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1)

城市里有大量的居民、建筑和交通工具,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城市里也充满了人才、创意和资金,所以也是绿色创新的机会和热点。当今时代,各国城市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减少温室气体,其中不乏有一些绿色项目凭借其出色的环保效果和美观设计成为了新型城市地标。本文整理了9个来自城市的项目案例,希望它们能为你的城市提供灵感。

纽约:Newtown Creek污水处理厂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2)

这个像是一盒发着蓝光的巨大不锈钢地标建筑是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Newtown Creek污水处理厂。它是纽约14个污水处理设施中最大的一个,几经改造和扩建后,如今每天可处理多达570万升的污泥,此外,它还有自己的额外目标:转化10%或更多的城市日常食物垃圾,并减少每年9万吨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这家污水处理厂成为美国首批生物燃料天然气项目之一,并可以每天将100多吨液化食物垃圾转化为可发电生物燃料,而这个数字还只是其真正实力的一半。

污水处理厂本身已具备先进的除臭技术,为了兼具社区美观性,著名环境雕塑家乔治·特拉卡斯(George Trakas)还在污水处理厂旁边设计了一条0.4公里的自然步道。居民和游客步行即可欣赏城市的壮丽景色和处理厂独特的“外星基地”外形,所以没过多久,这家污水处理厂就成为了当地的知名网红景点。

北京:当代MOBA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3)

位于北京、占地22万平方米的当代MOBA综合体建筑紧邻老北京城墙而立(原概念名为BEIJING LINKED HYBRID),其地面、地下和地面上的建筑物都融合在一起,旨在创造一个新的21世纪多孔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互动关系,并以此倡导减少人口稠密的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MOBA也号称是“城市中的开放城市”,既然也是个“城市”,建筑自身当然也要提升可持续性水平。为此,当代MOBA采用了包括恒温恒湿、新风置换、地源热泵、中水处理系统等等一系列措施,既保证高舒适度,也实现低能源消耗。特别一提,当代MOBA安置的地热温控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这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住宅项目之一。

新加坡:太阳能超级树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4)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而新加坡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就是座落于滨海湾花园的18棵太阳能超级树。当然,“超级树”只是个比喻,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占地613亩的发电装置、巨型装饰格架及人工树体的合成体,象征着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18棵树的高度都在25到50米之间(相当于9到16层楼),它们不仅可以收集雨水和太阳能,以其自身所产生的电能满足晚上照明,还是滨海湾花园两个巨大温室的通风管道。与此同时,每棵树也相当于一座垂直花园,种植着2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总数超过16.29万株。通过漏斗形树冠收集的雨水就是用来为这些植物提供灌溉的。在超级树之下,还隐藏着一个生物质能源发电厂,新加坡大部分的树叶都会被送到这里焚烧。

达拉斯: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5)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集合体,它们能够传递知识与理念,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今天,以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无疑需要担负起培养更多参观者环保理念的责任。

位于美国达拉斯市中心、占地18万平方英尺的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就致力于促进公众对自然界的认识。除了用各种建筑设计的巧思来激发参观者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外,博物馆本身也是根据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的指导方针和绩效基准设计的162个试点项目之一,因此建筑中融合了许多可持续元素,包括太阳能电池板、LED内部照明和可以收集5万加仑雨水的蓄水池等。通过雨水收集和回收空调冷凝水,博物馆里的大部分灌溉需求和近75%的非饮用水需求都能够自给自足。

阿尔伯克基:太阳能农贸市场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6)

农贸市场代表着自然与生机,也是离公众日常生活最近的地方。2010年,为了向清洁能源转型,以及在当地传播环保意识,阿尔伯克基通过整合社区、新墨西哥大学可持续发展专业的学生,以及太阳能公司,建成了全球第一个带有太阳能设备的市中心农贸市场。这些太阳能设备可以提供大约1000瓦特的电力,供应市场里的各种电力设备使用。

