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

引言:

公元1415年,永乐帝正在审阅犯人名单,当翻到一个名字的时候,朱棣突然问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解缙还在吗?

一听朱棣如此问话,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暗叹不妙,随后不久,这个被誉为明朝大才子的解缙,就在大牢中被灌醉,随后活埋在了漫天大雪之中,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1)

(解缙之死)

要当皇帝有个诀窍那就是要会说暗语,而皇帝的跟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听懂暗语。

这点特质,在明朝帝王哪里尤为明显。

朱棣的:缙犹在耶?

就是给纪纲的暗语,言外之意可不是朱棣关心解缙,而是在敲打纪纲,这解缙咋还没死?

那么这解缙到底做了什么,值得帝王如此关注?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2)

(朱元璋关注的人才)

作为历经三朝的大才子,解缙的一生堪称完美。

少年时的解缙聪颖无比,才名卓著,年仅19岁就高中进士,堪称少年英才。

学霸到如此地步,当然让主政的朱元璋另眼相看,于是就将他招呼到身边做了翰林学士。

当了段时间皇帝身边的红人,让朱元璋对他很是信任,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朕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这话一出口,让致力于天下的解缙顿觉责任重大,次日就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

在这份万言书中,解缙建议朱元璋应当赏褒善政、简明律法。

随后不久,意犹未尽的他又献上了一封《太平十策》,建议朱元璋推行仁政不说,还用汉朝七王之乱的典故,对朱元璋的分封藩王政策多有非议。

开国君王最忌讳的就是,有臣下非议自己的政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信任器重的新人。

不高兴的朱元璋开始敲打解缙,将他贬斥到了江西反省自己的过错。去了江西之后的解缙自觉没错,依旧不改初衷,继续犯事。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3)

(年轻气盛的解缙)

开国功臣之一,韩国公李善长因为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解缙就不知好歹地说了不少好话。

其实李善长之死,并不在于他犯下了多少事,而是朱元璋出于废除丞相制度的政治需要。

究其实质不过是一场以胡惟庸案为引,在朝堂之上剔除反对派的政治举措而已。

当时的大明朝堂,面对这牵连甚广的案件,各个都是避之唯恐不及,深怕引火烧身,以至于李善长被下令处决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多说一句话,李善长因此被处死。

李善长被杀后次年,年少气盛的解缙站了出来,在好友王国用鼓噪之下,借王国用之手上了一封奏疏。

在这封奏疏中,解缙是这样写的: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

这话的意思是,这李善长已经是大明第一功臣了,生前就是公爵死后必定会晋封为王爵,更何况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亲人也都被封了官,可谓位极人臣了,这样的人那有造反的理由啊?他真要帮胡惟庸造反成功了,胡惟庸难道能给他更多?

这封奏疏一送上去,朱元璋就从文风还有字迹中看出这是解缙的手笔。

朱元璋虽然恼火,却也认可了解缙奏疏中所言,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治解缙的罪。

为何不治罪,原因也很简单,朱元璋惜才而已。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4)

(大明朝的官不好当)

朱元璋的惜才不治罪,让解缙自觉朱元璋对自己依旧恩荣,随后的他开始整日沉迷于仗义执言中,成了不畏强权的官员典范,有不少事情都和朱元璋反着来,这就让朱元璋不好想了。

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出于保护解缙的心思或者说我子孙后代留下贤才的心思,朱元璋将解缙遣回家乡,临别时曾经循循善诱的跟他说:

十年后,大器晚成,大事未晚也。

这言外之意就是,坐十年冷板凳,磨砺下心境,你必将大器晚成。

能得到朱元璋如此殷切期望,只要解缙不作死,安心淡定,仕途必定会有反转,但是解缙并不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果不其然,朱元璋去世(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那个时候离十年之约还有三年,按耐不住的解缙就开始了行动。

七年多冷板凳生涯没让他学会隐忍,反而致力于求官。

这求官信息传到了南京,却受到了违背先帝遗命的弹劾。十年之约没到,就想回来,看不过眼的人可多了去了。

随后悲催的他,被建文帝贬到了陕西。

眼见心心念的官职要飞走,不甘的解缙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给时任礼部侍郎董伦。

这个礼部侍郎董伦是个厚道人啊,一看这封透着无尽凄苦的信件,立马去跟建文帝求情,终于让解缙留在了南京入职翰林院。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5)

(跟朱元璋的十年之约)

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解缙的仕途或许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然而转折来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

