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4怎么是烂片(黑客帝国4好看吗)

作者 | 胡珉琦

1999年《黑客帝国》一经上映,就被誉为科幻电影的封神之作。在 2003 年,又连续推出了两部续集。2022年初,《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无论它是否能够推陈出新,科幻影迷们都不会错过这次重聚。《中国科学报》也因此邀请了两位人文学者带大家重回那个黑客的世界。

回溯23年前,《黑客帝国》刚出现时,电影中的人类希望挣脱虚拟的控制回归现实;然而到了第四部,人类正在适应现实世界被不断虚拟化,甚至迎接“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其实,近两年里,《头号玩家》《失控玩家》已经为影迷们打造了一个超级炫酷的未来虚拟世界。但无论在硬科幻设定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无法与《黑客帝国》系列相比拟。

在黑客帝国中,现实世界是由一个名叫 “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所控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段既定程序。他们在等待一个救世主把他们从母体中解放出来。问题是,现实和虚拟之间,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那个没有被母体控制的锡安就是真实的吗?电影从始至终充满了对人类生存现实的怀疑。

有影视文化学者这样评论,当年的《黑客帝国》之所以能封神,在于从 “硬科幻”引发出的对于终极命题的哲学思考,这使它既不同于以科幻为载体展示人文精神的电影,又不同于纯粹把科技奇观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电影。因此,《黑客帝国》是一部 “软硬兼济”、在 “硬科幻”的基础上把 “软科幻”的内涵和深度大大拓展和加深的电影。

黑客帝国4怎么是烂片(黑客帝国4好看吗)(1)

《黑客帝国》的编剧、导演沃卓斯基兄弟二人不仅是科幻迷,也是哲学爱好者。有意思的是,《黑客帝国》三部曲也引起了国外许多哲学家们巨大的关注和兴趣及讨论热情。美国十几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索性合著了一本论文集《黑客帝国与哲学》,从若干不同角度和领域来探讨与黑客帝国相关联的人文命题。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江晓原曾在《为何西方哲学家热衷于谈论〈黑客帝国〉》一文中分析:要谈论《黑客帝国》的哲学意义,最根本的应该是这个论题:一旦承认了母体(即影片中电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存在的可能性,人们还能不能确定外部世界是真实的呢?答案通常都是否定或倾向于否定的。这个否定的答案,对于人们习惯于确认的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来说,具有致命的摧毁作用。因为一旦承认“母体”存在的可能性,那就得跟着承认人类此刻正在“母体”之中的可能性;而这样一来,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性就再也无法确定了。

“在《黑客帝国》之前的某些科幻电影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这个问题。但是它们都未能像《黑客帝国》那样将这个问题表现得如此生动和易于理解。”江晓原说。

《黑客帝国》开篇有一个经典场景,主人公尼奥面前摆了两颗药丸,一颗蓝色药丸,代表在虚拟世界中生存,一颗红色药丸,代表回到真实世界,尼奥选择了后者的反叛之路。第四部中,这个抉择再次摆在他的面前,也摆在了屏幕前正在拥抱这个虚拟时代的所有人面前。那么,你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一场怀旧之旅

作者 | 江晓原

23年前,《黑客帝国》惊艳登场,三部曲一举刷新科幻影片的历史标杆,从此成为科幻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20年过去,沃卓斯基兄弟已先后变性为沃卓斯基姊妹,如今《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以下简称《黑客帝国4》)(The Matrix Resurrection,2021)再续前缘。许多年轻电影观众也许都只是零星听说过《黑客帝国》的大名,当年的盛况已成遥远传说。

拍摄《黑客帝国4》的消息传出之后,当年的粉丝们纷纷谈论“超越”问题。

我曾多次发表评论高度评价《黑客帝国》,这次当然要先睹为快,结果正如我估计的那样,超越是不可能的——因为前三部形成的高峰实在太高了。

且不说前三部在思想方面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单就既叫好又叫座的市场表现来说,就很难超越。

