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现在生活状态(美国当代打工人的躺平心态)

【编者按】本文为大外交智库创始人授权,“秦安战略”在今日头条平台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库智交外大”。作者刘嘉雅,《智本青析》实习评论员

一、“quiet quitting”火遍全网,大批打工人躺平摆烂

最近,在TikTok上有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quiet quitting”,最初是来源于一个爆火的短视频。这个词条直译过来意思是“安静辞职”,不过这可不是指安静地递上辞呈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而指的是劳动者只在上班时间工作,只做与薪酬所匹配的工作量,也可以说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拒绝无薪加班。相关视频一经发布就引来大量关注,两周时间内播放量已经超过了360万次,并引起了许多打工人的共鸣。不仅吸引许多年轻人积极效仿,也让欧美主流媒体纷纷对相关现象进行关注报道。

从外网披露的信息来看,“quiet quitting”人群仍旧努力地完成工作,但只是完成本职要求,而不再会想着在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付出精力去为雇主多生产些什么。越来越多的博主分享着自己的经历,他们说自己只是完成合同中规定的事情,不再焦虑着工作,不再与同事做无谓的社交,实践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做着相同的工作内容,待遇完全没变,但是压力小了不少,甚至当他们把工作和家庭的界限分得很清晰后,在工作时有了明确的动力,同以往被工作占据所有时间的生活相比,甚至有更多的积极评价。总的来说,秉持“quiet quitting”理念的人正在积极地生活,消极地工作,放弃主动加入内卷,失去了拼搏工作的热情,只满足于现状,从而换取更多的个人自由时间。换一个中文的语境,这就是所谓的“躺平”。这样的观念备受追捧并渐渐流行必定存在着供应其生长的土壤。

美国人现在生活状态(美国当代打工人的躺平心态)(1)

TikTok相关话题热门视频截图 (图源@华尔街见闻)

二、“quiet quitting”的前世今生

(一)“躺平”的另类代表

“躺平”从来不是当代人的专属,其所表现出的追求个性与自由,消极面对现存体系在历史上多个时期都有表现。不同的时代特征赋予其不同的名称,从而成为“躺平”的多重前世。

在美国文学史上,一战之后出现的描绘苦闷生活和抒发集体对时代的迷惘,表现出对传统的反叛和逃避当前的愿景的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是其中的代表;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及二战爆发后,一批垮掉派作家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追求,对现存的秩序形成挑战。二者以独有的风格和作品为美国的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quiet quitting”流行起来之前,同样表示对拼搏工作态度认知的人群也曾形成过一个团体,并且有专属的名词概念。传播比较广泛的是“尼特族”,这是”NEET”的音译,概念由英国政府反社会排斥办公室创造,指的是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无所事事的青年人。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以后,“尼特族”普遍被用来形容低学历、低收入、低欲望、不愿就业的群体,传入东亚地区与东亚文化圈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日本“低欲望社会”和韩国“独居社会”现象。

美国人现在生活状态(美国当代打工人的躺平心态)(2)

2022年6月8日东京银座街头 (图源@静说日本)

(二)为何这波“躺平”来势汹汹

从大多人的表现来看,这波“躺平”戳中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无休止地加班和参加无薪劳动的厌恶情绪。长期加班工作,个人的精力正不断透支,但是职位晋升和薪酬增加的速度远远不能弥补身体上的疲惫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得不到提升。如果看到美国的经济状况,据报道,美国第二季度的GDP环比萎缩0.9%,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其中私人投资和商品消费的下降是主要拖累。而美国的通胀率在今年6月份达到了惊人的9.1%,创下1981年以来新高。经济学家鲁比尼博士接受彭博社采访表示,他认为美联储要将基金利率提高到4.5%~5%,才能真正实现将通胀率降低至2%。尽管美联储已经在采取非常激进的政策以降低通胀,但是多家机构仍然预测美国今年下半年的通胀率还会处于高位。

经济发展不景气意味着社会产出的蛋糕不够大,不能够满足劳动力提升的需求;同时社会资源的稀少注定普通劳动者必须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以公平地争夺资源,当身处于周遭人人都拼命工作的环境,就会带动自己也争先恐后投入其中,由此形成内卷。

疫情以来,美国劳动者至少经历了数月的停摆生活,几乎都曾经历过居家办公。这种方式模糊了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在内卷的氛围下伏案工作长达10个小时,对于多数人来说十分地痛苦。疫情后,美国劳动力恢复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需求增长的要求,数据表明美国7月的劳动参与率与疫情前相比差距1.3个百分点,也意味着一个劳动者客观上要分担多于自身负责的工作量,但是得不到相应的薪酬,工作的积极性就大幅度降低。另外,美国疫情带来最直观最震撼的损失是过百万生命的离世,因此相比起拼命地工作,普通劳动者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同家人们在一起的时间,这也加速了消极工作心态的转变。

美国人现在生活状态(美国当代打工人的躺平心态)(3)

7月美国CPI通胀超预期下行 (图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quiet quitting”的社会交往分析

马克思在社会交往理论中揭示了生产与交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依赖于一定的社会交往形式进行,其中人作为链接,结成交往形式在相互作用下促进生产。另一方面,社会交往形式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如今美国属于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起自然因素,人们组成的社会交往形式对生产的作用更为突出。如果秉持 “quiet quitting”的人越来越多,劳动力投入将会有所下降,将影响各项生产要素的分工与结合。那么生产效率将会下降,对于经济不景气且本身相较疫情前就有大量就业市场职位空缺的美国来说不会是一个好消息。

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形式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者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资本逐利的本性带动其寻求扩大生产力、扩大市场需求、最大程度利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随着竞争加剧,资本同雇佣劳动者的矛盾也愈加尖锐。资本家青睐主动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更多地表现自己的价值更容易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但是很多人看到自己拼命努力却仍然不得改变现状才如此颓丧。“quiet quitting”代表着美国当代劳动者对于雇佣劳动的一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资本的一种反抗。

然而现实总是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解雇比晋升要容易得多。对于劳动者来说,“quiet quitting”让他们在获得同原来同等薪酬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但也错过了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被替代的风险。一旦因为生产效率下降导致雇佣企业利润减少,可能会引发裁员的危机。不过相比起GDP数据,美国的就业数据看起来更乐观。专家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的失业率有望保持在3.5%~3.8%的低位,结合相较疫情前劳动力恢复停滞的现状,若劳动力市场如此供不应求,“quiet quitting”人群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失业之虞。

美国人现在生活状态(美国当代打工人的躺平心态)(4)

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至今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图源@界面新闻)

三、结语

劳动者的“quiet quitting”心态反映的是在内卷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追求个人自由时间,试图平衡工作与生活,更偏向于个人生活的观念。这种观念形成于疫情影响下萧条的经济环境,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拼搏工作来改变现状的希望渺茫,比起拼搏一个不清晰的未来不如投入更多时间于个人生活。这种颓丧的观念反作用于生产带来的将是生产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环境更加萧条,失业人数就会增加,愈发没有希望就愈发颓丧,是否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quiet quitting”人群来看美国社会,既能看到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观选择,也看到在现实背景下形成的命运漩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