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园跟哪些人聊天(乃园的那些事和人)

来来回回,回回来来,一次又一次,穿行于武汉市武昌区大成路北侧的乃园社区,只想弄明白一件事:这片建筑毫无特色、巷子狭窄杂乱、市政文化设施普通寻常的名为“乃园”的区域,“园”生何处、“园”长啥样?

一层层撩开眼前的平常和杂乱,赫然于眼前的竟然是一幅贯穿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城市变化历史长卷:陈友谅、韦昌辉、陈三立、马吉璋、章太炎、吴兆麟、夏道南……

话说自明清直到1933年,大成路一直被称作玉带街。街北侧有条由南至北、直达蛇山的侧巷。巷东北侧有座文庙,也称孔庙。1933年“玉带街”扩建,取“大成至圣先师”之意,将玉带街更名为大成路。当然,庙已不是庙,而是武昌实验寄宿小学了。

巷西,与文庙相对是城隍庙。城隍庙后有座明清时的衙门,名湖北提刑按察使司,简称臬司,是“纠官司邪、戟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气而清其吏治”的官府衙门,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省高法、省公安厅和省高检。

臬司衙门后门,也就是西门外,建有后花园,专供臬司官员休憩、读书、闲谈,1885年以前人称臬园或臬署园。1885—1886年初,时任刘姓臬司按察使据说利用衙内节余资金,凿石得泉,引水入园,疏道成溪,依山就势将园子扩建至山顶,因新园布局形如“乃”字,同时据说时任臬司按察使的字号中有一个“乃”字,故臬署园更名为乃园。

陆生园跟哪些人聊天(乃园的那些事和人)(1)

1923年,为纪念辛亥起义,同时也为安置辛亥退伍和伤残老兵,部分参加过辛亥首义的志士倡仪建设首义公园。他们筹集资金,拆除乃园围墙,以乃园为核心建成了武汉第一座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纪念性公园——首义公园(也称小首义公园)。

1953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政府拆除小首义公园内的亭台楼阁,将园内孙中山纪念碑和黄兴塑像移至它处,小首义公园原址只余两个地名(乃园和首义公园路)、一座剧院、一座陈友谅墓供人遐思。

城隍庙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首义公园小区。臬司衙门及其后花园也已了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乃园社区,以及乃园幼儿园大门南侧墙上的两块标志牌:武昌区人民政府1987年4月公布的“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公告牌、2013年4日出具的“乃园遗址”文字说明牌。但与乃园有关的人和事却依旧耐人寻味。

陆生园跟哪些人聊天(乃园的那些事和人)(2)

太平军的北王府

臬司及臬园,曾经入住过一位太平军的著名人物:北王韦昌辉。

1852年12月24日夜,太平军以铁索系船,在长江上架起两座浮桥:一座从汉阳鹦鹉洲至武昌白沙洲、一座从汉阳南岸嘴至武昌大堤口。通过两座浮桥,驻扎在汉阳的太平军突破长江天堑,攻到武昌城外安营扎寨、修筑炮台,十多天里,五攻武昌城,皆无功而返。谁知,在这十多天里,太平军已派人悄悄从江边往武昌文昌门方向挖地道、往地道内填埋炸药。期间,按察使瑞元、总兵常禄几次三番请求派兵出城接应援兵、阻止太平军架设浮桥,时任提督双福却坚持紧闭城门,不准士兵出城应战。即使城外太平军挖掘地道的声音已清晰可闻,双福仍拒绝时任盐法道林恩熙带兵出城查看。直到地道挖至文昌门城墙下时,巡抚常大淳才下令用水注灌地道,同时派兵从城墙缒下外出搜查,可惜一无所获。

1853年1月12日黎明,太平军引爆了悄悄挖到文昌门下地道里的炸药,城墙被炸开一个宽约20余丈(大约7米)的豁口,太平军在城内天地会的引导下,攻克武昌城,天王洪秀全由汉阳移住武昌抚署、东王杨秀清入住藩署、翼王石达开入住学政署,北王韦昌辉,就是后来杀东王杨秀清、重创太平军的那位北王入住臬署,“臬园”就成为太平军北王府后花园。

一个多月后,太平军沿江而下直奔南京。但在这一个多月里,太平军在夺下的第一座省府城市武昌城里,制定并实施了许多创造性的措施,也埋下了后来失败的种子:

一是一切财物全部收归“圣库”。太平军在武昌期间,不仅抄没武昌城内所有清朝官员和城市大户商家的财产,而且还设立“进贡所”,要求民众交纳金银、钱米,甚至鸡鸭、茶叶和其它物品。

