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历史名人简介(元氏古志搜奇第六篇)

金榜题名,百年举子羡有福

宦海传奇,五味人生恨无常

作者:曹吉辰

元氏历史名人简介(元氏古志搜奇第六篇)(1)

《五志合刊》中记有小传的董堡人已经介绍完毕。另有清朝的杜清泰、杜清俊、杜芹、杜茝、杜藻、杜三凤、靳怀珠、高如山和民国时期的杜鸿骥等董堡的先贤,因仅有姓名罗列,其事迹正在进一步搜集中,故暂停发表以作酝酿。让我们由近及远,把目光慢慢转向四周村庄,从南因、宋曹这两个铁路以东的乡镇说起。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对各人物略做调查,力求用现代的眼光解读历史人物,如果有差错,还请历史人物的后人多提宝贵意见,随后将更正,以确保符合历史真实。

《元氏县志·乾隆志》选举篇进士目记载,“李晖,乾隆戊辰(1748年),系丁卯(1747年)举人”。《元氏县志·同治志》选举篇进士目记载,“李晖,牛房庄人,乾隆戊辰。系丁卯举人。历任四川广元知县,署达州知州”。建制篇下古迹目记载,“李刺史晖墓,在县北十八里牛房庄村东”。

两本县志记载的前后不同,所以稍有差异。乾隆志成书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李晖考取进士刚满十年,县志沿用古例,没有写明他是哪个村的人。而任职官位也没有写,估计信息相对滞后所致。等到又一次续修县志刊行的光绪元年(1875年),已经过了117年。

这时候,李晖李大人已经去世,曾历任四川广元知县,署达州知州,可以盖棺定论了。同治志记载他的墓道在县北十八里牛房庄村东。也就是说,李晖李大人归葬故里了。按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推算,此时他的子孙也大概撒手人寰了。

从他考中进士的乾隆戊辰1748年起算,到元氏县下一个进士陈肇杰于咸丰己未(1859年)考中,他的纪录保持了110年。估计在这一百多年里,一直是元氏县学子的学习榜样,令人羡慕嫉妒恨啊!不过李晖之后,他这一支脉就泯然众人矣。没人再出现在县志的记载当中。这里套用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前的一幅著名的对联,与大家共品:

睡到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

想到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以下内容主要取材于牛房庄历史学者王明书先生的调查研究成果。

县志里关于李晖墓地在村东的记载,以现在村庄的位置关系来看,并不准确。据牛房庄数个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回忆,李晖墓可以确定在现在的村南香烟道北。

人生不过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同治志成书到现在已超过146年,牛房庄在这期间人口在增多,村落由小变大,加之在这近150年的过程中潴龙河的洪水多次泛滥成灾,以土坯房为代表的前100年,房倒屋塌后向东更高的地方躲避洪水也并非不可能。

不去猜想县志的用字了,或许是“东”和“南”的一字之差。老年人讲,日本鬼子投降后,李晖墓还能看到规模不小的坟盘上矗立雕刻精细的蛟龙碑,碑阳朝南。周边苍松翠柏掩映,庄严肃穆。

据说解放前后的某段时间内,本县李村出现了多名年轻人莫名其妙伤亡的现象。心慌意乱的村民经风水师指点,说是牛房庄李晖墓上蛟龙碑上的蛟龙(其实专业叫法是负屃),咬着李村,坏了李村的风水。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帮年轻人手持锤鎬,将蛟龙碑放倒后敲碎了。这只是传说,不必较真,俩村都当稀罕事儿听就行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牛房庄七队社员王吉坤、魏景全在村南砖窑西边打土坯时,掘出类似神主盒子的石墓碑。据说揭开凹型石碑盖,朱砂字迹红艳。因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碑上的人名都是谁家的,便由王吉坤将石碑拉回村中院外,做了猪圈挡墙。后经县文化馆人员查看,认为保存价值不大,此碑便在猪圈墙上撂了几十年。