但是,如果将《黑客帝国4》看成一部为粉丝们准备的怀旧盛宴,那还是相当成功的。

对《黑客帝国》前三部的解读

当年许多人虽然感觉《黑客帝国》很好看,但不得不承认没看懂。这是因为《黑客帝国》包含复杂的思想成分,不了解有关背景,确实不容易一下看明白。

我除了推荐《黑客帝国卡通版》(Animatrix,2003,包括9部短片)可以帮助理解《黑客帝国》故事的前世今生之外,也对三部曲的故事作了我的解读。如果对前三部故事缺乏了解,那《黑客帝国4》这场怀旧盛宴还是难以享用,所以先略述前三部故事梗概。

第一部《黑客帝国》(Matrix,1999)是整个故事的基础。背景是公元22世纪,人类已丧失对地球的统治权,地球由人工智能统治,而人类被迫以自己的肉身为机器提供生物能量,即所谓“电池人”。

与此同时,人类的精神生活由一个巨大的虚拟现实Matrix(就是今日热炒的元宇宙)操控,它通过操控人脑,让每个“电池人”都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只有一小部分人因特殊机缘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决心反抗。而这一小群反抗者被Matrix警方视为恐怖分子。

反抗者们在地底深处有一个称为锡安的秘密基地,可以从电脑网络中了解地面世界的几乎一切情况。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元神出窍”进入地面世界,对Matrix实施反抗和破坏。

反抗者们在第一部结束时的最大成功,是找到了神秘女先知启示中所说的“救世主”尼奥(Neo,即One的倒拼),启发了他的觉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真相,并将他训练成一个具有超能力的武功高手。

在《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以下简称《黑客帝国2》)(Matrix: Reloaded,2003)中,反抗事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尼奥已经成为一个超人,他与女战友崔妮蒂(Trinity,即基督教义中的“三位一体”)情深似海。

反抗军向Matrix的要害部门发动了进攻,但不幸失败。结尾处尼奥和Matrix的设计者进行了冗长的哲学对话,设计者告诉尼奥,不要低估Matrix的伟大,因为事实上就连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身,都是设计好的程序(他已经是第6任这样的角色了),目的是帮助Matrix完善自身。

这样一来,真实世界究竟还有没有?它在哪里?如果锡安也只是程序,那么真实世界在《黑客帝国》中还存在吗?而人又是什么?是那些作为“电池人”的肉身,还是那些程序?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所有这些问题,全都没有答案。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以下简称《黑客帝国3》)(Matrix: Revolution,2003)主要是Matrix和锡安基地之间一场殊死的攻防战。

Matrix倾全力向反抗军的锡安基地发动了进攻,锡安基地本来是不可能抵挡得住的,但救世主尼奥舍生徒手独闯Matrix核心,大展神威,最终中止了Matrix的进攻,双方恢复了共存状态,也留下了希望。

怎样理解《黑客帝国4》的故事

要理解《黑客帝国4》的剧情,需要看它在前三部所留下的问题中,采纳了哪些可能的设定。

《黑客帝国3》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结局——既可以想象Matrix完成了第6次升级,也可以继续讨论真实世界到底存不存在、存在于何处等等,让人很自然地期待《黑客帝国4》。

电影语言本来就歧义甚多,有时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可能连他自己也不很清楚。尽管如此,对于《黑客帝国4》,还是可以进行一些确切的推理。

首先,尼奥到底是真实的人类,还是如《黑客帝国2》结尾Matrix的设计者所说的,也是赛博空间的一段程序?很明显《黑客帝国4》有“尼奥是一段程序”这样的设定。

证据是在影片刚开始,就交代了故事的年代——在尼奥独闯Matrix核心终止了对锡安的毁灭性进攻之后60年。如果尼奥是人类,他应该是年近百岁的老人了,但《黑客帝国4》中尼奥的形象仍是中年男子,这有力证明了尼奥不是人类而是程序。

同样的情形还有崔妮蒂,《黑客帝国4》中她也不是百岁老妪,而是中年女子,仍能多次展现“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女性魅力,这表明崔妮蒂也是程序。

