八倍

清晨六点半,河北沧州明珠国际商贸城的“早市馆”伴着朝阳,在晨曦中忙碌起来。南来北往的客商们拉着进货的小推车,装载着物流运输的打包箱,在这个总面积达到142万平方米的巨型服装集散基地里来往穿梭。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2)

范莹莹的店有时候开门还要更早一些,“好多从大红门时期就跟着我拿货的老客户,总是想着第一时间来我家,咱们肯定要服务好”。30多平方米的档口内,时下销售正旺的防晒罩衫、吊带连衣裙和休闲裤等,按照色系分门别类整齐悬挂着。“过去我们在大红门的档口根本摆不开,每季只能做三四个品,现在我们每天都至少有十几个品在轮流推。原先一年几十万的流水,到这边翻了七八倍!”

十多年前,依托自家的服装加工工厂,山东姑娘范莹莹在北京做起了“前店后厂”的服装批发生意。从挑选面料,到设计版型,再到加工出售,一年365天都围着服装转,时刻紧绷一根弦。“生意是不错,但是压力确实也很大。每年春节一过就要给档口交租金,那会儿4平方米每年也要一二十万元,还老让换地方。再加上在附近租房子住,还要养导购员,真是一天都不敢歇!”回想起当时在大红门批发市场闯荡“淘金”的日子,范莹莹的脸上不禁露出难色。

彼时,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交易中心之一的大红门地区活跃着45家市场,商铺总数2.5万多个,直接从业人员5.7万人。和每天不眠不休忙碌的商户们一样,家住市场边上的“大红门原住民”,那十多年也没睡过一个好觉。“他们都是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进货,老百姓睡不了觉的。孩子们上学出门都得躲着车,确实不方便。”附近居民李长川叹着气说。

改变发生在九年前的那个春天——2014年2月26日,在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新的功能定位,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要求。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3个月后,北京敲定“疏解非首都功能”四大重点,“区域性批发市场”便是重点之一,传统的服装批发业态须另觅“新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3)

“大势所趋,我是第一批就过来了。”2018年,范莹莹和许多大红门商户们一起正式迁至沧州明珠,还一次性买断了现在的档口位置,“其实像我们这种工厂店本身也需要更大的地方才能发展,来这边考察了几次觉得各方面都很不错,档口也大了,工厂就在旁边,3000块钱就能租到三室一厅的房子,这下踏实了!”

北京批发市场及服装加工行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总体从业人员曾一度达60多万人,是疏解、承接工作中难度最大的项目,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正是促进承接地经济升级转型的一次良机。

好风凭借力。距离北京仅51分钟高铁车程的沧州,过去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北京疏解,我们沧州承接,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沧州明珠商贸城运营总监杨秀芬万分感慨。

为了抓住承接机遇,将北京的“大树”移过来、养得好,沧州高投入、大布局,在位于高新区的市场所在地,规划总投资150亿元,快速搭建起早市馆、精品馆、品牌生活馆等集散基地,提供商贸经营及商业配套142万平方米,可以承接商户20000多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4)

同样经历过北京服装批发“黄金十年”的商户李晓梅,更看重沧州市场给出的满满诚意,“2017年年底,我们先是从动批迁到了燕郊东贸服装城,后期又因为疫情原因,燕郊市场关门停业。正迷茫的时候,接到了明珠递来的橄榄枝。”去年6月,刚刚经历了“二次搬迁”的李晓梅发现,这一次,基本没用她动手,大到档口货物搬运、小到自家的家具转移,明珠都一站式帮她免费“搞定”了。3年租金减免、装修按面积补贴……“市场给我们所有的承诺都一一兑现,过去每年六七十万的租金,现在省了就是赚了。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家老二上学的问题一个月内就办好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5)

2022年,历经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沧州明珠的营业额仍突破了400亿元。现在“沧州制造”的棉服、羽绒服已经销往中东、中欧、非洲、俄罗斯、蒙古国等地。与此同时,在沧东经济开发区,3万亩的盐碱地上还正在“成长”着一个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这是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投资和体量最大的轻工生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研发设计、商贸物流、自建工厂、配套设施于一体的服装服饰生产加工“梦工厂”,预计年营业额可突破1000亿元。“正是因为有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才能让我们在短短几年间发展这么好,有这么大影响力!”杨秀芬说。

从传统制造到专精特新

产业外迁培育更多“小巨人”

黄骅港边,一个占地100亩,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绿色制造工厂等称号于一身的北京外迁企业,同样如“明珠”一般闪耀于渤海之滨。

2016年,金隅微观(沧州)化工有限公司从北京搬迁到河北沧州临港国家级化工园区,如今已是国内高品质环保型木材加工胶黏剂和各种工业树脂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6)

当年,和“超载”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一样,一般性制造业也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当时我们公司在四环内,科研、生产都挤在10亩地的空间里,基本的隔离空间都不足,本身生存就难以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法律法规要求,更谈不上未来发展。”公司总经理姜长武坦言,搬迁时,不少北京员工也有思想顾虑:一个是对外迁后的发展没有把握,另外就是路途遥远,难以顾家。但最终公司业务的引力和承接地主动靠前服务的拉力,让20多名核心骨干们决定“放手一搏”。

