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古代官方记载花木兰亳之谯人)

  • 花木兰籍贯起源为什么只能是亳州?争来争去,最早碑文记载仍是亳之谯人。

河北完县(今顺平县)木兰庙中有一块庙碑,在这块庙碑上记载了木兰的事迹,碑文开篇就写了:“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这块碑是在元至顺三年所立,这也是目前发现得最早的记载木兰事迹的碑刻。在《完县志》上还记载了一篇《木兰歌》,其中的引文写道:“孝女姓魏氏,字木兰。”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古代官方记载花木兰亳之谯人)(1)

亳州边界商丘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 木兰辞》全文,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

虞城当地为了旅游业大发展,修路修木兰祠,直接把这个忠烈将军祠所在地营郭镇改成了木兰镇。意思就是,其他地方别抢了。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古代官方记载花木兰亳之谯人)(2)

但是,这个《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的“亳之谯人”又是哪儿呢?谯就是谯县具体位置在(今亳州市谯城区魏园人)。最早碑文记载均花木兰魏氏女亳之谯人。亳州边界河南界虞城县南35公里处,最多是生活活动的区域,籍贯改变不了。历史就是历史。

亳州城区魏园有花木兰墓,今已经破乱不堪。可能是亳州名人多政府不够重视。

唐宋元明清官方均记载花木兰亳之谯人

河南以及其他地方争抢花木兰都有为了当地旅游事业大发展,蹭历史名人热度之嫌。

花木兰,安徽亳州谯城区人(生卒不详), 中国汉代女英雄, 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追封为“孝烈将军”。木兰从军的故事发生在汉文帝年间,《大明一统志》记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木兰侍寝终身,死后葬于故里。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一是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名人故里之争中对于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

二是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是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

这个争名人,其实就是看各地政府的投入,投资考古,必须给我考出来点东西;考出来后,就请省级、国家级专家去开座谈会,发论文,然后媒体造势,其实就是这么点事。

在这方面来说,长期以来你说明历史真相,任其屏蔽真相。事实证明,各地为了自己经济发展花木兰可以是河南人河北人陕西人四川人湖北人。

木兰显灵退金兵的传说

旧时亳州有三座木兰祠,一座在城东门外,一座在城西门城墙上敌楼旁,还有一个在西南角,一个城里为啥盖了三座木兰祠呢?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古代官方记载花木兰亳之谯人)(3)

传说北宋末年,金兵攻陷宋朝京城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仓皇南逃,路经亳州时连停也没敢停。追来的金兵如狼似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

这一天,金兵大队人马从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方向追来。当金兵赶到离亳州二十多里的张集时,人困马乏,都不想向前赶了。

这时金兵的头目大喊一声:“前面不远就是亳州,那地方繁华得很,攻进城里去,有美酒、美女、金银财宝,快赶路哇!”

这一煽动,金兵的劲头来了,呼呼叫一口气跑到亳州东门外。这时城门紧闭,城上戒备森严,金兵头目见此情景,让人马暂且体息,准备养足气力一鼓气攻城。

金兵头目看见路旁有座祠堂,想进去休息一下。当他来到大门前正要推门时,忽听祠堂里大刀环子“哗哗”响,还有战马的嘶叫声。他吓得向后就退,拔出腰刀高呼:“里面有埋伏!有埋伏!”此时金兵“呼啦”一声围住了祠堂,又撞开了大门。谁知院里却冷冷清清,并无一人。进里一看,只见大殿里的神台上巍然站立着一尊青年将军的塑像。就见她身着金盔金甲,左手按着腰间的佩剑,右手拳头紧攥,昂首挺胸,雄姿英发。与众不同的是塑像。两鬓垂下长长的女子的鬓发;塑像的左侧站着一尊侍女塑像,双手抱着一把长杆大刀,再仔细一看,那大刀上的刀环还在微微甑动着。金兵头目倒吸了一口凉气,退了出来。他又见院子的麻房下,有一匹雄赳赳的泥塑桃花马,马蹄下有一片土,像是马蹄新踢起的。看到这里,那头目吓得头发梢乱动弹,这是啥地方?当他向大殿门额上一看,可吓坏了有一块金字大風高悬其上,上写“孝烈将军”,下面两旁的廊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替父征战壮巾帼;下联:为国皮边净胡沙。

金兵头目是个“中原通”,暗想:“这是花木兰祠呀!刚才的刀环响、战马鸣是花木兰显灵,她是警告我不准祸害她的家乡啊!看来此地不能久留,还是快走为妙呀!”于是他急忙命令人马火速离开亳州。这一天是四月初八。

“花木兰显灵退金兵”传出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年年每逢四月初八这天,就在木兰祠举行盛大的香火会。后来人们又在亳州城西门的敌楼旁盖了一座居高临下的木兰祠,希望花木兰的英灵永保家乡平安。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古代官方记载花木兰亳之谯人)(4)

最早版本的花木兰事迹

花木兰,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受皇上封赏,解甲归田。皇上听说她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又如花似玉,便要纳为妃子,宣木兰进京。木兰上朝,皇上一见,果然是位绝色的女子。皇上郑重说道:“孤王见你文有文才,武有武功,忠孝皆全,国色天香,因而想把你封为东宫,不知意下如何?”

木兰闻说如雷击顶,暗暗想道:从前昏王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 她颦了一下眉头,说道:“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 皇上心喜道:“这好办,你说吧,说别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木兰说:“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小女子认为天下男女均为人,各有长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想自前朝实行科选以来,未有女子应试入选者,诚请陛下颁一道圣命,让天下女子也可习文弄武,开科入选,为国尽忠。”皇上听了,楞了一下。

木兰又道:“其二,天下之大,当今女子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呈请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时,生儿育女随夫姓,女娶男时,生儿育女随女姓……”皇上不解道:“这是为何呢? ”木兰说:“不如此,世人就认为只有男子能传宗接代,女子不能,这样,就将后患无穷。”

木兰又说:“其三,无论庶民、皇上均须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上听完这三愿,哈哈大笑说:“真是女子之见呵!自古男女有别,天道昭然,孤王岂能改变?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东宫贵妃,木兰问起三桩誓愿之事,皇上只字末提,木兰逐称病不往。一连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无望,便手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安好”是什么意思呢?拆解起来就是:室中有女方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为好。木兰写好,置于案上。望了望窗外苍茫的天空,然后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心中惊惭,见木兰所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殡以厚礼,于亳州东郊五里魏村下葬。

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建“木兰祠”以祭,大殿上书皇帝御赐“孝烈将军”四字,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