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沧海学习内容全解)

【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沧海学习内容全解)(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文章分析】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驰骋想象,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伟抱负。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诗歌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感怀写景抒情诗。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学习目标】

1.掌握曹操的相关文学常识。

2.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其意境。

3.学习通过朗读、想象阅读诗歌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感情。

【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沧海学习内容全解)(2)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沧海学习内容全解)(3)

【字词积累】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知识链接】

三曹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

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三祖陈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陈思王曹植。

【作者介绍】

曹操,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结构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沧海学习内容全解)(4)

【句子分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观察的方法和对象: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翻译: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衬,刚柔并济,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翻译: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山岛、树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人们去发现。用山岛草木点染烘托,把枯寂的大海写的生机勃勃,浩瀚壮丽,美丽多姿。苍苍茫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壮丽、美好。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翻译: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前面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树木和百草、秋风和洪波,静动相映,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涌”不仅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有惊涛拍岸的声音。洪波涌起,着力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坚定倔强的感觉。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翻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蓄群星的气派,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浪漫主义色彩。这句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像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由前六句实景突然转为虚景。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融入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中心思想】

全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描写了大海壮阔的景色和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抒发了诗人豪迈、博大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内容梳理】

1. 题目中的“沧海”指的是什么?

指大海,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互文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丰富奇特的想象,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诗人当时正处事业的巅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今又消灭了袁绍残部;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这样的想像,这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句里,借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从而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4.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5. 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沧海学习内容全解)(5)

6.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7.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水何”六句通过描写大海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了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志向。

8.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积累拓展】

1.应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曹操的功绩

(1)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2)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3)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4)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3. 曹操的过失

用法严厉,矫枉过正;.残害无辜 ,残暴不仁 ;.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偏好女色,骄奢淫逸。

【写作参考】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特定的历史背景

2.正确的评价标准

3. 防止以偏概全

4.尊重历史真相,史论结合

5.克服英雄史观

【阅读扩展】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