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

《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本人颇为喜爱的一篇文章,被录选进了我国中小学生的课本里,为启蒙教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人们对孔乙己这个形象有着多重的探究,百余年来能够不断发散出其他意义。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1)

如同《红楼梦》《哈姆雷特》等其他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孔乙己》也有着多样性的文本解读。他的悲剧究竟是由什么造成的?

孔乙己的际遇反映出那个时代怎样的恶行?他身上剩余的一点文人习气,是值得我们尊敬还是只配遭到唾弃?

所以孔乙己这个人物是非常复杂的,他的悲剧根源并不仅仅是当时社会剧变扩散出的影响,还有其本人的个性加持。

他始终维持着一股和周遭格格不入的气场,为此受尽嘲笑与排斥依旧不思悔改,在冷暴力中逐步走向死亡。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2)

人情冷暖的咸亨酒馆

《孔乙己》整篇故事的发生地几乎都在咸亨酒馆内,这个小小的酒馆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三教九流,长衫短袍,什么等级的人就应该受到什么规格的待遇。鲁迅先生没有刻意塑造性格鲜明的配角来推动故事发展,他主要的笔墨都汇聚在孔乙己一人身上。

开篇鲁迅先生介绍了咸亨酒馆内泾渭分明的两种人,一种是穿长衫的读书人,他们大多生活条件还不错,一般会走进酒馆内点一些酒菜,在隔间坐着慢慢地吃。另一种则是社会地位较低的短衣帮,他们一般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并不体面。

这些人买酒通常是为了解乏,花上四个铜板买一碗酒站在酒馆外面喝了之后,好去劳作。

孔乙己本人身着长衫,但是却没钱进酒馆内坐着吃菜,只能和外面的短衣帮一样站着。这在视觉上面就呈现出一种矛盾感,因此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3)

由于这种尴尬的位置,孔乙己找不到能够交流的对象,所以他只能同小孩子讲话,告诉他们“回”字一共有四种写法。

但是在孩童的眼中,孔乙己只是个“穷要饭的”,他们并不愿意听他说一些之乎者也的话,孔乙己因此显得更加寥落。

鲁迅先生将“我”安排为酒馆内一个打杂的帮工,由于不会说话只能做温酒的差事,“我”作为一个年幼的旁观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所见所闻表述出来。在观察和描写孔乙己可笑的同时,一并展现酒馆其余看客的麻木和冷酷。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4)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生活氛围无疑是压抑的,每个人都生存得很艰难,只有在孔乙己来到酒馆内的时候,这里才会有些许笑声。

然而这些笑声却并非表达真实的愉快,他们不过是通过奚落孔乙己,来排遣生活的无聊。

人们不会特意去关照孔乙己过得怎样,嘲讽他只是在茶余饭后为单调的生活找一点谈资,酒馆老板想起孔乙己的时候,多半是念叨他欠下的几文钱还没有还。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5)

孔乙己很久没有来酒馆也没人提起,只有老板在整理账本时偶然发现了这件事。

孔乙己生存条件的严酷由此可见一斑,他无法从周围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汲取到善意,只能将自己闭锁在内心世界。也没有人会施舍给他一点点生活上的关心,相反,拿他取笑成为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孔乙己自身的迂腐与顽固

小说中介绍过,孔乙己有自己的姓氏,但是真名早已被遗忘。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人们从描红纸里捡出来的,大家半懂不懂的三个字就成了他的绰号。至于他是否有亲旧,家庭昔日是否有过成就,则一概不知。

孔乙己本人读了半辈子的书,虽然有过“进学”,但连个秀才也没能考上,到了暮年也只是一个无家无业的落魄书生,而这也成为了他最耻辱、最容易受人诟病的一点。若换做其他人,可能早就已经换其他门路生活,但孔乙己偏偏还要坚持着读书人的身份。

他不肯放下身段同其他人一样做工赚钱,所以日子就只能越过越穷,所幸他写得一手好字,还可以替别人抄书来换点微薄的薪资度日。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6)

