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1)

本文共7381字 预计阅读时间19分钟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2)

摘要

中师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先驱,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无以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中师形成了独有的育人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构建了有丰富内涵的中师文化。今天,在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过程中,要更进一步认识师范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彰显师范教育的博雅品格,改进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师范文化。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是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在不断探索和把握师范教育的专业性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师范教育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一个能够适应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结构完备、职前职后一体化、能够充分反映教师教育时代精神的师范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为我国的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中等师范教育(以下简称“中师”)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先驱,与时代发展同步,积极回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其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创造了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认真总结中师在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落实“强师计划”具有重要价值。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3)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4)

自盛宣怀创建第一所师范学校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创师范高等教育肇始,师范教育在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三级师范教育体制和良好的师范教育传统。随着社会的变迁,师范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三级师范逐步向两级师范过渡,形成了更加专业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中师在国家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贡献和为教师教育奠定的历史基础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彰显出历久弥新的价值。认真继承和弘扬我国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教师的要求,是师范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诉求。中师的办学和育人实践经验体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独特品格和特征。

1.符合教育本性的育人理念

文理兼修、富有人文情怀、仁爱之心和卓越的专业素养是在现代社会有普适价值的理想人格特征,在所有的具有职业和专业性质的教育形态中,只有师范教育最具有实现此理想人格特征的可能性。之所以如此,在于中师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第斯多惠说过:“只有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培养别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有人总结中师的特色为“重视教学基本功训练;实施全科教育;尤重美育”,“中师学校由于其办学目的、培养目标、生源构成、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都较为纯粹、单一,所以表现为一种浓郁而鲜明的师范性校园文化。一切皆以未来合格教师培养为指向,注重环境氛围的创设与隐性课程的生发,转化为师范生的职业情怀与人格素质”。尽管中师已渐离时代,但它在办学理念、目标、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体现在它办学过程中致力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策略和方法,更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一代代中师生支撑起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支撑乡村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是新时代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师范教育传统和文化是当代师范教育的典范。

2.宽广的专业领域

近代以来,对科学和人文的冲突的忧虑使得平衡它们两者的关系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在传统的学科型院校中,两者有尖锐的冲突,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发生在中师中。师范教育以帮助和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其社会理念和专业定位就不主张各门学科各自立阵、自我封闭,而是聚焦在帮助和促进人的成长上,实践逻辑本身是其自身准确定位的经纬,这也构成中师特有的专业特征和能够使各专业共同对话的平台。中师在办学中坚持人文和科学的整合,并且把这样一种结合落到了实处。尽管中师属于专业性职业教育,但它一方面在办学中兼顾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各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蕴含着以实践和活动为导向、将各门专业相互融通的育人机制。在保证学科性的同时,中师努力破除专业壁垒和障碍,建立了多个专业融通的平台,在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内容、培养方法,乃至培养的方式手段等所有领域,人文和科学的整合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中始终洋溢着博学多才、兴趣多样、爱好广泛、思想开放、精神健康向上的生动活泼的景象,培养出了多才多艺、全科型的一代中师生,塑造了新型的教师形象。

3.生活导向的方法论

教育是情境性活动,而情境变化莫测、问题层出不穷,这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在应对生活化的问题的过程中,中师在方法、手段的选择方面都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强烈的人文关怀、尊重人性、济世达人的思想方法是其内在品格并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其各个环节之中。中师秉承“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理念,刻意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智慧,恪守教育的人文本性,强调实践和反思行动在教师专业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把养成教育作为品格和能力塑造的基本途径,注重学生的性情陶冶,这成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论。养成教育是中师学校基本的教育策略,在习惯成自然的理念下,教师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谈吐礼仪、仪表仪容等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收纳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塑造着他们的教师形象。

