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布莱顿有几个大学(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英国布莱顿有几个大学(万里归来仍是少年)(1)

万里归来 仍是少年——我的英国布莱顿大学求学之旅

罗真真

我是一名县城高中的英语教师,工作十六年后,在英语教学上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现在学生的语言基础比以前好,词汇量大,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年龄提前等因素。因此传统的在课堂以讲解词汇,语法和阅读的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使在近几年增加了口语和听力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在以往语言知识的基础学习上,更需要增加文化与语用的教学, 单靠看影视剧和阅读原版书籍已经很难让我在教学上得心应手。《劝学》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我想只有亲身经历国外的生活,才能向学生传播文化与语用知识。我的内心时常召唤着我:出国读书!省教育厅外事处的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向我推荐了优秀教师出国奖学金项目。得到信息后,我就下定决心珍惜这个机会,一定要考上。

一、遇见教授,恩情难忘

从开始准备考试、收集复习资料的时候,我才了解到优秀教师出国奖学金项目与一个人密不可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秘书长,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包天仁教授。他看到“中国英语教师虽然学历已经达标,但英语知识和教学知识亟需更新,部分教师知识和业务水平已经明显滞后的现状后”,决定出巨资启动“千名骨干外语教师国外培训工程”。2000年2月,英语辅导报社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计划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到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留学2-6个月,接受语言、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的继续教育。一个自愿出钱资助中国英语教师出国培训的教授,顿时在我心中成了遥不可及的英雄人物,当我在北京考试、第一次见到包教授本人时,才发现他是位严厉且慈爱的老教授,很多细节让我感动:考试当天,包教授亲自到考场为我们做报告,谈作为英语教授的专业成长;在英国读书期间,包教授通过微信与我们保持紧密联系;让我吃惊的是,我们每个人写的文章他都会看;关于课堂的反思,他会提出建设性意见,唯恐我们回国教学后生搬硬套;伦敦发生恐怖事件时,他第一时间发来叮嘱,要我们注意安全;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新年到来时,包教授不远万里从祖国赶来,与我们一起吃年夜饭。从包教授身上,我看见了他是真正的在关心广大的英语教师。正如西南大学张正东教授所说:“在中国,有钱的人很多,但是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只有包天仁一个。”

英国布莱顿有几个大学(万里归来仍是少年)(2)

二、融入学习,蜕变成长

电影《布鲁克林》的一段评论触动了我:“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将无一例外地经历心灵的蜕变,从不安失落的离家者,变成独立坚强的城市人。脱下的是不安与自卑,换上的是自信与魅力。”我想以此来总结我在布莱顿大学十二周的培训收获,一点也不为过。

国外的大学与我们的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师的授课方式。参与ECP(English Coach Paper)项目的英国老师,非常注重对每个学生学习个体的关心。在开班初期第一节课上,每位老师用游戏的方式把所有同学的名字记住,并在之后的每节课上、课后,直呼学生的姓名与学生交流,让每位同学即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与尊重。在课堂小组活动中,老师更是走向学生,弯腰倾听,有时候甚至是跪在地板上与学生交流。英国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侍者”、“智者”和“朋友”。课堂是平等、互助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亲切友好。

ECP的培训中,老师对理论性的介绍讲得很少,更注重实践操作。在讲到某种教学法时,老师通常会用某种教学法来操作一堂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种教学法的运用,并当即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这种教学法的优缺点——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参与性。

Dan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节语法课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上课之初,Dan老师播放音乐,让我们闭上眼睛,冥想我们在十岁左右时玩的游戏和喜欢的玩具。音乐结束后,他让我们和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童年的记忆,接下来他打出一张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位名叫Ted的和尚的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不知不觉中,我们跟着用used to来描述Ted的生活,接下来的语法练习从控制型到半控制型都是围绕Ted过去和现在生活展开。在最后更自由的练习部分中,老师推荐了六个话题,学生从中选三个喜欢的话题,用used to来描述学生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这种语法教学的方式,叫做情境式语法教学。它一改我们传统语法课堂老师采用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总结语法规则,机械操练语法规则的弊端。教师设计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不断感知操练并获得掌握语言的能力。在最后一个练习中,教师把练习个人化(personalized)是因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有话可讲。Dan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列出书单,我们又根据书单进行了延伸阅读。我对情景式语法教学非常感兴趣,在之后的论文写作中也阅读了大量文献写了《如何在中学开展情境式语法教学》一文,并被评为学员优秀论文。

