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网媒才懂的苦(平民网事不是我不明白)

平民网事—— 一位“老网民”的回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只有网媒才懂的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只有网媒才懂的苦(平民网事不是我不明白)

只有网媒才懂的苦

平民网事—— 一位“老网民”的回忆

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下)

老 哥

网络小说《鼠类文明》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好奇与震撼,同时也让自己有了一个很吸引人的谈资,那些天凡是有“侃大山”机会,总会拿来讲“故事”。当然肯定是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啦。不过一位作家朋友对此深信不疑,他似乎对这事儿比我知道的还多,据他称:可靠消息,中科院正在研究这玩艺儿!那时我们直的对互联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既然中国的科学家们还在研究,想必这个“互联网”在其他地方也不过是刚刚开始应用吧,也许还真没有像我那位日企朋友说得那么邪乎,等着吧也许过上几年我们就能用上这东西。

可笑的是直到几年后,一次在一个海外中文网络聊天室里遇到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华人网友(身份是他自己介绍的,不必当真)在大家聊天的过程中,他透着一股看不起国内人的语气,当有网友说现在国内现在网络已经发展起来了,已经有网站、聊天室、BBS等。他反而嘲笑地告诉大家,你们就是“坐井观天”,这些东西人家早就有了,不信你们去搜索一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了华人自己网络刊物。

客观地说咱“坐井观天”也是没办法的事儿,那是历史乱七八糟的所限。但总不能永远被 “嘲笑”吧。

从那时起只要有时间本人就会在网上寻找有关海外华人网络发展的脉络,结果发现早在1989年3月由在海外几位大陆留学生梁路平、朱若鹏、熊波、邹孜野等人创办了一份叫《新闻文摘》的电脑网刊,这份网刊申明“旨在为海外中国学生学者和华人社区义务提供免费的新闻和信息服务。”后来更名为《华夏文摘》,估计实际上是采取类似“邮件列表”的方式向留学生发送的。这有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最早的“网络杂志”了。

有人说在《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已知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4月《华夏文摘》第3期发表的《不愿做儿皇帝》,据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网络原创杂文”;在第4期上刊载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记忆深刻的是她的诗歌《致橡树》)的《读杂志时的寂寞》这也许是网络上首次发布的诗歌作品;而该期刊发的《文如其人》,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文网络文学评论;再后来就是11月1日在第31期发表的《鼠类文明》,是应该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语网络原创小说(关于网络文学的具体情况,以后我们另聊)。

《华夏文摘》之后,1992年6月28日,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中文新闻讨论组ACT alt.chinese.text)。在这个新闻讨论组里一些以留学生为主的中文网民开始手动输入收录金庸、古龙等人的作品。估计这可能是中文网络盗版的“鼻祖”吧(呵呵)。

对于这些海外华文网络的发展历史,有人在谷歌BBS上留下过这样一段话:“回忆总能唤起一些情感上的共鸣,电影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么上网的回忆呢?曾几何时「应该很多人的记忆会留在 80 年代”,我们并没有这么丰富的网页可以看,大家泡的是 BBS 论坛,感谢怀旧的开发者 Norbert Landsteiner 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在线 BBS (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版的 Google 。这是由 HTML / JavaScript (网页代码)代码模拟的界面,进入到首页,你甚至还可以听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拨号音,然后你可以在 DOS(电脑系统) 命令行输入你想要的功能,包括可以实现搜索结果显示;当然还有那个年代盛行的 ASCII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码堆成的图像,那时候要是能在 BBS 里用字符画图也算是高手。点击到来源,里面你可以自己动手感受下,页面底部有相关说明。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如果你开始沉浸于回忆了,那么说明你老了。BBS 版的 Google 首页,让我们回忆起昔日时光”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了一个玩艺叫“CBBS”(计算机电子布告栏),那时还没有微软、没有苹果电脑、没有互联网、甚至还没有DOS 系统。尽管CBBS还只是信息存放在一台电脑主机上,使用者需必须通过一个叫调制解调器的东西呼叫主机,然后才能获取主机上的内容,或者上传自己的内容。CBBS每次只能与一用户连接,只有当这个用户断网之后,另一名用户才能接入。在现在人们的眼里这绝对是一种极其落后的网络,但CBBS的出现意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观念和模式上的突破,它把“独享”变成了“共享”。

至于“CBBS”和“BBS”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说老实话笔者还真没搞明白,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都 是基于计算机通讯方式的“公告板”,只是当我们知道有“BBS”这个东西的时候,计算机的“DOS”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也可能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只是简化名称而已。严格的讲当时“BBS”不是基于互联网的,它是电脑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用电话线连接另一台电脑的网络形式,这种BBS又被称为“PCBBS”。是电脑与电脑互联用来交流信息的方式,因为采用的是fidonet技术标准,在中国又被称之为“惠多网”。