4.敬业乐群的人文素养

但凡在中师生活和学习过的人都会对当年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回忆,都能说出很多逸闻趣事和在个人发展中难以忘怀的事件与人物,这些都是师范教育富含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每一所中师学校都在爱国进步的旗帜下,坚持把教育和生活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办学方向,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敬业乐群,努力自我完善。教育实习是中师的重要教学环节,常常能看到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地区或学校实习,到离别时,实习生与实习学校和学生难舍难离的场景,更能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中师生通过实习后,坚定地留守在实习所在的学校,以教为业。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师生理解了教育,丰富了内心世界,获得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中师生掌握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征,乃至成为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中推动基层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5.全能取向的培养策略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点燃每一个小学生身上的火焰,支持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当是在学生成长中能予其以全方位支持和帮助的人,为此,能够设计、组织、实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受小学生欢迎的活动是一位优秀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除了加强文化课教学之外,中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特别重视培养中师生的基本功,如音体美能力、书写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每一位中师生在这方面都接受过很好的训练,这不仅陶冶了他们优雅内敛的性格气质,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教师生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景色。

6.追求卓越的评鉴标准

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优秀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中师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富有特色、符合教师专业特征的遴选标准,注重对品行、潜质和教师基本功的考核,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的潜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测,确保能够把真正有教师潜质者选拔出来,使每一位中师生都有可能被培养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中师的这一套人才遴选方法和标准,是中国师范教育重要的思想文化财富,值得今天进一步发扬光大。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5)

中师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大地的办学是伴随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有三条重要的经验。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6)

1.强烈的家国情怀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在紧跟国家进步和发展步伐的过程中,始终报以家国天下的情怀,并把它浓墨重彩地书写在忧国忧民、躬行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调整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式和课程教学,以自身基础性的力量维系着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成为社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师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积极改变自身实现的,行动是其关注社会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其通过改变自身进而影响社会变革的基本策略。长期以来,行动研究一直是中师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方法,它通过自身的行动,把现代教育观念带入农村地区,以自身作为工具深入农村地区开展研究,探索出有自身特色的行动研究范式,使教育理论能够更加贴近农村地区的实际,能够更加接地气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出去,推动了农村地区教育的变革,也深化了对教育的认知,形成了本土的教育理论。回顾历史,任何一所师范学校都是当地的新文化中心、新思想的策源地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基地。它重视社会宣传,利用媒体、社区活动以及学校的力量等,把现代教育理念及时宣传到社区的家长、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中,也重视对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通过提升农村教师和当地教育部门管理人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在基础教育发展中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它积极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注重引发个人已有经验和认识,由此实现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为使中师生具有更多社会本领,他们都要参加社会调查,借此了解社会,掌握与社会调查有关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这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和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能力。这既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调查能力、实践能力和领悟教育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辩证的教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来理解和看待教育问题,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能动力量。正是行动使中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准确地把握师范教育的专业性

多时以来,所谓“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争讼是一个长期困扰师范教育发展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对师范教育以及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人们认识到,这个争讼本身并不是一个真问题,而是以自然科学等强势学科为参考坐标人为制造出来的对立,以此来评说师范教育并不科学。师范教育本身就是学科,它与其他强势学科一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和学科规范,有属于自身的学术性,需要用师范教育自身的规范来审视它,而不能用强势学科的标准来评判它。在中师的办学实践中,科学和人文的简单对立被超越。出于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师范生总是被定义为有全面素养、多才多艺、具有良好个人品格的人。它以具有新型人格的教师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而不是以学科作为目标,使得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培养一个能够被儿童接受的教师展开,完善的人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尺度。它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以及多方面的才华和全面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培养的策略和方法,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善于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成为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素养,通过文理综合、学科之间的整合、人文环境的创设和开展丰富的与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在观念、体制以及做法上倾力摆正专业与通识(博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各方面才华得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同时积极营造人文氛围和学校文化,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以有效地抵御和破除学科壁垒给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所固有的基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之间具有很好的融通性的办学特色,使之能够敏锐地感知并应对社会变革及其需要,最直接、最快捷地反映社会变革的实际,具有良好的人文性、独有的文化品格和更强大的应对时代变革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师范教育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形态”的论断。

