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德国的“老工业基地”。它曾是德国的核心工业区,地底埋藏深厚的黑色黄金,用燃烧的生命滋养数百万人口。它曾沐浴战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军火保障。让人感慨的是,它像一个从风华正茂的壮年衰落成体力不支的老人,工业的辉煌场景最终输给了时间。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1)

鲁尔区之兴:欧洲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2)

鲁尔区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国土面积的1.3%。原本以农耕生息的鲁尔区在德国再平凡不过,没有想到有一天地下的丰富煤炭资源会推它走上“开挂”之路。鲁尔区煤炭储量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可采储量的90%。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3)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自19世纪上半叶,凭借丰富的煤炭储量,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

源源不断的储采量,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丰富的矿物资源以及莱茵河便利的航运,让鲁尔区迅速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克虏伯为代表的钢铁和煤炭企业在鲁尔工业区内迅速崛起。来自不同国家的数十万人涌入鲁尔工业区,在煤矿和炼钢厂内创造了鲁尔工业区一百多年的辉煌发展。鲁尔工业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重要工业城市也因煤炭、钢铁、化学工业闻名世界。煤炭工业起家的鲁尔工业区,在煤炭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炼焦、煤化学、钢铁、电力等多元化发展的重工业格局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4)

背靠强大的煤炭、钢铁工业,鲁尔区一共发展了12座城市,12000个工厂和600多个矿区,矿山地下交通线总计6800公里。城市、人口、矿业三者相互作用,生发出一个全新的鲁尔区“机体”。鲁尔区迅速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业中心,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化学工业、氮肥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建材工业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鲁尔工业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制造业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产业,其技术及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之衰:黄金时代终结

鲁尔工业区工业的蓬勃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鲁尔工业区为德国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上意识形态的扭曲,德国主动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辉煌不是永恒的,燃烧的煤炭也终将熄灭。

鲁尔区用黑色的煤炭缔造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却因战争陷落进黑暗时刻。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5)

作为德国经济和军事发展的命脉,鲁尔区也是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保障。

二战期间,鲁尔区扮演着德国军工厂的角色,最终沦为战争对手的重点轰炸对象。1940年至1944年,鲁尔区30%的工厂毁于轰炸。1943年,全德范围内最重要的工业企业之一——梅迪奇工厂,过半的设备毁于空袭。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6)

1945年,鲁尔区的重要城市多特蒙德遭遇1108架飞机、超过4800吨炸弹的毁灭性轰炸,造就了二战期间最惨烈的一次轰炸行动。

一波为平一波又起;内伤还来不及疗愈,前狼后虎已经开始抢占市场,让鲁尔区的黄金时代走向终结。

一方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疯狂开采,鲁尔区地下煤矿平均深度达到650米,伴随高企的开采成本,市场竞争力也逐渐下降,来自美国和东欧的廉价煤逐渐占据国际市场。

德国鲁尔工业区结构调整表现(欧洲工业的心脏)(7)

另一方面,石油的广泛使用,也使得工业对煤炭的需求直线下降,造成鲁尔区不少煤矿倒闭,相关工作岗位的数量也急剧减少。

更雪上加霜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巴西、日本等国在世界钢铁市场以优质、廉价迅速抢占市场,全球市场上低价钢材的供应量增加,德国的钢铁工业陷入危机,鲁尔区钢铁也随之失去竞争力。

不怕风吹雨打,就怕大势已去。

随着煤炭开采难度的增加,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比重的下降,以及来自海外市场的竞争,鲁尔区核心产业大幅收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