说到“BBS”又想起一段往事,自己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上网,看看这个网络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件事儿发生在具体哪年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肯定是在国内互联网开通之前。一次几位朋友在北京饭店吃自助,闲谈之间笔者无意中听到旁边座位上一位戴眼镜的男士正在打电话,好像在谈论种什么网络问题,于是就偷偷的侧耳细听,不过只听到了“BBS”、“电话线”、“长城”和“解调器”几个词儿,还有一些只言片语,好像是说在哪里可以了解留学的真实情况等等。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东西,难道就是朋友讲过的“互联网”吗?可惜身边没有一个搞计算机的,也没人懂通讯,怎么办?只有去趟中关村啦。说去就去!那时北京的四环还没有全面打通,到是北四环不堵车,由东向西一杆子插到底,向北一拐就进入了中关村。90年代这里没有什么太多的高楼大厦,各种名称的“电脑公司”“新技术开发中心”“高技术发展公司”一家挨着一家,那时候没两边大部分是矮楼或破旧的平房。因为总去这里买电脑配件,认识了一位电脑公司小老板便找到了他,他听明白我的来意,一脸嘲笑地说:“BBS你也敢玩儿!知道吗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好几千,你就是买得起也用不起!”接着他大概介绍了一下什么是“BBS”、怎么个玩儿法,还特别在他的电脑上给我展示了一下。

自此以后我一直心心念念着这个“BBS”,但是一想到买个调制解调器要我多半年的工资,如果每天上一小时BBS,又是小半个月的工资,这不是要我的“盒儿钱”吗,于是也只能是想想罢了。

其实虽在1991年定居北京的台湾人罗依开通了“惠多网(BBS)”中国的第一个站点——“长城”站,刚开始,上“惠多网”的几乎都是从海外拨长途的中国留学生,渐渐的国内的技术爱好者也找到了这里,他们中的一些超级发烧友分别在各个城市开设了自己的站点,这些站点联成一张网。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网民的摇篮。关于“长城站”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是91年,有人说是92年,也有人说是93年。

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是1994年中科院计算所为了推广所里研制的曙光一号计算机,将从香港带回来的BBS系统软件移植到曙光一号上建立了“曙光站”。据说从此,中科院和北大、清华“三角地”的科研人员及学生,就成为中国第一批有机会上网的网民,而“曙光站”就成为了他们的交流平台,几乎无话不谈。

“长城”站与“曙光站”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前者是通过电话线让电脑与电脑直接连接,一根电话线只能一个用户使用,当用户把内容传输上去以后要赶快下来,否则别人就上不去了,它不是我们知道的“互联网”人们将其定名为“惠多网”。而后者则是真正意义的互联网BBS。

对于当年那些做“惠多网”的人来讲,恐怕“玩儿的绝不仅仅是心跳”,他们更多的是在挑战未知、在探索全新的世界。在BBS时代有这样几位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马化腾在1995 年 2 月架起了自己的深圳站,起名为“ ponysoft,pony ”这是马化腾的英文名,中文翻译为“小马驹”;在宁波电信局做工程师的丁磊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得知北京开了一个名叫“火腿”的BBS站。第一次登陆BBS的丁磊,当晚就在中国惠多网创始人之一孟超的帮助下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站;当然还有“微信之父”张小龙、腾讯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张志东、以及后来创造了著名中文处理软件WPS的求伯君、创建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王峻涛等等也都是早年闯荡“惠多网”的“大人物”。这些人物在后来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笔者真正第一次登录“惠多网”好像是在1996—1997年之后事情了,因为那时“中国惠多网(CFido)第一次大会”已经召开。“瀛海威”也已经出现,有时白天在网上找不到事情做就会想着玩点儿什么有意思的事,于是就想到了尝试上一下“惠多网”。正好有一天而要更新杀毒软件“瑞星”,这是本人使用的第一款杀毒软件,在2000年以前只用过这一款。要更新这个软件,就要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登录“瑞星”的电子公告栏,也许这就是笔者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录“惠多网”。那天在“瑞星”的电子公告栏里转了好一会儿,令人失望的是这上面净是些什么软件、程序专业性话题,咱根本看不懂,好在看到有位网友的一个小贴子,上面有几个“惠多网”的号,什么“长城”、“西点”之类。于是马上退出来试着登录这几个BBS,结果令人失望的是一连几天都竟一个站点也没登录上去!

从“惠多网”的到“互联网”、从“新闻组”到“电子邮件”,再从CN域名再到第一个网站,我们中国人步入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当然这些变化不是我们一般 网民所能了解的,很多东西过去也只是听说,多少年后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基本还原这段历史。今天我们可以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从文字到图像、从2D到3D、从上网到网上生活,有很多人、很多事都值得我们了解和记忆。

老哥

2022年8月北京(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