3.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德培养是能够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人文色彩、比其他类型的专业教育内容更加受到关注的方面。中师秉承立己立人的理念,以培养人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着力于培养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品质,将仁爱之心作为塑造师德的核心内涵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反思、将心比心的方式去理解教育,理解中国底层社会的文化和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重视培养在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条件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模式有鲜明的博雅和实践导向,其人文内涵和专业特色得以凸显。

为了抵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技术化风险,中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承,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师魂的塑造,期待培养出具有理想人格和社会批判能力的新教师,并通过他们的行动推动社会进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信念深深地植根在人才培养中。中师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破除体制障碍,消解文理科界限,重视教师技能的训练。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理解了教育,丰富了自身的内心世界,获得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师逐渐形成了有独特内涵的教育品格,这不仅是教育者所需要的品格,也是被塑造的人所需要的素养,弘扬了师范教育优良的学术传统。成人成己是其价值追求,也是内在于其血脉中的一种品格,这种内在的文化追求成为中师践行“化民成俗”基本精神和理念的专业理想,在育人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落实在了师范教育的各个环节。今天在构建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发掘、研究和弘扬中国师范教育的这个优秀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化特征。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7)

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是教育工作之基础。而在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拥有高水平的好教师是关键,因此,办好师范教育是强根固本之举,是否有一流的师范教育决定着是否有一流的教师,犹如第斯多惠所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在这个意义上,大力发展高水平师范教育是新时代社会进步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8)

1.进一步认识师范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的变革给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目标,师范教育要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的新需要、新要求,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构建能够支持教师终身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此,师范教育要更加凸显超前性的特性,强化其为一个尚未到来的时代培养“育人的人”的强大功能。培养优秀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标准,一流的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教师、一流教材、一流教育研究、一流教育教学和科研设施,这既是今天师范教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具有普适价值,也对其他各类专业教育有重要的示范和学习价值。在师范教育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丰富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内涵。

2.进一步彰显师范教育的博雅品格

师范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母机”,是国家普及教育、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其价值和功能具有独特性,具有博雅品格和最鲜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最能够彰显教育的本性。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师范教育更有可能摆脱功利主义倾向,在悠然中获得平和发展。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人文和科学结合最为密切的师范教育,社会变化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变革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有可能及时转换为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它本有的博雅性使之能够引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因而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有可能实践被教育变革激荡出来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领域。因此,师范教育要进一步弘扬其世之模范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更充分地发挥其最贴近教育本性的特质,以实现让最优秀的人去教人的理念。

3.进一步改进师范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开展工作。首先,要加强师德培养。师德是一个教师得以高水平展现其专业能力的必要条件,没有高尚的师德,教师就难以展现其专业能力。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师德培养,使师范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是基于对师范教育专业特征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要求。其次,在教师培养中,要突出理论知识在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强化劳动教育,通过有价值的实践过程,培养师范生的真才实学。再次,要突出师范教育的交往性。实践是由诸多文化成果和教育智慧汇集而成的领域,其中积淀着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成果,不是简单的“做”。通过实践能够迅捷地习得和掌握蕴含于其间的历史的、文化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这一切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极为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养料。在历次的教学改革中,都以改变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际,重讲授、轻活动的局面为导向,力求通过建设丰富多彩且具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文化,推动师范生塑成更符合新时代期待的人格特征。

4.进一步弘扬师范文化

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包括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全社会为师范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此,师范教育要能够更加充分和全面地彰显教育本性,体现其人文性和科学性,在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引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师范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历史、理念、特色的内在精髓,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师教育的精神内核,引领着教师培养的方向。它所具有的独特性,体现和贯穿在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与学科特色、办学综合实力、媒体美誉度等方面,在师范院校的办学精神、形象标志、文化活动、社会引领力等文化品牌的塑造、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师范文化的培育。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2年第9期,系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项目“构建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1XMZ034)和甘肃省“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项目“智能教育协同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成果。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编辑|leaxyi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9)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10)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投稿邮箱:bsdzgjsbjb@126.com

邮件主题:姓名 作者单位 投稿栏目 稿件题目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刘旭东清华北大(中师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怀)(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