二是建立男女别营制度。将城内居民按性别、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分类,分别编入男馆女馆或男营女营,夫妻不得同居,每25人为一馆,每馆设两名司马,司马以上再分设卒长、旅帅等各级军官。“圣库”每天给每人发1小杯油、3盒谷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全民军事化管理和统一配给制,违者斩杀。

三是搜捕抄斩清朝文武官员甚至家属。太平军入城后,10000余兵勇几乎被全歼,“正署各官一百余人,一员无存”,巡抚常大淳自缢,住在臬园的按察使瑞元自刎,学政(类似于省教育厅厅长)冯培元投井,提督(提督军务总兵官)双福和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梁星源双双被杀。

四是充实后宫。已纳有36位妃子的洪秀全入城后,不仅自己挑选了六十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充实自己的后宫,还给他年仅九岁的儿子洪天贵娶了四个“幼娘娘”。上行下效,很难说北王不会在他的后花园挑选王妃。

官府后花园:臬园变乃园

33年后,也就是于1986年二月,晩清一位刘姓臬司在完成臬园扩建后,在新的官府后花园墙上立了一块碑,碑文详尽纪录了臬园扩建后的布局,以及更名为乃园的原因。

那块碑据说就㠌在现乃园幼儿园大门南侧墙上。遗憾的是,原碑已不知去处,只在网上查到一张拓片图片。

陆生园跟哪些人聊天(乃园的那些事和人)(3)

(严涛提供的乃园拓片)

碑文约700字,出自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黄彭年。史料显示:1882年,时年59岁的黄彭年由湖北襄郧荆道升任湖北按察使,也算是乃园旧主。到任一年多,结案40余起、平反冤案十数起,三年后,也就是1885年升任陕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主管全省行政、财赋的常务副省长)。1886年乃园落成时,63岁的黄“副省长”欣然命笔撰写碑文。巧的是,四年后,也就是1890年,67岁高龄的黄彭年由江苏布政使调任湖北布政使,虽深得张之洞倚重,但不久病死于任上。

碑文则由时任湖北学政、河南固始人张仁黼书写。所以碑文题款为“光绪十二年正月庚戌贵筑黄彭年记,固始张仁黼书”。

碑首隶书“乃园图记”和碑上所刻的乃园布局图,则出自时年41岁的江夏(现武昌城)县令诸可权。这位诸县令是钱塘(今杭州)人,“工书法,善绘画”。但我不明白清朝时的钱塘是否又称“泉唐”,因为碑首落款为“光绪十二年二月泉唐诸可权题”。

碑记显示:乃园占地数十亩,东连臬署后墙,以七曲廊为界,园与官署隔而不断。西至臬水巷,乃园临巷一侧依山就势建有竹栅和爬山云墙(也称龙墙),起伏若龙,由山脚一路向北直达蛇山顶;南抵大成路(时称玉带街)。全园以学律馆为中心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由蛇山山脚到山顶依次建有观江亭、鹤梅堂、高观台、西升亭。半山腰的观江亭,可见江中沙洲、江岸帆樯。观江亭上方的鹤梅堂,四周种有300多株梅树。山顶有一台名“高观台”,台西建有西升亭,入亭可远眺青山、金口。西升亭边一平地,名为射圃,可供人打拳练武健身。高观台东有一下山小路,夹路植竹,路尽头是一平岗,名东坡,立坡上可见远处的洪山。过东坡沿竹径下行,路边有一个由山泉水汇集形成的水池,名为竹池。过竹池沿山路继续下行为跻绿亭(位置大约就是现在黄鹤戏院)。

南区。学律馆南是有一畦菜园,名为小圃。小圃周围栽植有梅、枇杷、芭蕉、翠竹。圃中有座亭子,名暂亭或沤舫,亭旁建有凌霄花花架。菜园南边有一小池,池东西两端各建有一高台,分别名“竹深荷静”和“般若台”;石砌池岸上种植垂柳,池中种白荷,池中央建有一座假山,假山通过一座小桥与池岸相连。

如此看来,当初的乃园果真是一个别有意蕴的山水园林。 如今,漫步“乃园”,只能在‬清末陈三立先生的《乃园冬望》诗中‬体味乃园的美了:

