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恩令真实身份(一句流传两汉魏晋四百年的谶言)

说起三国必然离不开曹操,但是实际上真正开启三国时代的是曹丕,汉末到三国之间,无论是董卓还是袁绍,亦或是曹操,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谁悍然称帝,谁就会成为人人喊打的“乱臣贼子”,董卓残暴如同魔王,却也只敢行“伊霍之事”(废立皇帝),袁绍一度也想称帝但是自己内部都无法同意,只得杀了提议的耿包。

唯一一个号称应天命谶言而生的袁术称帝了,结果落得个众叛亲离,被群起而攻之,想吃蜂蜜水都吃不到的悲催下场。但是虽然袁术很不光彩的死了,但是“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却依旧源远流长。

而最早甚至能追溯到西汉时期,先不论真假,实际上无论是袁术、曹丕、乃至于西晋司马炎称帝都和这条“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附会适合。

历代谶言都有一种天命所归的神秘色彩,但实际上多是后人创造谶言来显示天命所归

汉武帝推恩令真实身份(一句流传两汉魏晋四百年的谶言)(1)

“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就非常离奇,最早竟然出自汉武帝,这简直是拿汉武帝的智商开刷。然而很多人竟然把《汉武故事》当成了历史,就会产生谶言竟然非常准确的荒诞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事情发生了以后,在牵强附会之下就成就了模糊不清的预言、推测竟然分毫不差的传奇。推背图之类的传说,显然成为很多人奉为圭臬的经典。

在《汉武故事》里汉武帝的原话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因为已经有学者们考据过《汉武故事》本就是荒诞离奇的野史小说,而成书也不会早于魏晋时期,那么所谓的精准预言不过是后人已经知道的事情。

所以汉武帝能知道,汉朝会有六七420年(六七之厄),会有东、西汉(法应再受命),也会有代汉者,当涂高。前面的精准预言,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当涂高,天命所归应验在魏代汉,晋代汉(晋不承认魏是汉的继任者)。

当涂高的解释,随着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

那么最先记载“代汉者,当涂高”的史书是《后汉书·公孙述传》,原文是刘秀写给公孙述的信件“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非常奇怪,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光武帝,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说自己的皇朝要被人取代了。要知道一般有威胁统治的谶言,不说像满清一样搞文字狱,起码的不公开讨论是必须的。皇帝自己带头说帝国要完了,是非常奇葩的。而《后汉书》这一记载,也是一直被历代学者所存疑争论的,包括作者范晔在这封信的后面写下了刘秀对于公孙述的称呼“署曰‘公孙皇帝’”的记载,更让无数学者质疑,光武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创始人,对于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的称呼上是不可能承认这个草头天子的。所以光武帝所说的“代汉者,当涂高”非常可疑,而且当涂实际上在两汉(东、西汉)还是一个经常使用的地名,有过大量的当涂候,当涂长,荀彧爷爷也当过当涂长。大汉就是再心大,也不可能一点都不避讳。

即使公孙述采用过“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但是同样的《后汉书》中,公孙述称帝所采用的祥瑞和谶言跟“代汉者,当涂高”毫无关系,那么刘秀单方面的自爆,是不是又是智商欠费的表现呢?所以“代汉者,当涂高”的出处决然不是刘秀。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刘秀自己就是一个善于利用谶言的大师级玩家,“刘秀为天子”的直白预言,简直是碾压全中国所有谶言,因为直白,所以非常确定,刘秀真大魔导师,真天命之子的地位。所以更不可能是出自刘秀自己。

汉武帝推恩令真实身份(一句流传两汉魏晋四百年的谶言)(2)

最早记录使用这个“代汉者,当涂高”称帝的还是袁术,但是袁术称帝很大程度上就是玉玺 谶言的影响。很显然“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应该就是在汉末三国才真正盛行。俗话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那么这一时期的谶言背后,极有可能是“四世三公”的袁 家。

袁术称帝的时候的解释:古代“涂”通“途”,音和意相同,所以“当涂”也就是“当途”。名术,术是城邑内的道路,他又别字公路,所以谶语的“当涂高”就是指他袁术。而袁字上面有土,汉承火德,火生土,袁术因此认为自己天命所归。

然而很快袁术就被群起而攻之,落得个凄惨下场,但是袁术依旧深信不疑的认为袁家是“代汉者”。袁术败亡之际,写信给袁绍说“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

袁绍集团也因为“代汉者,当涂高”的诱惑而产生了一次试探,耿包提议袁绍称帝,结果大部分是不同意的,最终袁绍为了平息争端,杀了耿包。这就看出了袁绍志大才疏的一面,同样对孙权说过“汉室不可复兴”劝孙权南面称孤的鲁肃下场就非常好。虽然当时的孙权不敢公开声张,但是后来称帝之后,却一直对已经去世的鲁肃赞叹不已。

成王败寇,袁绍、袁术兄弟成为过去式,曹丕称帝采用的谶言依旧是“代汉者,当涂高”《三国志·文帝纪》详细记载了曹魏取代汉的解释。裴松之注引《献帝传》的记载中,太史丞许芝陈述魏当代汉的谶纬的上书中“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汉武帝推恩令真实身份(一句流传两汉魏晋四百年的谶言)(3)

这种说法依旧脱不开袁术的影子,后来《三国志·杜琼转》中杜琼就将这个解释给深化了,进一步解释为以官名职位为姓氏的高官,这样袁家合法性就不如曹家了。也的确虽然曹字作为官职并不是像杜琼所说起源自汉代,但是大规模采用曹字作为官职,比如说兵曹、三公曹、吏部曹、民曹等等,都是汉代才开始的。因此杜琼的解释就脱离了袁术的影响,让“代汉者,当涂高”顺利成为宣传魏代汉的合法合理。

《三国志·杜琼传》“(谯)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杜)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然而杜琼的解释,也适用于司马家,司马一样是官名,还都是大官,比如曹仁担任的大司马,就是汉武帝时期设置作为大将军的加号。西晋代汉,也顺利应验谶言。

“刘秀为天子”建立东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灭亡东汉

汉武帝推恩令真实身份(一句流传两汉魏晋四百年的谶言)(4)

从光武帝成功应验“刘秀为天子”开始,谶言就成了东汉王朝最为重要的天命所归的重要道具。也因此黄巾起义也要有自己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也是一种谶言,不仅蛊惑了很多愚昧的农民起义,很多达官贵人,甚至东汉王朝内部煊赫一时的十常侍也有参与其中。

如果没有唐周告密,或许农民起义第一次攻破皇城的记录就不是几百年后的李自成了。谶言再好,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袁绍、袁术不懂得朱元璋的“高筑城 广积粮 缓称王”的策略(孙权用的挺好),也不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凭借虚无缥缈的谶言想要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可谓大错特错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