可他偏又好吃懒做,不肯好好做事,反而时不时地做出一些偷人家纸笔的事情。

人们取笑他的时候,也时常提起他偷人财物这回事,然而孔乙己是这样为自己辩白的:读书人的事情,不能叫做偷。

他用“窃”字来替换“偷”,说自己的行为是“窃书”,和偷不一样。只是孔乙己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固化,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说辞。

孔乙己毕竟是一个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的读书人,鲁迅先生并非让他凭空捏造出新的概念,“窃书”确实有此说法。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7)

只是古人所说的窃书,是指现代人自己编写而成一部书,因为本人没有名气,就假称是某个富有才学的古人所著,以此谋求更好的销量。

因此“窃书”并不是直接将他人的书拿来占为己有,孔乙己试图混淆概念,把自己的行为说得稍微光彩一点,但是没有人会去较真“窃书”、“偷书”在文义上究竟有何差别。孔乙己拿这种可能只有自己懂的事情来“洗白”,不过是内心的身份感在作祟,自欺欺人罢了。

在孔乙己尚有余力的时候,还会张嘴辩驳,等到后来别人再提起他偷书的事情,孔乙己只是苍白地让别人不要取笑。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8)

同样是读书人,他和丁举人的境遇可谓是天壤之别,他偷丁举人的书被发现,活活被人打断了双腿,再到咸亨酒馆只能依靠双手爬行。

孔乙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没有人会给予半分同情。丁举人在家中私设公堂,但他有钱有势,所以罪也非罪;孔乙己迂腐落魄,是任由践踏的笑柄,所以受到何种对待都是理所当然。

群体的隔膜与个体的挽歌

鲁迅先生曾说,他写文章没有什么深意,只是想描写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生活。而在《孔乙己》当中,孔乙己这种人的形象或许曾随处可见,但是更普遍的,则是酒馆里其他人对孔乙己的讥笑。

大家喜欢孔乙己来酒馆,为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能够通过揶揄一个地位比自己更低的人来获得愉悦。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9)

一个人一旦变成人人可欺的弱者,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来肆意踩踏。这就是社会上真正普遍的现象,是不囿于时代至今仍能发人深省的凉薄。

短衣帮和孔乙己之间有着深厚的隔膜,这是他们出身不同、文化信仰不同所决定的。

这层隔膜使得他们彼此之间互为异类,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仍然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在他眼里那是一群没有文化的人,这些人嘲笑孔乙己时,他会露出一种懒得争辩的高傲神色。

而短衣帮眼里的孔乙己,则是个一事无成的叫花子,什么读书、什么文化,都丝毫不能给他增添一点点光彩。

他们取笑孔乙己来获得优越感,虽然不及孔乙己出身好,或不及孔乙己有文化,但是他们过得比孔乙己稍微体面。

孔乙己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壁障,甚至他和自己都会产生矛盾。他没有生命自由,也无法建立努力的方向,所以必须降低对外界的期待来获得内心的满足。偶然知道“我”这样一个酒馆的小伙计懂得“茴”字如何写,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做进一步交流。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10)

孔乙己站立在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中,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岌岌可危,而新的政治形态仍然处在摸索过程中。孔乙己的思想早就已经被旧社会束缚住,一辈子都无法逃离“读书人”这个身份的枷锁。

他所坚持的儒家思想,在历史的车轮下已经不再具备受人尊崇的地位。孔乙己说“君子固穷”,意为君子即使穷困,也要坚持自己的操守。

所以孔乙己欠酒馆的钱总是会及时还清,也会把茴香豆拿去给孩子们分食,这都成为了他身上不可多得的好处。

也正因如此,孔乙己的形象才会更加鲜明。他无法接受新时代的观念,不懂得如何作出能够改善生活的变化,攥着一点死学问在新旧时代的夹缝当中苟延残喘,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结语

诚然,孔乙己许多行径看起来滑稽可笑,说一套做一套也容易让人生出厌烦。但他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个体,却要因此遭受无穷的恶意,也找不到任何包容之所,难免让人觉得心寒。

分析孔乙己的灵魂深度(才看懂了其深藏的东西)(11)

他的悲剧结尾固然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冷漠与不解才是最终的杀手。

《孔乙己》这篇文章,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没落与悲愤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如何与时代兼容,也成为了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鲁迅先生描写社会问题笔力之锋利、眼光之毒辣,的确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地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