其次是“真实世界”问题。《黑客帝国》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在蓝色和红色药丸中作选择,蓝色代表虚幻,代表愿意在Matrix中甘当醉生梦死的顺民;红色代表真实,代表愿意投身反抗Matrix的事业而去追求真实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充满苦难和牺牲。

在《黑客帝国4》中,红蓝药丸的选择多次出现,而尼奥将一瓶蓝色药丸全部倒入下水道,无疑象征着他再次响应了反抗的召唤。

但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尼奥和崔妮蒂既然都只是一段程序,还有什么必要为“真实”而奋斗呢?这种奋斗对他们来说意义何在呢?

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原来尼奥和崔妮蒂也是有肉身的,《黑客帝国4》采取了一个讲得过去的设定,他们的肉身也是“电池人”(这和前三部中的故事情节一致),但他们在Matrix中的活动,包括投身反抗Matrix的行动,则是Matrix程序的体现(这样就和《黑客帝国2》结尾处的对话相容了),而当他们的程序“死亡”之后,时间就等于停滞了,锡安保卫战之后的60年,只是赛博空间的60年,并非真实物理世界的60年,所以尼奥和崔妮蒂没有变老。

似曾相识燕归来

《黑客帝国4》在怀旧上做足了功夫,男女主角都找了当年的演员,化妆和替身在很大程度上成功掩盖了20年的岁月沧桑。

《黑客帝国4》的开头和《黑客帝国》的开头非常相似,影片中甚至多次出现了前三部中的场景——以回忆和梦幻的名义。

“似曾相识”几乎成为《黑客帝国4》的一个关键词,尼奥经常处在恍惚中,许多场景对尼奥来说是似曾相识,对他身边的新战友来说则是遥远的传说居然真的呈现。

那只神秘的黑猫又多次出现,它的食盘上有Déjà Vu字样——这既是法语“似曾相识”,又是影片《似曾相识》(又译《时空线索》,Deja Vu,2006)的片名,此影片讲的正是一个时空相似的故事。

《黑客帝国4》又再次演绎了曾被我归纳为“美女是一种革命力量”的西方经典科幻作品桥段。

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可以创造奇迹,可以让那些设定的程序出问题,让Matrix的“造物主”失算,还能让他们自身得救。影片结尾处,“造物主”在“女人总是难以控制”的哀叹中认输。

但是,在《黑客帝国》的故事结构中,如果不解决“有没有真实世界”这个问题,就很难谈革命——没有真实世界,革命还有什么意义呢?谁革谁的命呢?

从《黑客帝国卡通版》中前几个故事看,真实世界还是存在的,这样,人和Matrix之间的斗争就仍然有着传统的意义。到目前为止,真实世界和赛博空间之间的边界还难以从物理学的意义上逾越,但在《黑客帝国》系列故事中,这个边界已经被刻意模糊了。

说到革命,尽管《黑客帝国3》的片名中就有“革命”字样,但影片中的故事却是“反革命”的Matrix向“革命基地”疯狂进攻。而在《黑客帝国4》中,尼奥再次被唤醒了觉悟,再次默认了自己是救世主,再次投身革命,都和前三部中非常相似。

根据《黑客帝国2》结尾的说法,我们有理由认为,《黑客帝国4》中的故事,就是Matrix设定的第7任尼奥程序的故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元宇宙视野下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作者 | 黄鸣奋

“矩阵”(Matrix)指的是复数或实数集合构成的方阵。

美国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1999—2003)借用这个数学术语命名幻想中依托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能源科技等建成的基础设施(即“母体”),其特色之一是利用人体电池发电。它由高度智能化、人格化的计算机系统所支配,建立了对于人类的统治。