在经过数年征战之后,渐渐逼近南京城的燕军告诉所有人,天下要变色了。

眼见于此,在兵临城下之前长期说家国大义的解缙,关键时刻识时务的成了墙头草,转投了朱棣怀抱。

早已知晓解缙文名的朱棣,眼见解缙来投,欣喜地接纳了不说,还很是重用解缙。

原因大概是为了吸引读书人吧,因为朱棣杀了号称天下读书人种子地方孝孺。

随后不久,解缙获得了一份足以让他光耀万古的工作,任职《永乐大典》的主编。

按照朱棣的意思是,这书啊,要涵盖万古,包罗万象,成就一份旷古烁今的百科全书。

作为文人的解缙,看着这工作,前期不以为然,初稿被朱棣狠狠敲打之后,他才明白事关重大,立马带着成千上万编撰人员,奋斗五年修撰出这旷古烁今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出炉,无疑是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丰碑。

朱棣因此扬名天下,淡化了自己谋夺帝位恶行,解缙也因为这一份功业,被后世不断传颂。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6)

(朱棣看重的仅仅是他的才华)

编撰完《永乐大典》的解缙无疑是志得意满的,也因此,他又犯下了错误。这错误就是参合进了储君之争,最后万劫不复。

有一次朱棣召见解缙问他:你认为谁可以做太子?

解缙答:世子(朱高炽)仁厚,当为太子。

朱棣看着解缙并没有表态,估计在寻思这解缙回话居然如此直接。

眼见朱棣不说话,解缙又说了三个字,终于让这份尴尬过去,这三个字就是:

好圣孙!

说完这话,朱棣终于笑了,解缙也笑了。

朱棣笑是因为这三个字深谙他的心意,而解缙笑则是因为他自觉押对了宝。

那一刻的君臣共笑,成了解缙最后一次在朱棣哪里看到好脸。

时隔不久之后,他就被收拾了,而被收拾的原因就是,他不明白自己的定位。

作为一个臣子,最关键的是什么?不是帮帝王做决定,也不是为帝王找理由而是低调听话。

当朱高煦胡乱施为,居然将自己的仪仗超过太子,有窥伺储君举动的时候,不知好歹的解缙急切的去朱棣哪里告状,要朱棣制止朱高煦的越礼行为。

看着急切告状的解缙,朱棣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这家伙在干涉帝王家的内政啊?

冷冷的三个字:知道了。

出卖了朱棣的内心,一个参合帝王家内政的臣子,无论任何都不是好臣子。解缙不久后就开始颠沛流离的仕途,先是去了广西成参议,后又到了化州督促粮饷。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7)

(帝王家事管不得)

长期流放外地为官,让他怀念京城的风花雪月,想念自己看好的储君朱高炽。

于是,在永乐九年回京汇报工作的时候,借机私自见了太子朱高炽,那个时候的朱棣,恰好在塞外远征蒙古鞑靼,不在京城,解缙就这样越过帝王,私自见了太子,见完太子之后,就急切的回了化州。

这举措,无疑有结党营私之嫌,也让致力于争夺储君之位的朱高煦抓住了把柄。

朱高煦一纸奏疏,就去朱棣哪里告状,说解缙私见太子意图不轨。

朱棣一看,本就对解缙不满,也借题发挥,将解缙下狱,顺带敲打了太子朱高炽一番。

下狱之后的解缙,遭遇凄凉无比,没有任何人敢于为他求情。

随后就有了朱棣所言的

缙犹在耶?

在朱棣话语之后,明白帝王心思的纪纲,随即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到积雪中埋了起来、

解缙死了,被积雪活埋了,时年仅仅四十七岁。

他去世之后,朱棣依旧不放过他的家人,财产被抄没不说,就连妻儿宗族都被流放辽东苦寒之地。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8)

(朱棣的话)

尾声:

正统元年(1436年)八月,解缙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公正。

明英宗朱祁镇当上帝王之后,念起曾经解缙和自己爹的情谊,下诏归还了所抄的解缙家产。

成化元年(1465年)的时候,以仁义闻名的明宪宗朱见深,又专门下诏为解缙平反,恢复了解缙的官职,还给了解缙“文毅”的溢号。

只是这一切,对于喝醉酒后被雪活埋的解缙来说而言都不再重要。

他的一生,错就错在喜欢投机,仕途心太重,这一切配合最后的结局让人不由感叹。

洁白的大雪掩盖了解缙那不再纯洁的心,当年那个仗义执言的解缙如果一直保留本色,或许结局会更好。不过,无论解缙做过什么,结局如何,他的这一生都是有意义的。

他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一直流传至今,他的名字也在这本旷世奇书的封面上,有这样的成就一生足矣。

朱棣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一个问话决定三朝臣子命运)(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