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3)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6)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讲解(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解读)(7)

一、选文概述

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从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到发现世界,认识社会,无不体现着个人成长这一共同线索。《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名篇,思想深刻,艺术卓绝。这篇小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基调一致,对旧中国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不只关注贫苦人民在物质生活上承受的苦难,更心痛于他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折磨。

本文饱含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叹息他们所承受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苦难,更愤懑与由这种生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在痛苦的思索中,期望着打破这种就生活,迎来从未经历的新生活。

二、学习目标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阅读的能力,在情节梳理、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还需进行提高。因此,关注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速读全文,从整体上感知主要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品读细节,学习本文环境描写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跳读关键,运用对比分析法,探寻故乡之变,把握文章主旨。

三、学习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非读无以训练美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因此朗读是本课的主线。本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学习这篇小说仍要以读为本,要加强指导,独活语气,读出语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快速阅读,重在教学生如何把握小说的情节,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2.精读细读,重在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综合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描写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对情境和形象的感受能力。

3.思读悟读,重在引导学生对议论性,抒情性语言的探究,提高对内容和主旨的感悟能力。

四、学习过程

故乡的教学过程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故乡情节,第二部分追忆故乡细节,第三部分对比故乡之变,第四部分探讨故乡主旨。

1.梳理故乡情结。在这一教学板块中,以快速浏览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小说叙事的顺序和情节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简洁概括故事情节。情节的梳理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小说的品析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小说主要内容,还进一步巩固了快速梳理情节线索的方法和能力。

2.追忆故乡细节。在这一教学板块中,以品读的形式,从二十年前环境描写及少年闰土人物形象塑造,追忆故乡奇幻神异的美好印象。齐读“月夜刺猹”的部分,抓住环境描写明亮的色调,唤醒你我记忆中这幅印象深刻、色彩斑斓的经典画面,这就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的故乡。他曾经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由此指导学生将这段插叙用括号括起来12到30段,然后自由朗读,并说一说对少年闰土的印象,提示学生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按我“从 中读出这是一个 样的闰土”的句式进行品析,引导学生发掘其中语言、外貌、动作等细节描写,并适时进行小结归纳,整理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接着指出该部分中有关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十分丰富,以此为朗读契机,勾画出我与闰土的对话部分,同桌之间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进行朗读点。用轻快流畅的语调读出闰土的英勇神气,活泼开朗,知识丰富又一脸懵懂的神情,读出迅哥儿的无比崇拜,让小英雄的形象植根于内心。

3.对比故乡之变。在这一教学板块中,以跳读的形式,紧扣环境之变、故人之变,圈点勾画前后关键词句,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故乡之变,通过就中国善良的人们在生活的压迫下产生巨大变化的痛苦遭遇。

第一步,探寻故乡环境之变。将故乡20年前与20年后的有关环境了解进行对比。月夜刺猹图的色彩斑斓与如今的色调昏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萧条凄凉揭示了我此时悲凉的心情。接下来寻根究底,找出心情悲凉的原因,故乡变老。

第二步,探究故人之变。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回忆中的故乡因少年闰土的存在而色彩斑斓,而如今的故乡萧索凄凉,闰土也不再是那个神气的少年。这时,教师投石引入,引领学生跳读文章,找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少年闰土的纯朴天真、可亲可爱,读出中年闰土的饱经风霜、受尽折磨。接着,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语言、动作、态度等方向着手,对诸如省略号等关键细节进行比对,罗列出闰土的前后变化,进行探究,分析造成其巨变的深刻社会原因。除了润土,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有着鲜明的变化,那就是杨二嫂。在杨二嫂的形象分析中,则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列表分析,进一步巩固列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而得出结论: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底层贫苦人民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探讨故乡主旨。带着物是人非的落寞,“我”乘着船离开了故乡,躺在船上,陷入了思考,“我”与闰土的隔膜让我无比气闷,可是两个孩子,却让“我”看到了希望,他们就是宏儿和水生。在这板块中,以悟读的形式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探讨小说主旨。

关键句1: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其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分别对应着文中的我、闰土、杨二嫂。这一句话中“新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明确新生活意为,没有封建等级观念的生活,消除了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生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和平的生活这就是作者理想中的故乡,是作者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这是作者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殷切希望。

关键句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变成了路。经过交流点拨,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希望就有可能实现。闰土、杨二嫂,乃至是“我”,都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回到故乡时,作者是失落的,离开故乡时,作者又重拾了信心,在宏儿和水生身上承载着未来的希望。走出故乡,忽然惊觉,鲁迅先生提出了希望,不就是如今这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吗?先生若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

最后走出沉闷的故乡,沐浴在新时代的新鲜空气下,结束课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