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精神内耗的几个小妙招(如何治愈精神内耗)

面对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近,心理专家、学者和领导者开始推崇一个概念,叫做坚毅(GRIT)。坚毅是即使面对挑战和逆境,还能对长期目标充满激情的坚持。

心理学研究发现,坚毅作为一种特质确实可以预测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包括军事训练的表现、学业成绩、工作收入等。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坚毅这种特质。

然而,作为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商学院教育者,盲目推崇坚毅是有危险的。我们也看到,这股坚毅带来的风潮激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比如最近网络上又掀起了一股如何创造“松弛感”的风潮,“努力的尽头是躺平”“如何反内卷”“如何反内耗”这些话题的点击量也都很高。讽刺的是,这种逆反心理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的坚毅确实有很多的黑暗面。

如何减少精神内耗的几个小妙招(如何治愈精神内耗)(1)

什么是过度的坚毅?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极反定律(thetoo-much-of-a-good-thingeffect),即对个人绩效、领导力的效率和组织绩效有好处的一些因素,在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样,过度的坚毅也会“物极必反”。坚毅由“坚持不懈”和“激情”两大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激情是指从内心真诚地觉得这个长期目标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如果缺乏激情却坚持不懈地完成那些出于外在动机、他人期望、迫不得已或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自己的目标,可能会诱发压力、焦虑和抑郁,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度坚毅的黑暗面

第一,过度的坚毅对自我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不良的影响。国外有一项针对293名美国大学教授的研究表明,坚毅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的:过少和过多的坚毅对工作表现都没有好处。只有适度的坚毅,工作的表现才最好。而针对217位美国创业者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拥有比常人更高的坚毅特质。然而这种特质导致他们更容易经历负面情绪,尤其是后悔的情绪。

更多的研究发现,坚毅会导致不现实的完美主义,也会导致不计成本“愚蠢的”坚持。在心理上,由于保持坚毅需要一直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悲伤、愤怒和害怕,最终会造成抑郁或者焦虑等心理问题。最近网上张朝阳和俞敏洪关于焦虑的对话点击率非常高,两位以坚毅著称的企业家都坦承,自己曾经有负面的心理状况,例如焦虑和狂躁。

第二,过度的坚毅也会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种人人需要坚强不放弃的期望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忽视小孩的需求,而一味强调要保持坚毅。在工作中,领导会利用坚毅这个借口,剥削自己的下属。或者因为自己的过度坚毅,希望下属也经过地狱式的磨练。而下属在这种期待中,可能会自我怀疑,在经历困难的时候,觉得自己本来应该表现得更坚强,这也是一种自我PUA。

第三,强调个人的坚毅只会对不公平的工作环境产生强化作用。“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用来振奋人心的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仿佛不管工作环境再恶劣,工作任务再沉重,顶头上司再粗暴,我们想要成功,就只能去忍耐和继续坚持。这会造成理所当然应该被剥削的公司文化,例如996、内卷、无效加班等。

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中,作者齐格蒙特·鲍曼教授指出,“工作伦理”是工业社会中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因为在工业社会里,需要大量的工人为工厂生产、创造利润,于是工业主们创造出工作伦理这个概念,让人觉得努力工作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更幸福。而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也还未摆脱这种越努力越幸福的假象。

第四,弱势群体光靠坚毅是无法取得工作中的成长和成功的。我们都很喜欢听那些草根出身,坚强不屈,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仿佛只靠个人坚毅,就能成功。然而,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坚毅这个概念并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其实是不一样的。

最近美国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拉丁裔和非洲裔美国学生等低收入人群来说,坚毅并不足以帮助他们取得大学的成功,尤其与白人和亚裔美国同龄人相比。对于这些弱势群体,除了坚毅,组织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也非常重要。正如,心理学家Bracke建议的,如果在缺乏组织支持的前提下,只是让弱势群体靠自我坚毅去克服困难,这是残忍的。

“精准”而“健康”地努力

既然过度努力有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精准”而“健康”地努力呢?

首先,在情绪上,不要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人们管理负面情绪有两个方法:压抑和重新评估。压抑情绪是指逃避而不是处理这些负面情绪。长期这样下去,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会导致更高水平的负面情绪、焦虑和抑郁。而经常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也很难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和支持。大多数坚毅的人,都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管理负面情绪更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评估引起负面情绪的情况。比如,可以将暂时的失败重塑为一个从中学习的机会,将失败认知为一次成功的失败。

其次,在认知上,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beautifulmess)。心理学研究表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反而会让他人更喜欢和更信任自己。对自我的接纳,是健康精准努力的前提。很多习惯坚毅的人,都曾经尝到坚毅的甜头,曾经努力过,也曾经很成功,然后以为努力可以解决和控制一切问题,直到死磕到精疲力竭,发现有些事情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从接纳自己不完美开始,我们将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比如在俞敏洪和张朝阳的对话中,他们最终达到人生的平静,都是因为一个词:谦逊(Humility),他们谦逊地认识和接纳这样一个事实:原来有些事情他们再怎么样也办不到。

再次,在行动上,要在不可控的部分“躺平”,在可控的部分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在认知上,找到了能力的边界,那么行动上就要在可控的部分保持坚毅,在不可控的部分放轻松。有句名言说得好: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并且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

改变“吃苦”文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也想呼吁每个管理者,我们应该作为糟糕的工作环境和公司“吃苦”文化的改变者,而不是创造者或者承受者。

首先,作为管理者,要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996、加班文化已经过时,员工们正在觉醒。斯坦福大学最近有个研究揭示,当一个人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的时候,每小时的生产力会急剧下降,在此之后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那些每周工作长达70小时的人所完成的工作量与那些投入55小时的人相同。鼓励无意义的加班和坚持不懈,只会消磨员工的工作激情,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工作任务安排上,不要为了让员工吃苦而吃苦,不要给员工毫无意义却耗费时间的工作(bullshitwork),而应该给员工分配对他们成长有意义的工作。管理者常常将“瞎忙活”(busyness)和“事业”(business)混为一谈。讽刺的是,管理学研究表明,无意义又耗时的工作越多,这个人升职的可能性越低。而员工也越来越习惯将工作和生命的意义感当成两件对立的事情。比如,人们常常说,等到我退休或者财富自由了,再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工业时代,工作伦理的建立,把人们所做的日常工作和他们值得做和有意义的事情分开和对立。而现在,管理者需要重新把工作和人们的意义感连接起来。

最后,对于弱势员工,管理者应该给予额外的辅导和组织支持,让员工感受到组织在乎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而不要一味强调个人坚毅。比如,企业可以针对贫困员工制定一些扶持计划,或者对正在经历危机的员工给予额外的支持。

曾经过度努力的张朝阳说过,“不要过度努力工作,因为太努力工作,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年轻人要客观地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后再努力。”

接纳平凡,但是告别平庸,这就是“精准”努力的意义。

(作者郑雪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