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再赏故乡月(且向乡情深处行)

四周好静。

除了间或的几声啁啾鸟叫与唧唧虫唱,我仿佛能听到庄稼愉快拔节生长的咔嚓声和空气流动的咝咝声。站在青草丛生的田埂上放眼四周,麦子、豌豆、玉米、苜蓿,土豆,满目绿意盎然,让人顿感心旷神怡。远离了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羁绊,心,原来可以如此轻灵快乐。迎着晨光,双目微闭,深深地吸一口这纯净的空气,濯洗压抑太久的心肺,不由自主地便发出了幸福的叹息!

这是一个初夏的早晨,我随爱人驱车来到了他市郊农村的朋友老李家——一个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大湾村的地方。老李大概七十岁左右,朴实的国字脸透着健康的小麦色,细碎又明显的皱纹印证着他此生经历的苍茫岁月;他有一双睿智而温暖的眼,着干净整洁的黑色布衣布鞋,一眼看去便倍感亲切随和。他是一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写了好多淳朴的、透着乡情的歌,那一首首工整抄在纸上的歌词,记着的歌谱,都在描写着他身边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水,但大多是写牡丹的歌。姑且不论他歌写得好与坏,单就他那份对音乐的热情与执着便让人心生敬仰。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中医,在村子里开有一家诊所,医术为四邻八村的乡亲们所称颂。这是我从爱人那儿了解到的和那一刻通过片言只语看到的老李。

走遍天下再赏故乡月(且向乡情深处行)(1)

对于音乐,我是外行。坐在他家宽敞的大屋子里,看老李侃侃而谈,和我爱人专注地探讨音乐创作的一些问题与体会时,我自然是插不上言,且脑子里一幕幕浮现的全是前一刻进门前绕着他家院子的美景。于是,我便拾步走向他家院门前的田间。

仅仅隔了不到20公里的车程,这儿的天比起市里仿佛格外蔚蓝高远些。阳光正好。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恍若回到了那亲切遥远的过去时光,回了到青涩的少年时代。那时的我,每周末从县中学放学回家,都要跟着母亲去田间,帮她锄草,间苗,收麦。那会儿的我大抵是干不了多少农活的,不是在地头和各种花鸟虫草玩游戏,就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地坐在树下装忧郁,惹来母亲一声声叹息与抱怨:多大的人了,总是这么没正形,除了读书,百无一用!我自然是不理会母亲的话语,更不去体会母亲的艰辛,只是在蓝天下麦田间放飞或快乐或忧伤的思绪,享受那大片的山光草色,也在那种种思绪里如庄稼抽穗般拔节生长,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

走走停停,突然就接近了那一大片壮观的牡丹园——其实,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来此的主要目的。老李给我爱人打过几次电话了,邀我们来观赏他的牡丹和芍药。“牡丹园是老李的骄傲,也是甘州这片土地的骄傲。”来此前爱人如是说。站在园子边,我立刻被五彩缤纷的牡丹那荼蘼盛放的景象所震撼!好一片姹紫嫣红,好一片风姿绰约!脑海里立刻蹦出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所描写的牡丹园大抵也就那样罢?!当然,年代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不同,而那片姹紫嫣红却是相同。

就在我驻足惊叹之时,老李也陪着我爱人来到了花园。他不愧是行家,在我们的赞赏中,他头头是道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的这些宝贝们:他的园子,已经精心侍弄了30多年,先后从洛阳、荷泽等地引进花种,不停繁殖不停杂交,面积也由原来的不足10亩到现在的近30亩,到目前已经有50余种牡丹、芍药品种。牡丹的三类十二型他这儿全有,什么单瓣类、重瓣类、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芍药的药用价值是什么;他指点这个,介绍那个,我们自是目不暇接,生怕看到这朵又漏了那朵。在介绍过程中,他还给我们背诵起了一段顺口溜:姚黄是花王,魏紫是花后,赵粉为贵妃,豆绿为公主……红是火炼丹,蓝是蓝田玉,最香是香玉,最艳是霓红……听着他的朗朗之声,我惭愧于自己对牡丹和芍药认知的空白,也惊诧于他的多识多才;于是,对他的敬佩又更深一筹。这位普通的西北汉子,用他发现美与创造美的眼光,耗费了全家财力、物力、人力,将这片土地妆点得如此妖娆多姿,引得八方宾朋络绎不绝来此一游,凡来此者无不惊叹折服于老李对于这片花海倾注的心血,无不为他的勤劳与执着、奉献与守护点赞!