王明书先生因为经常翻阅《元氏县志·五志合刊》,对本村风物先贤了然于胸,自然对古物多了一份注意。2001年,他偶然在王吉坤家猪圈墙上的碑条上,发现了李晖等人的名字。后经深入研究,得到如下信息:

李晖金榜题名后,外放任广元知县,期间父母去世,循例离职丁忧三年。三年届满后的乾隆二十六年(1759年),李晖、李皓、李䎅弟兄三人,携子辈李作肃、李作哲,孙辈李凤鸣、李凤来,为父李周多、母徐氏的合葬墓,矗立了朝廷封赠为文林郎、孺人的墓碑。丁忧结束(或夺情起复)后,升迁至云南剑川州知州,后又历任达州知州。根据清廷惯例,升官后的李晖可以继续申请礼部对其父母进行封赠晋级,到时候新立的墓碑对其父母的称谓就变更为:“奉直大夫、安人”了。这时候,旧有的墓碑只能在墓穴不远处深埋处理,静静地躺着黄土中,也因此躲过了历代的损坏,直到被挖出放在猪圈墙上。

弄明白渊源后,作为李晖家族中的后人,李聚永保存了此石碑。而村南李晖墓蛟龙碑的灭失,对研究李晖、亦或是研究本县为数不多的几个进士,不可或缺的、最直观的一手证据没有了,只能靠搜集网络、民间传说来拼凑。不知道是否有墓志铭还存于地下,有待政府文保单位抢救性发掘保护吧!

李晖家族一脉当代最年长者李吉堂(1923—2008)健在时,给大家不止一次的讲过老辈人流传下来的李晖的故事。李晖出身寒门,自幼好学,过目不忘。经常利用劳作间隙,悄声到私塾窗外蹭课听讲。也常替一些纨绔子弟完成课业,不久即被私塾先生李士贵发现,惜才的先生就把他收为学生。李世贵,字璞完,邑庠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跻甲,邑生员,创办本村私塾。

门下弟子李晖不负重望,乾隆十二年(1747)秋闱,高中乡试榜首,成为丁卯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春闱,金榜题名,成为戊辰三甲进士。后”历任四川广元知县、云南剑川知州、四川达州知州”。“天下之治,治于州县”,作为行政区长官,知州、知县尤为重要。知州是从五品,知县是从七品,李晖在几十年的仕途中,为保一方平安,振兴当地人文做出了卓越贡献。

“金华书院,位于云南剑川……清乾隆十六年(1751)毁于地震,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州李晖率士民捐资修复。”

清《开江县志·新宁乡土志》记载:“国朝李晖(直隶元氏进士)弥盗安民,奸邪敛迹。”“乾隆年间四川新宁县知县,曾重修宝泉塔”。

宝泉塔始建于明代,清初培修,与金山寺对山相望,四周田野山光水色,修竹茂林相绕,白塔亭亭玉立于绿波浩渺之中,是达州至三峡旅游线上的重要景观。 此举曾被清末民初政治家文人赵藩所题金华书院楹联高度赞扬:

千间广厦,一席名山,贤刺史遗爱在人,鹅湖宗旨今重溯;

万卷藏书,十年树木,乡先生雅怀课士,鹿洞规条待细参。

《元氏县志·同治志》,收录王钦祚多首诗文,其中一首《赋得久旱逢甘露 次戊辰进士李晖韵》如下:

太平风雨润,沾泽有同心。炎火警频握,神系快满斟。

天机原泼泼,物象各森森。中宇气蒸合,平畴黛浅深。

承思当久旱,布德恰为霖。历落非同骤,空濛岂类淫。

锦棚开盛会,板榻作新林。试咏田家乐,长吟叙短吟。

关于王钦祚其人,是李晖的同窗挚友?还是仕途同僚?或是家乡的文人墨客?现在还未考证清楚。次韵也就是步韵,古代的文人墨客、科举出身的官员,应答酬唱是日常的文字游戏交流。只可惜,没能见到李晖的原诗。