陈国立是首批从北京跟随企业搬迁过来的老员工之一。在河北的八年时间,陈国立从生产主管、生产副经理,成长成为公司副经理兼生产经理。“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确实比较小众,新工厂新地方,除了困难和挑战,我更看到了机会和发展。”现在,每周他都会坐上公司提供的免费班车往返京冀,“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家里人都比较支持我的工作,我就每次回去都多干点家务补偿吧!”陈国立笑道。

疏解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搬家”,疏解更需要提升。

在金隅微观的生产车间,几乎看不到现场操作的工作人员,每一个生产步骤、每一个阀门的开合全部实现自动化。流水线24小时不间断生产,达到国际上最先进的黑灯工厂标准。“我们原料从储罐到反应釜全都是密闭的,需要排放的地方都有废气回收系统,经过三层水洗加上活性炭处理才能排放到大气中,废水回收利用零排放,废渣全部做无害化处理,各种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主管生产的陈国立指着眼前大大小小的管道说,目前公司已经是河北省环保白名单企业、免检单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7)

更让陈国立自豪的是,多年的持续投入,使得公司每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无醛胶。这个产品已经被金隅集团列为唯一一个北京市国资委重点股权激励项目,主要应用在板材和保温材料领域,电影院、医院、食品级的工厂,甚至高铁制造上都会用到它,目前年外销量已过千吨,年产值3000万元。

从“蜷缩”在北京四环的方寸之间,到“舒展”在河北国家级化工园区内,从传统制造业,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金隅微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生。截至目前, 金隅微观一期年产值已达2亿元,上交地方财政的利税每年近800万元;二期项目已经建设完毕,投产之后年产值能达到5亿元。

滨海共振。地处“京津走廊”的武清区则是天津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桥头堡”。“现在天津地铁6号线用的就已经是我们的制动系统。” 落户短短五年时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生产基地在武清扎根,逐渐成长为轨道交通产业的“火车头”,铁科纵横(天津)公司副总经理于军介绍,从最初的生产线迁移,到“行业产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多产业链板块,铁科院将越来越多的重点板块“落子”武清。截至目前,武清区已经吸引了60多家轨道交通项目企业。近两年,天津还成立了轨道产业联盟,涉及200多家重点企业,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和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统计显示,仅2022年,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在津新设机构就有203家设在武清,累计落地的北京重点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142亿元。今年,武清区将继续推进通武廊市域(郊)铁路武清段前期工作,升级打造通武廊“小京津冀”改革试验示范区,落实通武廊91项合作协议并持续扩面增项,深化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积累更多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新经验。

疏解换提升

新定位下京津冀协同再向深度“链接”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回头看中央2014年对京津冀寄予的厚望,意味深长。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是限制北京的发展,更不是不发展,而是“以疏为进”,使首都发展与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8)

透过北京金融科技中心16层的玻璃幕墙,向下可以俯瞰北京动物园内茂密的绿植,向西则可以无遮挡地轻松远眺西山。

这里,原先是“动批”最大的市场——“世纪天乐”,曾经聚集了3000多家商户。今年年底前,将华丽转身为近9万平方米的5A甲级写字楼,成为“金科新区”物理高度和服务高度的“制高点”。

“我们这座写字楼已经获得LEED金级认证,达到国家绿建2星标准,还设有城市会客厅、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等多重高端商务服务及社交空间。投用后,整个金科新区的服务配套品质也会被带上一个新的台阶。”项目负责人、华远地产副总经理侯正华介绍,通过吸引科技龙头企业设立金融科技板块,未来将孵化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细分领域底层技术“单项冠军”和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成为金科新区集聚传统金融升级、创新金融业态、数据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聚力开新局第一集)(9)

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南,由“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腾笼换鸟而成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二期建设,今年年底前,一二期近20万平方米的科技 文化产业园将整体亮相。

“过去大红门所有市场加在一块的产值也不足百亿,现在仅我们这一个园区,注册 落地一共86家企业,其中2家是小巨人企业,还有20多家国高新企业,整个高精尖企业占比大概占百分之七八十,预计三年后产值将达到百亿。”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董事长闫福说。

9年多来,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在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的同时,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2022年全市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达65.6%。与此同时,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100亿元。天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全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等3项指标全国第一;河北快递业务量占京津冀地区的比重由2017年30.1%提升至2022年62.4%。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继续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加快形成。

“产业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为深入推动三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三地协同办公室共同发布了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三地经信部门也签订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北京市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处处长周浩说,下一步将会同市相关部门主动完善京津冀产业链图谱,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氢能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紧密分工协作格局。统筹建立“链长制”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引布局。

京畿大地, 扬帆正起。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5月12日下午召开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必将掀开新的时代篇章。

记者: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史喻、郭晋旭、陈翾

天津新闻广播记者肖荻、翟婧秋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彭妍

监制:姚柏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