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

1857年6月25日,一本名为《恶之花》的诗集横空出世。它阴郁、邪魅,让人恐惧。却又纯粹、瑰丽,令人着迷。有人视它为文学界的“毒牙”,侍机拔除。有人将它视为现代诗歌的灵魂,说它是绽放在丑恶中的良善之花。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1)

Oriental Poppies, 1927

两个月后,《恶之花》和它的作者波德莱尔惴惴不安地站在审判席上,接受全巴黎人们的检视和审判: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本毁誉参半的《恶之花》,到底在讲什么?它是一部“青年骚乱史”,还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香花”?而那个名叫波德莱尔的男人,到底又是谁?

01、波德莱尔:一个敢于描绘丑恶的巴黎“浪荡子”‍‍

波德莱尔出生于1821年的法国巴黎。他童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虽待他不薄,却无视他对文学的热爱,一心把他培养成官场中人。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2)

波德莱尔晚年照片

成年后的他拒绝了继父的安排,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独自在外过上挥金如土的放荡生活。有钱有闲的波德莱尔终日浪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青之间,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子”。

当时的巴黎是一座贫富对立强烈的“病城”。穷人在酒精中寻找缓解肉体的痛苦,富人在鸦片中放逐灵魂。而波德莱尔则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用文字批判当下的社会、阶级和道德制度。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3)

Hibiscus with Plumeria, 1939

他在诗中大胆地展现出现实巴黎的粗鄙和丑陋。他写卖淫、腐尸和骷髅。也写巴黎人的苦闷、犹豫与孤独。他勇敢地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并像爱伦·坡一样由表及里地挖掘出独特的“丑恶之美”。

这些诗后来都被收录进《恶之花》。由于主题过于敏感,《恶之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受到了统治阶层和反动势力的故意抹黑。人们把波德莱尔视为“旅馆中的撒旦”,并认为《恶之花》只是一部“丑恶与下流比肩”之作。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渐渐开始理解100多年前的波德莱尔。理解他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并感叹他对物质社会与精神文明冲突的精准描述和剖析。

如今,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成为了现代读者最爱的法国诗人与诗集。为了让更多的读者领略《恶之花》的美,著名法文翻译家郭宏安先生特意撰写了《论<恶之花>》一书。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4)

《恶之花》与《论<恶之花>》书封

在书中,郭宏安先生从创作理念、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这三个方面,对《恶之花》的文本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同时,结合波德莱尔的诗歌和评论,对诗人的美学理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郭宏安先生的脚步,一同游览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园”,领略“恶之花”奇特的病态之美。

02、从文坛毒药到文学经典,这朵绽放在地狱边缘的《恶之花》到底在讲什么?

批评家巴尔贝·多尔维利曾说过,《恶之花》里“有一个秘密的结构,有一个诗人有意地、从结构精心地安排的计划”。也就是说,假如不按照诗人安排的顺序阅读,我们就无法理解波德莱尔的真实意图。

而郭宏安先生也认为,《恶之花》不是一个单纯的诗集,而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5)

Jimson Weed/White Flower No. 1, 1932

《恶之花》由六个诗组编排而成(《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故事从《忧郁和理想》开始。诗人先以极大的耐心,冷静且残酷描写了他在理想与忧伤之间的纠结。他想反抗这个社会,却力不从心。他想顺从这个社会,却于心不愿。他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社会,也无法完全摆脱这个社会。

为了抵御这种负面情绪,他求助于爱情(《巴黎风貌》)、麻醉和幻觉(《酒》)。他在醉意中抵达了“人造的天堂”,以为能在那里得到救赎。可没多久便因为巨大的虚无,失望跌落到罪恶的花丛中(《恶之花》)。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6)

花园的小路-卡米尔·毕沙罗 1899

他在罪恶之国游荡、沉沦。最后得到的只有扭曲的爱和绝望。一切关于美与艺术全都消失殆尽。“每次放荡之后,总是更觉得自己孤独,被抛弃”。他在恶的花园里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质疑万能的上帝为何没有拯救自己。(《反抗》)。

心中的郁结久久缠绕着诗人,于是他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死亡》上。他幻想恋人们在死亡中得到了纯的爱(《情人之死》),穷人通过死亡终结了现实的苦难。艺术家则希望死亡“让他们头脑中的花充分绽开”,到达最高的成就《艺术家之死》)。

