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

这一周的北京实在是太热了,恨不能有个雨衣式的空调随时随地跟着自己。昨夜下了一场雨,然而并没有凉快到哪去,一大早看到各种公众号提醒我,今日大暑,想着还有漫长的桑拿天,简直不想出门,只想宅在家里开着空调盖着小被吃着略微有点冰牙的凉西瓜,日子不要太美了。哈哈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1)

遥想一下,在没有空调冰棍儿的古代,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桑拿天的吗?“心静自然凉”就够了吗?当然不。

冰镇水果谁不爱

有人说,夏天全靠着冰镇一切才能续命。

话说在没有电没有冰箱的古代就不上了吗?当然不,还记得《延禧攻略》里魏璎珞献给皇上的冰鉴吗?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2)

盛夏时节,将瓜果、饮品镇于冰上,食之消暑。冰箱散发出的冷气,还可降低室内温度,达到“空调”的效果,当真是美哉。

人类用冰的历史十分久远,《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到了清朝,冰鉴在宫中已普遍使用,被称作“冰桶”。这种冰鉴的材质多采用高端木材,且设计科学合理:箱内会设一层格屉箱,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以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箱底有小孔,以便排水,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发冷气。

当然,不能贪多啊,别忘了剧中的乾隆就是因为多吃了几口冰镇水果,结果疯狂腹泻。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3)

战国青铜冰鉴,国家博物馆藏

不用电的“空调房”

光有小冰箱也不够啊,屋子里要是没空调,跟蒸炉有什么区别?不过别担心,古时虽没有空调吹,但是人家建造的“凉屋”比空调还要带劲。

“凉屋”是唐代的高级避暑房屋,通常依水而建,屋内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水循环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的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将水送上屋顶,顺檐而下,宛如人工水帘洞,凉意盈门。

《唐语林》里说,唐玄宗召见大臣时,天热得要命,“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感觉好像“座内含冻”,爽啊!

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枕着瓷枕睡觉凉冰冰

造凉屋,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一般人肯定是消费不起的,但是买个能让人清凉的枕头就物美价廉的多了。

古人的凉枕五花八门,玉枕、瓷枕、石膏枕、竹枕、木枕等等,啥样的都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这种瓷枕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表面施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4)

定窑白釉孩儿枕,宋,故宫藏

如此的雅致清凉,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多有使用。据说,乾隆非常喜爱瓷枕,一次得到一瓷枕后,诗兴大发,提诗一首:“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5)

褐釉彩绘虎形枕,金,故宫藏

重金买得清凉心

睡觉时光有瓷枕怎么行呢,身上也得挨着点凉东西才能安睡不是。这个时候就该凉席上场了。还记得小时候在姥姥家睡在那种麻将块一样的凉席上,偶尔还会夹着肉。哈哈

李清照的词中把凉席称为“玉簟”,并不是说这是玉石做成的席子,而是非常精美的竹席而已。但其实在古代,确实有有钱的人用玉石编制凉席,称为“玉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材料的慢慢广泛,出现了比玉席还要高级的象牙席,被称为“牙簟”。

如果说瓷枕对古人来说是寻常之物的话,“象牙席”才是寻常人家无法享受到的奢侈品,甚至连帝王都觉得是一件太过奢靡的享受。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副极其珍贵的象牙席,是出土自雍正年间的罕见文物。据造办处记载,大清宫中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还有两件下落不明。仅存的三张中,有两张藏于故宫。其中一张长216厘米,宽139厘米,由许多宽不足0.3厘米的象牙薄片织成。织纹为“人”字形,保存完好,至今依然可以展卷自如。席的四周又以染成黑色的象牙片织出3道花边,既是华贵的帝后生活用品,又是一件精湛的古代工艺品,一直在宫中使用和收藏。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6)

另外一张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故宫博物院在整理原清宫物品时,意外地在堆放着大量台湾竹席的库房中发现了一件长210厘米、宽132厘米的象牙席。这件珍品保存完好,外面同样用锦缎包裹。它之所以会被混杂在并不值钱的台湾竹席中,据分析可能是清朝退位以后溥仪仍居内廷期间,由于宫中太监等人盗宝现象猖獗,有人故意将其藏在竹席堆中,准备伺机浑水摸鱼,盗出宫外,但后来未能得逞。

第三张发现于民间。还是60年代,山东省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件象牙席。此席当时用锦缎包裹,盛放在一个特制的楠木盒子中,席的边角略有损坏。根据鉴定比较,这件象牙席与故宫的藏品风格完全一致,应该是宫中流散之物。据原收藏者介绍:它是清末民初时一位在东北和京津地区开设当铺的老板收购的,后来被他带回山东老家,送给了一个县长,县长又转赠给了一个地主。土改时收藏者分得此席,后捐献给了国家。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7)

据文献记载,象牙席制作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1723-1735年),是广东地方官员进献朝廷的贡品,具体制作方法早已失传。据说,雍正帝有次问安南使臣,象牙席的制造成本。使臣回答说,需要数百只大象才能完成一张牙席,这让雍正帝很震惊。于是,雍正帝传旨禁制:“庚午, 谕大臣学士等,朕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屡降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则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再造之风自然止息矣。”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从此以后,象牙席在清宫开始“销声匿迹”。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8)

象牙劈丝做凉席的逆天操作

象牙的硬度大家都是知道的,怎么可能逆天到去做成席子?这中间一定有“秘不示人”的黑技术。

1)首先用一种特殊的药水浸泡软化牙材;

2)然后劈成厚薄宽窄相同的薄片;

3)将薄片磨制到呈现出洁白的光泽;

4)将薄片劈成2毫米宽的篾丝;

5)最后编织成席。

其中最难、最繁琐的工序在于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由于象牙料是有纹理的,而纹理是顾着象牙弯度长的,只有顺着象牙纹理的走向,把象牙劈成篾丝状才不易折断。所以,要在顺纹理的要求下将象牙锯成片状和丝状,也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这种加工方法非常费料,以制作象牙筷子为例,因要将象牙料锯成板片状,再锯成长条、找规矩、磨平,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一60%。如将象牙料劈成篾状,再劈成丝状,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这也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这也是当年广州刺史之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的原因。

不过,还是有人享受过这至尊奢侈品的。据伺候过慈禧的太监回忆,曾见过慈禧太后在圆明园避暑时,睡卧过象牙席。

还有这些你没想到的纳凉神器

一人一把小风扇

你以为现如今人手一个的电动小风扇是新近发明的吗?来看看故宫的这件文物,你就知道古人老早就享受过了。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9)

化学描金花手摇风扇,清晚期,故宫藏

化学其实是塑料质地的意思,这款手摇风扇模拟真的电扇设计,风扇分别有扇叶、手柄、主机内附齿轮装置,外衔按钮,推动按钮,扇叶转动,随之带来阵阵凉风。

隔汗衣透心凉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里边的人都是穿好几层的衣服,想一下我们夏天单单穿一层薄衣服都热的直出汗古代人穿这么厚就不热?

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当轻薄,六层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单)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是“薄如蝉翼”。

还有一种竹子制成的马甲,俗称“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为你揭秘(古人防暑凉方花样多)(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