牛房庄王瑞辰老人讲了一个故事,李晖在京城国子监求学期间,探家后回京时,总会带些家乡特产和同学分享。某年李晖带了些王家坟枣树林的金丝小枣,同学们吃后纷纷夸赞美味,自然有人问及枣果产自何处。李晖碍于面子,没有对同学们说出村名,而是以下面的小诗巧妙作答:

“金丝素珍带露鲜,嚼后生馨寿延年。蜜渍如瓜赛仙果,啖后永忆双沙滩。”

李晖聪明睿智,把牛房庄唤作“双沙滩”,并非胡诌,而是有其渊源的。牛房庄处在潴龙河的下游,村庄下一米多深全是沙层。解放后,从陈村村北潴龙河而来,裸露的黄沙明灭可见,向东北过五七校、梨园、董堡村南、延续到了牛房庄村东、村西。那时两大片沙岗还有。

刚入仕途,李晖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凭借年壮气盛,为民殚精竭虑。时常到乡下巡查走访,不辞劳苦的将北方种植棉花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元百姓。乾隆帝见其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便将其官位从七品擢为五品,最后升任达州知州。

据传,某日乾隆皇帝召见李晖,闲聊中忽然问及李晖的年龄。李晖不假思索的回答,“臣和皇上一般大”。这就犯了皇帝的忌讳而被训斥。因为这次随口之失,导致仕途停滞不前,也导致了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大的作为。

据传李晖膝下无子,估计他也因此而郁郁寡欢。另外本地古代有过继风俗,近门子侄一般会在他百年之后,过继承嗣,亦认为是直系后代。另外本村还有李晖女儿嫁到本县方中魏家,外甥到姥爷家分财产居住没改姓的传说。近年发现本村在顺治时期重修三官庙的碑刻,证明魏姓人家在清初已经在本村繁衍生息。看官可以自行判断。李晖一支的旧居在牛房庄前街西头路北,紧挨大街,门口朝东,到底是不是乾隆朝所建,已经无考,近代并未着意修缮。门前旗杆夹石,仍存一块,刻有字迹的另一块不知什么时候流失。曾听老人们讲过,门上“进士出身”匾额,一直悬挂到解放初。那年忽然从门首掉落,李吉堂、李振妮弟兄二人,就将匾额抱到祖坟上烧掉了。

神奇多一点

看完了王明书先生的介绍,咱们再听听我们董堡关于李晖更加神奇的传说。说是他参加殿试时,竟被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冒名顶替下考场答考卷,皇帝想看看自己到底几斤几两,能考殿试第几名。皇帝一把折扇为凭,李晖只字未写中进士。功名得来全不费工夫,荣华富贵砸到身上来。他也因此奇遇而连获升迁,最终因与皇帝对话不慎,犯了忌讳而失意官场。

不过个人感觉此事演绎的成分较多,必定古代有两村愚妇骂街的故事。

“牛啊庄,小壕坑,出来都是小朝廷”。

“董啊铺,八道街,出来都是朝廷啊爹”。

加之,野叟村妇多以庄名望文生义,说牛房庄为当年董堡大户之牛棚云云。但如真正考据起来,估计就追溯到了元朝之前了。和如今曹刘杜路高杨靳董堡七大姓氏以及牛房庄的李王魏于四大家没有任何关系了。而两个村庄近在咫尺,六百年世代攀亲,血脉早已相连,应亲如一家才对。

按研究结果来推算,元末明初朝代更迭之际,本地因兵荒马乱、洪水瘟疫等原因十室九空。虽有村庄之名,已无村庄之实。洪武、永乐移民之后,才为本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员,都是那时候移民的几百个姓氏的后裔。下期咱们就说说东杜村的赵维藩的事情,顺便追根溯源,说说大槐树移民。

人生际遇无常,一切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命运的必然。到底是哪只无影手在左右着人生的轨迹,古代多问神灵上苍,如今自问基础条件。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只要你身体健康,有活儿干,有饭吃,有家回,有人疼,已经就是幸福的人了。攀比不能改变什么,争取才是改善之道。与君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