最后,他以《远行》一诗回顾了自己整个的人生经历,最后却绝望发现:人们为摆脱忧郁而四处奔波,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在人类社会的旅途上,到处都是“永恒罪孽之烦闷的场景”。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7)

居斯塔夫·库尔贝画的波德莱尔肖像

主人公和波德莱尔一样,是诗人,也是一个得了“世纪病”的“浪荡子”。他无聊、忧郁、孤独、悲观、高傲、叛逆。他可能是歌德的维特、夏多布里昂的勒内、贡斯当的阿道尔夫、塞南古的奥伯尔曼,又或拜伦的曼弗雷德。

他因为心灵的空虚和性格的软弱,所以消耗了才智和毁灭了爱情。他无法忍受个性和社会的矛盾,所以决意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他终生追求一种无名的幸福,却只能在无名的忧郁中呻吟。最后不再对生命和美好抱有希望,在“恶的花园”中寻求遗忘和死亡。

由此可见,《恶之花》不仅具有完整的主题和结构,而且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完整的叙事,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主人公。它记录了诗人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痛苦的失败经历,并有条不紊地将故事朝着一个无解的悲剧推进。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8)

Black Iris, 1926

03、《恶之花》:病态之花,奇特之美

所谓“恶之花”,既可以被理解为“病态的丑陋之花”,也可以被理解为恶的本身具有一种“奇特的美”。这朵在恶中绽放的花朵,似乎还有种“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意。

除了名字富有深意,《恶之花》在创作上也兼具了形式美、韵律美和反差美。郭宏安先生在《论<恶之花>》中多次指出,《恶之花》在创作方法上继承、发展、深化了浪漫主义,并为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灌注了古典主义的批评精神,同时又使它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波德莱尔擅长从现实生活中拾取形象,使比喻更接地气,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他的《恶之花》充满了各种丰富的形象、新奇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他的比喻新奇大胆,极富表现力。他把吻比作“阳光”,以显示其热烈。 比作“西瓜”,以显示其新鲜。

他时常赋予某些抽象的概念以跃动的生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如,“遗忘”有一只口袋,“时间”有一张网,“快乐”有一条鞭子,“仇恨”有一个桶。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9)

他也善于根据意境和情绪的需要,写出有不同乐感的诗句。不仅有力地渲染了气氛,而且还细腻地传达了情绪。

而在艺术手法上,《恶之花》更是兼具了形式美和韵律美。通过大量鲜明的对比,让所有的意象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比如现实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资本主义的世界和诗人理想的世界,魔鬼的地狱和上帝的天堂。黑暗与光明,忧郁与解脱,积极与沉沦,疾病与健康。还有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10)

Sun Water Maine, 1922

借由这种对立突兀的奇异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恶之花》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一种病态的,奇特之美。

正如保尔·瓦雷里所言,波德莱尔在诗中追求“一种更坚实的质地和一种更精巧更纯粹的形式”。他的诗歌具有“真情实感”且“蕴含深厚”,而“精巧纯粹的形式则表现为手法的丰富和技巧的圆熟。 ”

04、小结

波德莱尔曾被看作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恶之花》则被看作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欣赏和崇拜。1857年8月20日,波德莱尔因《恶之花》被判“伤风败俗罪”。不仅被強制删除6首诗歌,还需缴交300法郎的罚款。

这个“耻辱”一直到1949年5月31日,才被法国最高法院刑事法庭撤销。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一直都不被人们所理解。就算是在今天,依然有人把他的诗歌视为毒药,忽略他发自內心的呻吟、抗议和警告。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11)

波德莱尔《恶之花》首版封面

幸好,经过郭宏安先生的对《恶之花》的解读,我们终于明白了波德莱尔藏在污垢与丑陋中的温存与善意:他的悲观厌世只是出于对这个世界强烈的爱。因为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在诗里倾注自己的所有同情。

《恶之花》记录了一个诗人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痛苦的失败经历,并有条不紊地将故事朝着一个无解的悲剧推进。它警觉地注视着恶、观察着恶、解剖着恶,并在现实世界里反省观照。

正如郭宏安先生所言:“《恶之花》不是毒草,而是香花。而这枚伊甸园的禁果,也终将向越来越多的人显现出艳丽的色彩,散发出浓郁的芬芳。”

充满神秘感的花(恶之花病态之花)(12)

参考资料:

  1.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
  2. 【中】郭宏安,《论<恶之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