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事实(一听就会一做就废)

数量关系,绝大多数备考公职笔试的同学看到这个模块都会皱起眉头。“我刚备考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告诉我这个模块是要放弃的”“以前数学就差,现在更学不会”“老师讲的都听懂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应该是大部分学生关于数量关系的心声。

但是,数量真的是学不会吗?为什么老师讲的都能听懂,一做起题来脑子就像浆糊一样?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1.

学习需要主动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事实(一听就会一做就废)(1)

很多学生在报班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都是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和大部分同学在学生时代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以为把老师上课讲的题目都听懂就是学会了,老师让干嘛就干嘛,没有主动去规划自己的学习,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老师只是领路人,给你指明方向,教你怎么做,但是不能把知识塞到你的脑袋里。只有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知识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东西。

2.

学习需要方法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事实(一听就会一做就废)(2)

同样是在学生时代,我想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这么一类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但是成绩一直平平。可能现在正在备考的你也是如此,每天做了大量的数量关系的题目,奋战到半夜,不断地去看解析、问老师,去纠正错题。但是真正做套卷的时候,发现题目的正确率还是原地踏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我考试的那天遇到的考题一定是我从来没见过的,那我平时做的那些题目的作用是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找所谓的做题的“手感”。而是把题目分类、分题型,去分析每个题型的特点和做题方法、技巧。正所谓“题海无边,题型有限”。如果你做10个题目,可能会遇到10个不同的题型;做100个题目,可能就只有60个题型;做200个题目,可能会有100个左右的题型。但是当你做500个题目,仍然还是有原有的那些题型。所以,你做再多的题目而不去总结归类有用吗?只能说你和那些题目混了个脸熟。我们要用一定量的题目去覆盖绝大多数的知识点,把每个题型的经典题目搞懂搞透,有自己的一个“既有宽度又有深度的思维导图”。当你再拿一个新题目来做,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属于某个知识点的某个题型,我需要用某个学会的方法去解答。这样的话,数量关系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3.

学习需要一个过程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事实(一听就会一做就废)(3)

有些同学学习过于心急,上一秒听老师讲了一个题型的方法,下一秒就想把这一类的题型全部做对,这样的心态是不可取的,只会让你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搞到崩溃。对于一个知识点学习程度通常分为四个层次:知道、理解、掌握、运用。对于上课老师刚讲过的或者资料上刚学会的一个知识点,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是处在“理解”的层次,没有通过一定量同类型的题目以及变形题目的巩固练习,怎么可能一步到位达到“运用”的地步呢?

我经常会给学生说这么一句很通俗的话:学习就像孵鸡蛋,需要焐一段时间。这个“焐”需要领悟,需要有方法,需要有毅力,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