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

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都有本地的方言。对于本地人来说,听到家乡的方言会感到很亲切;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初听当地方言,总会有一个难免理解错误或听不习惯的过程,因而会闹出一些笑话。事后回忆起那些误会来,也会让人忍俊不禁。下边的几个小故事,有的是我亲自见到的,有的是听来的,权当善意的笑谈。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1)

宝鸡市区景色

宝鸡和西安同处关中平原,二者相距仅仅一百多公里,可是两地方言却有比较大的区别。70年代初,西安的知青在宝鸡市下属的陇县下乡,听他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生产队开会,队长在会上说到:“我家姐姐出嫁时,我给她陪送了四床被子和其它许多东西。”知青们听了直纳闷儿,看这个队长也是四十大几的人了,他的姐姐怎么才出嫁呀?他姐姐出嫁还要他送嫁妆呀?思来想去不得其解。后来听别人解释,才算搞明白。原来,宝鸡方言里,把自己女儿叫“姐姐”,把自己的姐姐也叫“姐”,区别在声调不同。把女儿叫“姐姐”时,发声是“jiè”四声;把自己的姐叫“姐”时,发声是“jié”二声。这里有两点不同,一是说女儿时是重复的两个字“姐姐”,说自己姐时是一个字“姐”;二是声调不同,主要是根据他的声调来判断他要表达的意思。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2)

宝鸡的傍晚

70年代初,每年麦收时节中学老师要带着学生到农村生产队帮着社员收麦子。有一位原籍西安市的老师,在夏收中间犯了牙疼病,需要请假看病。有社员问他怎么了,他回答牙疼。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句话,没想到却引得在场的许多女社员捧腹大笑,一边笑,一边纷纷指着他说,他娘(niá)疼。西安话里把“牙”说成“niá”,而宝鸡话里把“牙”说成“yá”。引起社员哄堂大笑的原因是,西安籍老师发的那个音“niá”,在宝鸡话里正好是“娘”的发音,等于是在说他娘疼,“他娘”还会疼吗?太可笑了!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3)

宝鸡英达路夜市

西安人和宝鸡人说话互相会闹笑话,那么江苏人听宝鸡人说话更会闹笑话。有一位江苏无锡的老太太,刚到宝鸡不久。有一次,一位农民挑着担子卖桃子,她挑了几个桃子,说要买一斤。农民把桃子放在秤上称,嘴里说到“捏个儿合适”,老太太就又放进去一个桃子,农民又说“捏个儿合适”,她又加进去一个桃子,农民急了,你咋么还往里放?老太太说, 你不是说“捏个合适”吗?不是让我再捏(拿)一个吗?二人争执不下,不可开交。后来还是旁观的人帮他们解释,才解除误会。原来农民说的宝鸡方言“捏个儿合适”,是“刚好、正合适”的意思,他说这话是表示够一斤了,不让老太太再加了,而老太太理解的意思却恰好相反。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4)

宝鸡凤县宽滩景色

外地人到宝鸡当教师,经常听到学生们把“我”说成“yá”,开始以为学生们俄语学得好,因为俄语里的“я”就是“我”,发音是“yá”。没想到的是,宝鸡话里的“我”的发音,竟然和俄语里“我”的发音一模一样。宝鸡方言里有许多独特发音的词汇,比如表示惊叹的语气词“niania”很有地方特色,只要听到谁发出这样的惊叹语,就可以断定他一定是宝鸡人。宝鸡人在说话中间停顿时的语气助词,用的比较多的是“较个似地”,就像有人爱说“这个、这个”或是“然后、然后”一样,在外地人听来也不容易理解。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5)

宝鸡人民公园荷花

宝鸡话中大部分发音和西安话还是很接近的,区别主要在于声调和重音的不同。比如“妈”,宝鸡话发音是二声“má”,西安话发音是三声“mǎ”。再如“岐山”,西安话发音重音在第一个字“岐”,发二声“qí”,后边“山”是轻声;而宝鸡话里重音在“山”,发四声“sàn”,前一个“岐”却是轻声。还有一些区别在于发音不同,比如“奶奶”,西安话是“nainai”宝鸡话是“lailai”。“猪”在西安话里发音是“zhǔ”,而在宝鸡话里发言是“zhǐ”。“凤翔”的“翔(xiáng)”,宝鸡话读音是“qiǎng”,这些都区别较大。宝鸡市的岐山县在某些字的发音上又有特点,比如他们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发音为“zhenggongzhengyangshijichishiji”,标准发音是“zhonggongzhongyangshujichushuji”,区别较大。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6)

宝鸡人民公园景色

除了发音不同以外,宝鸡方言有许多自己专有的词汇。比如表示要求对方干事速度快一点时会说:“麻利仓仓”。指示代词“这样、那样”,用的词汇是“倒模(daomo)”。如果事情办砸了会说:“办‘完了’”,不会像西安人说的:“日(shi)塌了”。东西从桌子上掉下来说:“滚(gǒng)了”。(“滚”的读音是gǒng不是gǔn)。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宝鸡方言大全(宝鸡方言趣谈)(7)

宝鸡人民公园荷花

在宝鸡呆久了,习惯了,就会慢慢喜欢听别人说宝鸡话,并且逐渐产生了亲切感,甚至会觉得它比西安话听着还顺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居民用自己的方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会自然顺畅,淋漓尽致,如果真让他们必须使用普通话,反而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会感到意犹未尽。现在有不少人提倡,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给方言留一些空间,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