创建文化项目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牛津教材每单元的最后一部分都叫做Project(项目)。以前处理这部分教材内容时,我们的老师都把它作为阅读课去上。有些老师即使想做一些项目,也是把它作为回家作业去布置,没有给与学生充分的指导。其实Project是一个很好的运用语言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活动。“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是一个全面的集中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框架内,学生通过询问和提炼问题,辩论思想,做出预测,设计计划和寻求解决方案,或做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将他们的想法和发现传达给他人,提出新问题,并创建相应的产品包括各种媒体,如著作,艺术,绘画,三维模型,视频,摄影或基于技术的演示等等。”(Blumenfeld)在做文化项目时,Nancy老师在一个月内给了我们每周一次的课堂活动时间。我们在课堂上创建了自己小组的文化博客,确定了文化学习的主题,进行小组分工,设计了文化研习的内容和采访问题;在课外时间,我们根据研习内容去采访英国当地人,整理采访内容,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出自己的博客日志。Nancy老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课堂上给予我们指导,阅读我们写的日志并写出评论。我们小组选定的主题是垃圾回收。在英国短短生活的几个月里我们发现这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绿色的是装食品废弃物,蓝色的装纸质和卡片,棕色的是玻璃瓶、易拉罐、塑料瓶子等。有笑话说在英国有一种强迫症叫“垃圾分类症”,因为在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达到九种。在做调查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英国全民的这种环保意识,一方面减少垃圾的处理量,另一方面会节省资源、造福社会。我了解到,英国垃圾回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化之前,英国政府的回收政策也从惩罚转向奖励。在亲自制作博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项目的学习能让孩子学到受用一生的技能,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构架研究框架的能力、获取资料的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撰写文稿的能力、和同伴协商的能力等等。”(檀子)如今,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如何真正开展项目学习活动,是需要我们思考、探索的新课题。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在国外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十二周培训期间,学校安排我们去参观了路易斯城堡。在那儿我们了解到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的故事,特别是第四任妻子安(Anne of Cleves)的传奇故事,启发我们要适应新生活,不断学习。在布莱顿市中心的皇家宫殿(Royal Pavillion),我们意外的发现乔治四世的中国梦—宫殿外形是印度泰姬陵,内部是想象中的中国装修,充满着对古老中国的神往,风格怪异。在Preston Manor的参观,我了解了一个家族Stanfront Family在英国社会阶层上升的不容易。

在十二周的培训中,我们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两次实际授课,创建了自己的文化项目,完成了一千五百字的论文写作。最让我们自己惊诧的是,每个周末,我们还能“能量满满地”去各个地方旅游,其实每次都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出门。可是每个学员都觉得在英国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如果不抓住机会多跑跑,多到各地去见识,又怎么回去有底气向自己的学生讲述英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