除了改变用电能源,这家农贸市场还会有意识的教育消费者养成季节性饮食的习惯,通过购买新鲜食品支持当地农业,减少远途运输和大棚种植。此外,市场还会建议消费者携带自己的工具和餐具前来购物或就餐,并提供自行车代客泊车服务,以鼓励客人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前来。

悉尼:Lilyfield住房重建项目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7)

悉尼的Lilyfield住房重建项目是澳大利亚第一个获得该国Green Star 5星评级(相当于澳大利亚版本的LEED认证)的公共住房项目。该项目具有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用于热水和发电,此外,所有单元都通过生活区/自然区的交叉通风免去了对空调的使用,常见的社区地下停车场被自行车停车位和公共交通连接点所替代,配套的雨水收集池还能捕获超过10万升雨水来解决卫生间与灌溉用水。最有意思的是,社区里还保留了很多公共空间,用来鼓励搬进社区的租户自己种花种菜,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

这个项目证明了既能解决城市居住问题又能保持高度可持续性的公共住房是可以实现的,也为更多住房开发设定了新标准。相信这种以社区规划的方式“强制”居民低碳生活的创新社区在不久的将来会受到更多城市的欢迎。

阿姆斯特丹:太阳能自行车道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8)

荷兰本是世界自行车之都,自行车本就是非常环保的出行方式,荷兰人却还在精益求精,想让骑行变得更环保——那就是让自行车道发电。2014年,阿姆斯特丹西北一个叫Krommenie的小镇引入世界上第一条236英尺长的太阳能自行车道,它由一块块2.5米宽、3.5米长的混凝土路面模块组成,其中包含由约1厘米厚的强化玻璃覆盖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电被应用于街道照明、交通信号灯、电动汽车以及家庭用电等方向。

当然,太阳能路面也有缺点,比如转化效率比一般太阳能电池板低、成本高、容易损坏等。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将会逐渐减少。目前,作为试点的这条太阳能车道在2020年由于玻璃损坏暂时关闭了,但它的“后继者”仍在不断出现,在荷兰的其他城市以及其他国家都出现了类似项目,也许“让会发电的道路成为常态”的将来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斯德哥尔摩:生物炭项目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9)

生物炭是一种可以用有机废物制成的木炭,具有很好的碳封存和土壤改良特性。按照康奈尔大学估计,生物炭的碳封存能力相当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斯德哥尔摩为此建设了五个热解厂,计划将花园有机废物转化为生物炭,再将其用于城市植物的种植。其中第一个设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碳汇”已经在2017年开放。据估计,这五家热解厂每年可以生产约8000吨生物炭,碳封存量足以抵消约4000辆汽车的排放,产生足够400套公寓使用的取暖热量,并为斯德哥尔摩带来约85万欧元的收入。

自在城市生物炭方面开了先河以后,斯德哥尔摩已经收到了来自其他城市和组织的近100项项目复制请求,这个生物炭项目的成功无疑为全球创造城市碳汇铺平了道路。

汉堡:港口新城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谁说低碳与美不可兼得)(10)

港口新城(HafenCity)原本是德国汉堡一片半废弃的旧港口区域,这里从中世纪到战后初期都是汉堡的主力港,掩埋着这座城市的无数记忆碎片。2001年开始,当地政府开始对这片地区进行改造,并在重建时融入了大量可持续设计。例如通过缩短功能区距离和增加公共交通网减少机动车出行;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被动式设计技术以及高能效建筑外立面,降低30%的建筑能耗;采用集中供暖网络,通过高效的太阳能/热能混合技术实现低碳排放;为高层塔楼配备风力涡轮机,减少10%的电力需求;打造开放式建筑结构和绿色屋顶,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等。

今天,在荣升汉堡市热门打卡点的港口新城,已有36座建筑物获得生态标签认证或预认证,而仅是港口新城内创新型供能及供暖设施就能比类似城市减少约50%的碳排放量。这个项目告诉我们,只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即使是已经废弃的区域也能重新焕发绿色生机。  


文丨朱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合作推广、投稿、转载可在后台留言,或加官方微信(ID:sdg-china)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