闲从墙角见山亭,零叶疏枝挂杳冥。归鹊暮衔城郭影,残蝉旧倚管弦听。冷寻梅蕊垂垂白,愁落杨丝漠漠青。木柄长镵逢一笑,生涯谁问酒初醒。

这位陈三立老先生,是晚清维新派名臣、1890-1894年任湖北按察使的陈宝箴的长子,也是我国国学大师和历史学家陈寅恪、画家陈衡恪的父亲,是与谭延闿、谭嗣同并列的“湖湘三公子”,也是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比肩的“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美誉,更是一位极富家国情怀的爱国人士。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想请他出任官职。陈三立老先生绝食五日,忧愤而逝,享年85岁。这首诗,推测应当是他38岁时辞去吏部主事一职,到湖北伺奉时任湖北提刑按察使的父亲时所作。

乃园的最后一位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马吉璋。他是广西和广东巡抚马丕瑶的次子、辛亥志士马青霞的二哥,就是那位与秋瑾齐名、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的马青霞的二哥。

传说武昌首义爆发后,时任湖北按察使的马吉璋,不准幕僚、差役和家人外逃,他穿戴整齐朝服,命人敞开按察使司大门,自己手捧大印,端坐于大堂上,坐等革命军来取项上人头,颇有慷慨就义的豪情。

但是,衙门外百姓来来往往,革命军人却一直没到。衙门内的幕僚、差役开始还小心陪着,渐渐地陪在马大人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马按察使独自人。末了,家人们硬生生扒下马吉樟的朝服,给他换上便装,一家人带着细软财宝,乘乱逃回河南安阳蒋村乡西蒋村马家老宅去了。

据说他家老宅建筑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比著名的山西乔家大院还大1300多平方米,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清代官僚府第样本、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旅游景区。

当然,辛亥革命后,马吉璋被袁世凯从老家请回北京,先后担任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

民国成立后,乃园成为湖北省财政厅的后花园。

武昌第一座面向民众开放的纪念性公园:首义公园

1921年,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首义参加者在会上提出:利用乃园旧址建设首义公园,永久纪念辛亥起义,解决辛亥首义伤残军人生计问题。会后,他们呈请督、省两署备案,并在都司巷成立武昌首义纪念事业筹备处。

1922年,现代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邀集辛亥首义参加者和军政商各界代表,正式成立“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公推黎元洪的学生、武昌起义新军临时总指挥、湖北鄂城人吴兆麟担任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重点推进武昌首义公园建设。

1923年春,时年40岁湖北嘉鱼簰洲镇人、夏道南被公推为园务股主任,负责筹办和组织建设公园。

1924年,民国政府在臬园周围征收了约40间民房,并将这片土地无偿划拨用于筹建公园。这片土地四至范围为:南至蛇山、北抵大成路、东达文庙、西到臬水巷,同时,公园建设经费由公园筹备处自筹。

为筹集建资金,夏道南负责的园务股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向粤汉铁路协会借支万余大洋,建设总理纪念堂(又称中山纪念堂)。

二是向湖北官钱局借支一万大洋,修建或新增公园木椅、路灯,植树种草、建池植荷等。

三是集股募集新建汉兴大戏院、露天共和游艺社舞台,并担任剧院经理。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吴兆麟带头捐资万余大洋,军界的杜锡钧、杨开甲、刘佐龙、吴元泽、雷寿荣、石星川等人积极出资,合计筹集资金15600元大洋。

随后,夏道南将原清按察使司会客厅改建成西游厅,臬司其它用于安置首义伤残士兵、退伍老兵。他还组织首义退伍老兵,拆除乃园院墙,整理荒山,修葺陈友谅墓。

首义公园建成后,不收门票,但允许“星相卜生筮,摊贩杂耍者”入园,打卦的、算命的、各种小吃摊贩在公园内挣钱谋生,湖北评书、小曲、渔鼓、三棒鼓、皮影戏、相声、戏剧、武术、杂耍等民间艺人在这里“撂地”献艺,首义老兵则通过场地出租、搭篷摆摊、卖茶维持生计。新建的汉兴大戏院,更是吸引了严炳奎、李彩云、刘顺娥、徐继声、杨天佑、尹春保等一批汉剧艺人在这里演出。特别是到了夏季,戏院将后台改前台,演员和观众在夏天夜晚的江风中,看戏、听曲、喝茶、聊天,乃园,是多么的风情和雅致呀!1927年7月26日的《汉口民国日报》社会新闻曾写到:武昌首义公园,与黄鹤楼毗连。山水花木,引人入胜。虽其内汉班剧社不甚佳,而一至夜间,清风徐来,黄鹤楼所不及也。所以日来游人甚多,尤其是文人墨士”。