此时,置身于妍妍花丛中,我真不知道该将目光投向于哪一朵。双目泛潮,胸口发胀,我想那一刻我快被美哭了。蜂蝶翩然、蜜蜂扰攘、香气氤氲的牡丹园,彻底让我心醉!花团锦簇、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卓尔不群、灼灼其华……哪一个词仿佛都不足以恰当准确表达我那一刻对于那片花的赞美。而那点缀与红粉白之间的绿牡丹和黑牡丹,最是让我移不开眼的,因为在这之前,我还从未见过这两种颜色的牡丹花。那份神秘、娇媚、高贵、丰满、大气,使我一时之间叹为观止!词穷无力形容,只剩下由衷的感慨,满满的感动,还有手机留连的咔嚓声!对着那朵朵怒放的牡丹与芍药,我展露出了少有的明丽笑容,爱人便将那笑容与花朵一起定格在了那个灿烂欣喜的瞬间!

花园四周还有高高低低的果树。移步走向杏树,发现树叶间的青杏儿已经有手指肚般大小了,一枝枝一串串长得正盛;青杏上那一层细小的绒,在树叶筛下的日光间闪着柔和细碎又神秘的光。还有山楂、苹果、梨、枣等高高低低的树都已经累累挂果。想来,这个秋季又将有金灿灿的收成!看我把相机对着一串串青果儿,老李笑呵呵地说:记得六七月份来吃杏子和枣子啊,可甜了,我这儿的杏树可全是优良品种!说完,他指着地头南边的一棵杏树说:那是李广杏,我精心培育五六年了,汁多味美,保你吃完了口留余香。听着老李这句文词儿,我笑着说,您还真是位有文化的先生呢!老李则憨厚地笑了,一脸实诚与质朴。

走遍天下再赏故乡月(且向乡情深处行)(2)

午饭是老李自家养的鸡做的红烧鸡块,还有蒜拍黄瓜,糖拌西红柿,醋溜辣子丝,清炒油菜……这些菜也全是老李自家地里现摘的,用老李的话说全是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主食则是小米面条。哇,真是好丰盛好可口的一餐饭哪,恰如老李所说,吃过依然口留余香呢。

饭后,老李请来了他们村的音乐爱好者,就在牡丹园边树荫下的简易凉亭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用他的话说,是他们这些音协会员要联合汇报演出呢。二胡,板胡,长笛,竹笛,沙锤,锣,鼓,扬琴,还有一对小小的木棒,光滑得像擀面杖——就这几样,便组成了一个乐队,乐手和歌手全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特别是那位扬琴手,看上去那么地老实巴交,头戴一顶旧草帽,一双手又粗又黑,乍一看像是做苦力的民工,但他有模有样坐在扬琴边,那叮咚悦耳的声响便让我折服于那个词:人不可貌相!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浓眉汉子,用大秦腔将包文正演绎得精彩绝伦。看着坐在乐队席里时而拿起这个、时而又放下那个的老李,这才发现老李还会拉二胡,吹笛子,呵呵,真是多才多艺的乡村能人!老李的爱人则给我们唱了一段秦腔《杀庙》里秦香莲,苦音婉转听得我差点儿落下泪来。在场的唯一一位颇有三四十年代书生气质、戴一副黑边眼镜的先生唱了秦腔《哭坟》里的一段,一句“朱春登跪席棚泪如泉涌”让场面霎时安静,就连风儿仿佛也为之动容;“尊一声年迈的母阴魂来听”,已让在场的好几个大妈泪如雨下。那声音悲凉悠远,跌宕起伏,穿透心肺,让我再次惊叹不已!之后,那些姑娘媳妇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曲目有《小曲好唱口难开》、《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红梅赞》、《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全是老歌旧曲,他们绘声绘色的演唱让我大开眼界,脑子里便不时有“人杰地灵”、“钟录毓秀”、“卧虎藏龙”这样的词跳出来;还有一位被称作张书记的中年人演绎了那首经典的《牡丹之歌》,但他改了其中的部分歌词,说是专门唱给老李的,希望他园子里的那些国色天香永远美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他们声情并茂地表演,歌唱,使我恍觉自己就在真正的舞台下面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走遍天下再赏故乡月(且向乡情深处行)(3)

蓝天、白云、小村、农庄、树木、花园的纯朴美景,十几个毫不起眼的农民和他们精彩纷呈的表演,让我这趟乡音深处的远足变得意义非凡。我惊叹折服于此处人与景的和谐美好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当代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充实,同时也发现了新时代农民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可贵品质。在丝绸之路上的黑河岸边,这群朴实的庄稼人们,在用他们最大的才华和热情、善良和勤奋、质朴和简单,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他们尽管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足下这片倾注了他们智慧和心血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着,奉献着,收获着。

我由衷地陶醉在这迷人初夏乡间田园的风光里;陶醉在这葳蕤荼蘼、五彩缤纷的牡丹花丛里;陶醉在甘州乡音乡情的荡气回肠里,陶醉在乡亲们激情生活的美好前景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