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1)

导报君语

热浪翻腾“温风至”

有什么“清补凉”秘方?

这题

导报君会!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2)

广东人的饮食文化充满智慧,除了在食材上讲究新鲜清淡、不时不食外,在搭配上也有独特的见解,“老火汤”便是其中一绝,不但营养有益,还因各种食材之间的相互配合而显得口味独特。

在“老火汤”的经典搭配中,常用薏米和豆类搭配熬制,其营养美味都被很多老广们记住。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3)

家喻户晓的“清补凉”汤料

广东人的“老火汤”有“药食同源”之效,除了常见的健脾、祛湿、清热等功效外,有些“老火汤”还有对部分病症有食疗之效。

它们“似药非药”。这些汤水往往不是用传统“药材”熬成的,喝起来也不苦涩难食,反而美味可口。所以,在广东人的饮食里,煲“老火汤”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日常习惯。

说到“老火汤”配方,就算把双手双脚的指头加起来,也未必能数完。而其中,老广们必然会说到家常汤料——薏米。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4)

因其“健脾祛湿”的功效,在广东民间常用薏米作为“清补凉”的重要材料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薏米又名薏仁、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草珠珠、六谷子等,既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

薏米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去湿、利水消肿、清热排脓、舒筋除痹等功效,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米也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肌肤光泽细腻,可以消除斑雀、粉刺、妊娠斑、老年斑、蝴蝶斑,对痤疮、脱屑、皮肤粗糙、皲裂等都有非常好的食用疗效。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5)

一般来说,薏米用作汤料、做糖水时,往往会和“豆类”搭配,如常见的赤小豆、红豆、扁豆(眉豆)、黑豆等。对此,有一些营养专家认为,发明这些“薏米 豆”搭配的,一定是位中医高人。

其实,我们觉得,他还是一位烹饪高手:在成千上万种药效相近、味道不一的食材里,他偏偏只挑选出这薏米与豆类同煮,个中缘由,不止“药效”那么简单,“味道”可能才是关键。

所以我们请来了饮食行家,与这位烹饪高手对“薏米 豆”的理解,来一次“味道”上的解读。

浑然天成的独特口味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6)

在日常汤水中,“薏米 豆”较少单独出现,它们往往会与猪肉、鸡肉或鱼肉搭配,做成“红豆薏米猪骨汤”“薏米扁豆炖老鸡”“扁豆鲫鱼薏米汤”等。

不过,除了入汤,这个搭配还可以做粥或糖水。而从这几种做法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薏米和豆,相当于“汤胆”配方,很多汤料、食材,都可以围绕它做文章。

饮食行家冯昔贤认为,这种搭配很有可能是经过古代厨师们,在药理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研究出来的。他的看法是,拥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有许多,根据药性,薏米可与很多食材搭配,如芡实、淮山等;而豆类除了赤小豆只能入汤之外,红豆、扁豆、黑豆等几乎可适用任何做法,所以从理论上看,它们完全没有必要搭配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7)

然而促成这样搭配的原因,或许与它们各自的口味特性,能在搭配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有关。

首先,它们两者在口感上具有共性。在祛湿的食材里,薏米、豆类,还有芡实、淮山等,都以粉糯而略带韧性著称,这种口感使它们无论是入粥还是入汤,吃起来的口感都非常特别。

然而,在祛湿食材里,其实燕麦和糙米同样具有这样的口感,为什么古人们不选择这两种食材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它们之间的味道配合是“浑然天成”的。冯昔贤介绍,薏米与芡实、淮山等有所不同的是,它在味道上不光有一种清甜而不腻的特质,而且都有一种“越嚼越甘”的“绵甜”之味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8)

这种“绵甜”在许多的祛湿食材中的表现都不太明显,所以需要搭配如赤小豆、绿豆、红豆等这种甜味张扬的食材。这样一来,其味道层次分明且和谐。

所以,我们很少会见到“绿豆 淮山”或“赤小豆 芡实”这样的搭配,但薏米却可以和豆类搭配入汤,以使之甜味更细腻,两者的原味互不干扰,又能互补味源,所以可以说得上是天衣无缝的组合了。

红豆薏米猪骨汤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9)

材料:

大骨250克、红豆120克、薏米100克、盐、料酒、姜片、蜜枣、白醋适量。

做法:

1、把红豆和薏米洗净,提前泡4小时;

2、锅中放适量水,加姜片和料酒烧开,加入骨头去血水;

3、把骨头捞出用清水冲洗一下,骨头加入锅中,加入红豆、薏米、蜜枣;

4、滴上几滴白醋,开火煲3小时(水开后转小火),煲好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薏米煲汤的关键

炎炎夏日,清凉一夏(夏日炎炎这份清补凉)(10)

薏米与豆入汤的小技巧是,把薏米先炒一下,炒到微黄的时候再与其他汤料一同煲,这样做出来的薏米汤会更香甜。

图文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媒体记者 冯睿峻

部分图片来源 | 网络

编辑&排版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融媒体编辑 木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