负责公园建设的夏道南,出生于1883年,清时秀才、两湖书院学生。1905年,18岁的夏道南被公派赴日本陆军军校时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后转入步兵专科,同年10月被推为湖北留日学生代表成为铁路协会会员。辛亥首义后,任湖北军政府顾问、军务部参议长,参加过阳夏战役。1912年被黎元洪聘为都督府顾问。1919年春,在嘉鱼县狗尾山、虎山开办同益公司采煤、在汉阳琴断口创办和兴砖瓦厂。1921-1924年组织建设首义公园(后称小首义公园)。1926年,在簰洲镇建成了10千瓦火力发电厂、开办“鸿成电灯公司”及机器碾米厂、压面 厂。

1930年,时年47岁的夏道南病故。不久,湖北省政府规划将武昌蛇山建成文化区。1932年建设厅长李书城及接任者李范一,请卢立群担任工程师兼园林处主任,筹建蛇山大首义公园( 初名武昌公园 ) 。  卢立群主持完成首义公园工程计划、设计和建造方案,整个项目分三期建设,并于1933年启动了第一期计划。1935年,政府拆除小首义公园内的摊篷,优抚并统筹安置伤兵,将小首义公园并入大首义公园。1953年建大桥时,拆除了乃园内所有的亭台楼阁,仅保留了汉兴大剧院,后更名为黄鹤楼剧院。上世纪90年代,更名为“楚游宫”,发展餐饮。2005年被划归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2007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重修改造“楚游宫”,恢复剧院功能,并于2008年1月8日正式更名为“黄鹤戏楼”。

如今来乃园,已无园可游。戏楼也是大门紧闭,丝竹难觅。唯有半山腰的陈友谅墓或可一游。

乃园半山处的陈友谅墓

夏道南带人组织修葺后的陈友谅墓,位于乃园半山处。长方形、圆角的墓坐北朝南,墓周苍松翠柏环抱,墓前洗麻石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牌坊与墓之间设16 级台阶墓道,墓道尽头是高约2米的水泥镶嵌麻石墓碑,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左右碑亭内石碑上分别书有“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铭”和“重修大汉陈友谅墓”。

陈友谅,湖北沔阳渔民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据说他性情强硬、多疑而骄狂、喜以权术控制部下,是可与朱元璋分争天下的竞争对手。

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势均力敌的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大战,中流箭身亡。他大儿子陈善被擒杀,十二岁小儿子陈理在张定边、张必先的保护下,乘船带着他的遗体逃至武昌城,将他葬于当时的黄鹄山( 今蛇山) 南麓,随后称帝。

朱元璋曾说“陈友谅骄狂、骄狂容易生事;张士诚格局小,格局小则成不了大事”。陈友谅死后,朱无璋说“谅死天下不难定也”,他认为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不足为惧,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张士诚偷袭,朱元璋让常遇春率领众将缕缕攻打武昌,自己回防南京。

但是直到第二年春天,常遇春也未将武昌城攻下。朱无璋只好召集四方将领重返武昌城并亲自督战。不久陈理献城投降。据说受降那天,恰逢南京城送来一封家信,说胡氏给朱元璋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是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但却是庶长子。朱元璋大喜,将武昌城作为作为礼物送给这个刚出生儿子,同时封陈友谅的父亲陈善才为承恩侯、儿子陈理为归德候,陈友谅的一个哥哥为归仁伯、一个为怀恩伯,追封他在鄱阳大战中战死的一个弟弟为康山王,并将这些被封的人及其家眷全部软禁在南京。期间,朱元璋还将陈友谅的一个妃子阇氏收入后宫,并在自撰《大诰》中写到: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四年,在军中从未妄夺一妇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后,因恼怒陈友谅屡屡起兵相犯,夺其妾而归。

后来,在南京的陈理时常口出忌言。大约8年后,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将20岁的陈理流放到高丽国,命陈友谅的父亲迁居到滁阳(现在的安徽肥东县东北古城集)。据说陈理到高丽后的日子过得十分凄苦,最终于永乐6年(公元1408年)客死他乡,终年57岁。至于阇氏,入明宫后生下一个十分英俊的儿子朱梓,被封为谭王,却不知什么原因,22岁时与夫人在长沙王府自焚而亡。

如今的乃园,风花雪月、诗情画意荡然无存,但杂乱的市井烟火中浮浮沉沉的却是历史的厚重:元末成者王败者寇的残酷、清军凭险被动死守固步自封带来的灭城灭家之灾、太平军高层短视埋下的祸,无不让人唏嘘不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