在旅行中,我们常常体会到时空交错带来的奇异感觉。高中时读到英语课本中的《双城记》时,曾经想象:狄更斯生活在怎样的伦敦?当年不曾想象,自己也会在伦敦漫游,并且在伦敦Doughty Street 48号参观了狄更斯的博物馆;漫步在巴斯街头偶遇奥斯汀博物馆时,心中一阵狂喜,想到了美丽聪慧又倔强的艾玛、独立大胆的伊丽莎白、理智的玛丽安娜等女性人物是怎样影响着自己,而今自己又是多么希望能杂糅这多个女性优秀的品质去过独立自由的生活;女王和国王的故事,曾经由于电视剧的演绎充满神秘色彩,而如今我正站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路易斯城堡,温莎城堡里,倾听着解说,感叹历史并不遥远,以各种艺术的形式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连接在一起。当开始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历史时,我才发现一处和另一处都有一个节点,打通这个节点总会带来意外的喜悦。在Preston Manor参观时,女主人邀请的那位有名的客人正是我们在Rottingdean小镇上“碰”到的英国文学家Kipling,而Kipling又恰巧是去年上座电影《丛林日记》的作者。这时我会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仅仅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灵魂。当我们作为志愿者参观伦敦的中小学、并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时,我们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更应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日常对话中,我发现英国人说感谢时,常说“Cheers!”熟人相见说“Hi Ya! ”而不是“How are you?”时,惊诧之余,身上又多了一份终身学习的紧迫感!

英国布莱顿有几个大学(万里归来仍是少年)(3)

三、收获理念,完善自我

重新返回教学岗位,在英国的这段学习经历影响着我。我会仔细思考我的课型要求、教学设计,牢记Ailsa老师教导,Variety is the key(变化是关键)。在高三复习课上,我用Theresa老师常用的小组活动方式,让学生相互教授词语句型,讲解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讲解词语时,不再用简单的填空、翻译来让学生造句,我会用Dan老师教授我们的设计情境,让学生使用语言;对阅读的讲解,不仅讲文章的逻辑、篇章结构,我更会去挖掘语篇中传递的文本和文化信息。当我听到Caribbean English时(加勒比英语),我很自然地回想起Nancy老师上Global English这节课时,介绍语言专家David Crystal说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的发展并不仅仅只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各个国家都在使用英语,并形成自己的英语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所以,当我的学生们怕发音错误不敢开口说英语时,我便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作为地球村上的人,我们要尝试去听各种口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英语考试时,听力部分就会碰到墨西哥人说的英语、印度人说的英语等各种口音的英语。我经常鼓励他们说“别怕,勇敢地说,世界终有一天会承认中国式英语。”

三个月的培训不仅给我带来教学理念的改变,英国的绅士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回国后,我经历了一个短期的reverse culture shock(返乡文化休克)。在英国旅行时,我就注意到,虽然英国的道路狭窄,汽车很多,却非常有序。有时候两辆车迎面开来,总会有一辆车主动停下来让对方先行,那辆先行车的司机,也会做个竖举手势向对方感谢。相比之下在国内,这几年驾车文明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别人对我们的谦让,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理所当然。别人让车后,我们没有任何表示的开车走人,对别人的谦让报以冷漠。其实一个小小的手势不仅温暖的是对方的心,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我们的感谢,让谦让的美德得以继续传承。当我开始做竖举手势致谢时,短暂的英国求学经历已经深深滋润我的身心。正如卢梭所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的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英国布莱顿有几个大学(万里归来仍是少年)(4)

四、放飞梦想,继续前行

感谢包天仁教授,他为无数英语老师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放飞了英语老师出国培训的梦想。他的为人和行动也激励着我—“让更多的老师出国留学看看世界”也变成了我的一个梦想。在我联系和介绍后,广德中学的英语老师有幸获得了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安徽安泰农业发展公司的资助,安徽广德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奖学金项目2017年正式建立起来。2017年,我校有两位老师参加全国选拔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她们将于明后两年赴英国布莱顿大学求学。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看世界?因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太狭窄:周围的人都是和我一样教育背景的人,师范本科毕业后在一所学校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看一样的电视剧,去同样的餐馆,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上运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到没有想到改变,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世界。可是当我们踏上一片从未涉足的土地时,你会发现它会惊艳你的时光,让你在万里归来之后仍有一颗少年的心。

少年的心,不会因为时光而蒙尘,也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消沉,而是永远保持惊奇,保持上进的激情。我相信在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语老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带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在人生的新征途上,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12期)

英国布莱顿有几个大学(万里归来仍是少年)(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