人类幸存者组成抵抗军,以黑客尼奥为救世主,经过惨烈的战斗瓦解了上述统治。

计算机系统虽然强大,但终究不敌神出鬼没、技术高超、头脑灵活、富于献身精神的黑客。影片标题的汉译名正寓意于此——领导矩阵革命的顶尖黑客是赛博空间真正的王者。

观众本以为《黑客帝国》拍到第三集“矩阵革命”已是终篇,孰料它在晚近以第四集“矩阵重启”风靡世界,并以下述构思呼应了业界正鼎力推动的潮流——元宇宙:矩阵原来是由电子游戏所引领、由脑机接口所支持、由商业资本所促进的社交媒体。

它的势力之所以强大,不仅是由于在数学统领下综合运用各类科技的缘故,而且是因为将心理分析当成运营策略的根据。运营矩阵游戏的机器大帝公司利用人的欲望和恐惧来提高发电效率。在负责其事的分析师的眼里,让人们爱而不得或者做噩梦,都是为了使之产生更多能量。

矩阵为什么必须重启?原来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要子公司“机器大帝”推出新游戏。这样的创意不仅为出品方打了植入广告,而且奠定了全片的叙事前提。

机器大帝公司因此不满足于运行旧代码的“模态”模拟器,要求麾下的游戏设计师安德森等人殚精竭虑进行开发。安德森居然就是先前《黑客帝国》系列片中的救世主尼奥。

从心理上看,尼奥本来已经作为人类救世主在虚拟世界与特工史密斯的搏斗中以被同化的方式献身,如今他已经忘记自己先前的伟业,虽然仍有片断记忆保存在梦中。

分析师在现实世界中对他进行心理治疗,在虚拟世界中则建造了复活舱对他进行心理研究。他不希望尼奥作为救世主的记忆得到恢复,因为担心影响游戏系统的稳定性。

矩阵重启之后是怎样的光景?至少有三大变化。

其一,在赛博空间中,依然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不过,原先的书香已经散尽,甚至连电视也已经风光不再,媒体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数字鸿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因此,那些人格化的流浪程序纷纷谴责设计师,渴望回到从前的时光。

其二,在现实空间中,人类赖以救亡图存的抵抗组织锡安基地已经由于内斗而衰亡,继起的是以女将军内奥比为首的堡垒艾欧(IO,根据计算机术语Input/Output命名,代表输入/输出端)。

引导安德森/尼奥摆脱机器大帝公司控制、恢复记忆的关键人物是八哥(根据计算机术语Bugs命名,原意是程序或信息系统的漏洞、缺陷)。她是抵抗组织记忆女神号气垫船的船长,也是内奥比的部下。

其三,以作为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之中介的气垫船为前哨,人类抵抗军与机器世界叛变者联手与代表高科技统治的矩阵进行抗争。

记忆女神号上的西贝贝、八条腿就是作为机器世界叛徒的合成生命。

矩阵重启之后,男主角、黑客尼奥已经丧失了作为救世主的雄心和能力,萦怀于他心中的热望主要是寻找自己先前的恋人、女主角崔妮蒂。此时的她在现实世界中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以蒂芙尼的身份活动,忘记了先前的经历;在赛博空间中则被困在名为“怪物之茧”的吊舱中(下面50米便是母体的羊水过滤层)。

于是,尼奥、八哥等人开始了拯救之旅。此时充当向导的是萨蒂(Sati,其名寓意殉葬),吊舱设计者之女。她因父母均死于机器统治者之手而成为与抵抗组织站在一起的复仇者。

将蒂芙尼/崔妮蒂救出来之后,尼奥面临毕生最重要的抉择,不过这一抉择居然不是由他、而是由蒂芙尼/崔妮蒂来做。她如果选择跟丈夫和孩子走,那么,尼奥将彻底丧失寻求真爱的希望,人类也将因此万劫不复,因为该片所预设的救世主已经不是尼奥,而是崔妮蒂。

