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

早在春秋时期,在《管子》这部书里就提出了“四民”的说法,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了“士、农、工、商”这四个类别,说白了,指的就是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这四类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类人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下来的,也就是说,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

所以,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商人一般都不是什么好角色:《水浒传》中,被鲁达三拳打死的镇关西,是杀猪卖肉的生意人;《西游记》里害死唐僧父亲陈光蕊的,是做水运生意的刘洪;《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是开生药铺的商人······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1)

就连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也没放过商人,名篇《琵琶行》中,就有 “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句子,难道商人的形象始终是这么的不入流么?

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就描写了一群有情有义的商人。

周进的人生悲剧

周进是小说正文中描写的第一个儒生,出场时他就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由周进衣着的寒酸,就可以看出他在经济上的困窘,可更让他感到痛苦的,却是精神上受到的摧残。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2)

周进只是一个童生,而他的学生顾小舍人已经进学成了秀才了,童生怎么能有资格来教秀才呢?周进只好再到汶上县去坐馆,去教一些村里的小孩子们。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来自梅秀才和王举人的讥讽和侮辱。

梅秀才只是薛家集里的一个小青年而已,但因为他已经考上了秀才,身份比起周进来说是要高上一截的,所以他并不把周进放在眼里。

在薛家集众人为周进接风的酒席上,当着周进的面儿,梅秀才就念起了顺口溜来羞辱周进的吃斋: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人们提醒梅秀才,顺口溜里说的这个人就是周进,而梅秀才还狡辩,说这里明明说的是一个秀才啊!周进还只是一个童生而已。

几句话,羞得周进的脸上红一块儿,白一块儿的,然而却又不好发作。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3)

王举人路过周进教学的观音庵时,暂住了一宿。他自己带来了丰盛的酒席,却丝毫没有请周进一起吃饭的意思,任凭周进在一旁吃着和尚为他准备的惯例晚餐——“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第二天走后,王举人倒也给周进留下了一些东西,是“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只好昏头昏脑地扫了一早晨,没有怨言。

周进每年只有十二两银子的束脩,可夏总甲还嫌弃他不知道敬奉自己,最后周进便又失业了,只好去帮一群商人们记账。

众人来到了省城,正赶上在修理贡院,周进于是和同伴们一起进去参观,当见到秀才们考试时排得整整齐齐的号板时,周进终于崩溃了:

周进······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他(周进)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商人的慷慨解囊

周进的同伴中有他的姐夫金有余,他向众人道出了周进之所以会这么痛苦的根源所在,其中一个商人提醒说,监生也是可以入场参加考试的。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4)

古代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童生、生员、举人和进士,所谓生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秀才了。周进还没能考上秀才,按理说他是没资格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去考取举人的。

不过,还有一种可以变通的机会,那就是花钱买上一个监生的名分,也就是捐监或者是例监,这样就可以越过生员,直接去参加乡试了。

可一贫如洗的周进,到哪儿去弄这笔钱呢?

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著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最后,由四个商人一共凑了二百两银子,给周进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周进于是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当年的乡试,结果是巍然高中,成了一名举人。

随后,周进就在科举之路上高歌猛进,在继续参加完京城的会试之后,周进又成了一名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三年之后就升了御史,做了广东学道。

正是这几位商人对周进的资助,给了他这条咸鱼一个翻身的重要契机。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5)

成人之美?政治投机?

对于商人,民间历来就有“无利不起早”的说法,商人做生意的终极目标,就是去追求投资后的利润回报了。那么,这些主动帮助周进的商人们,是不是也在做一笔投资呢?毕竟与官府相勾结,就可以把生意做得更大,而周进,无疑是一只具有高回报率的“潜力股”了。

是这样的么?

咱先来看一看周进的现状,一个六十多岁的童生,已经不知道在考秀才时失利了多少次了,一个连考取秀才都没有指望的人,要他去直接考举人,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小说后面的范进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上秀才了,当他想要再去考举人的时候,他的丈人胡屠户还骂他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呢。

周进这事儿要是让胡屠户来说,就是连个屁的影子都没有。

所以说,这几个商人简直就是在自己掏腰包,让周进圆一个参加乡试的梦罢了,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投资与回报的问题。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6)

而且,当有人提出筹钱为周进捐一个监生的时候,其余的几个商人是这样来回应的:

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

他们在事前并没有对周进提出任何的附加条件,例如什么你若是不中的话,又该如何还钱啦,或者要是中了以后,那又该如何为他们的生意提供便利啦,诸如此类的话题,都没有涉及。

可见,众人帮助周进参加乡试是出自于真心实意,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任何别的企图。

等到放榜之后,周进中了举人,“众人个个喜欢”,一起回到了汶上县。周进自然是高兴的,而那几位热心助人的商人,恐怕更多的是在替周进高兴吧。

小说后面没有叙述周进是否还钱的事儿,但是就周进的人品来说,他在有钱之后一定是把钱还给了那几个商人的,而且应该是不但还了钱,肯定还会请这几位有情有义的商人好好的喝上几杯感谢的美酒。

吴敬梓什么心态写的儒林外史(在讥讽儒士的同时)(7)

在这个故事里,吴敬梓对这几位商人仗义疏财,有情有义的赞美,一改传统小说中对商人形象的贬低,使商人这一文化形象冲破了传统中“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僵化模式的束缚。

这不仅仅是一种突破,应该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闪光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