她若依然浑浑噩噩地充当蒂芙尼,那人类就没救了。万幸是她在关键时候觉醒,摆脱丈夫和孩子的蒙蔽,意识到与尼奥的前缘,驾驶摩托车载着尼奥风驰电掣地逃离矩阵。

由于矩阵派兵追赶,男女主角被迫在赛博空间中弃车逃向摩天大楼的阳台,进而试图飞升。尼奥飞不起来了,倒是崔妮蒂一跃冲天,带他摆脱了追兵,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新的救世主。

在片末,男女主角一起来找机器大帝公司的分析师。崔妮蒂揍了分析师一顿,因为他用假孩子来哄骗她。不过她又和尼奥一起向分析师致谢,因为分析师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分析师冷笑着说:“羊群(隐喻公众,引者注)不会跟随你们,他们喜欢舒适。”崔妮蒂却乐呵呵地回应:“我们来重建。”

从元宇宙的角度看,这部影片给我们如下启发。

1.“元宇宙”从总体上看是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过,所涉及的科技并非局限于当下的互联网或物联网,而是扩展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心理科技等领域。

2.“元宇宙”现阶段的倡导者利用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或遗憾来“发电”,即为自己雄心勃勃的计划寻求支持。不过,元宇宙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社会的矛盾。

对此,该片的主创人员借矩阵中的流浪程序之口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代表抵抗力量的墨菲斯在谈到接入矩阵所产生的后果时也说:“插头夺走我的人生,将它变成电子游戏。”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趋于虚拟化的弊端。

3.元宇宙并非一成不变,可能随着系统的重启而更新。正如现阶段的计算机不时地通过重启来完成新程序的安装或排除系统的故障一样,元宇宙也指望通过重启来推出新服务、实现核心性智能代理的重生。这正是该片命名为“矩阵重启”的根据。

不过,重启虽然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无法排除所有故障。将来元宇宙倘若遇到重大危机,还是要靠广大用户(特别是设计者、运营者、安全专家等,也包括有社会责任感的黑客)集思广益来应对。

4.在该片中,特工史密斯本是矩阵安全程序的人格化身,经过矩阵革命之后成了自由程序。他在与先前的救世主尼奥短暂联手对付矩阵武装人员之后说:“人人都可以变成你,我却可以变成任何人。”人人都可以成为救世主,实际上意味着人人都对元宇宙的建设负有责任,在元宇宙面临危机时也都应当挺身而出。

特工史密斯之所以可以变成任何人,在于人工智能有望发展出全方位的仿真能力,在元宇宙之类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中与用户进行互动。其中那些自由程序既不同于用户化身,又不同于现阶段的非玩家角色(NPC)。它们翻云覆雨,朝三暮四,很可能给元宇宙的运行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5.不论当下的信息基础设施还是未来的元宇宙,所发挥的社会作用都是双重的。它们既可能昭示机器压迫给人带来的噩耗,也可能代表科技理性带来的福音。

为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黑客必须与时俱进,寻找自己的新身份,例如,从系统的入侵者、破坏者变成系统的建设者,造福世界。该片有关崔妮蒂由自己来主导矩阵重建的乐观想象正表现了这一点。

由此看来,《黑客帝国》还将有新的续集,矩阵或元宇宙也将有新的光景。

《黑客帝国》系列片跻身美国科幻电影的佼佼者之列。它之所以享有口碑,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创意上匠心独运。

设定世界观时融合中外古今的相关哲学理念(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佛教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构思具体镜头时运用新颖特效(如子弹时间等),塑造人物时将救世主和黑客这两重看似相距甚远的身份集于主角一身,将同化和异化的辩证法转变成为克敌制胜的智慧,都是这一系列电影的成功经验。

科学元素在影片中既是背景(主要情节发生在信息科技所支持的矩阵中),又是引领情节发展的动力(矩阵的建造者和挑战者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既是问题的由来(作为科技产品的矩阵蒙蔽并压迫人类),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基于重启或重建矩阵的可能性)。

创意的核心则是科技与人性的关系,要想战胜异化的高科技,人类首先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即了解自身的诉求、使命、弱点和良知良能之所在。只有具备自我批判的决心和勇气,黑客才能成为元宇宙的希望之光。

(作者系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