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全诗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中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场合,地点;后四句描述鱼儿嬉戏的场景。这首《江南》是每个小孩子都会背的诗词。让孩子从字里行间就感受到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孩子们上学后,关于莲的诗句、散文就会学到更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让孩子通过颜色对比感受到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拟人手法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之情;荷叶挨挨挤挤得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表面淡绿的底,白色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叶圣陶的《荷花》将荷花与莲叶描绘的出神入化,风姿绰约……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1)

自古以来,中国人们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有诗赞曰:“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所以了解莲,了解莲文化,更有助于孩子们去通过学习莲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莲文化,感受自然的魅力。

《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讲述一颗莲子入泥后的生命之旅——莲子发芽、叶子长出、花芽长大、花儿盛开、果实长出,成熟后的新莲子随水漂走、再次入泥。正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莲的生长故事,并以小字的形式介绍了莲的知识;以国画的形式描绘出莲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姿态特征。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2)

将莲的生命过程移到眼前

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想要了解它,只需要掌握这些关键词——莲子、芽、藕鞭、叶、花、莲蓬、莲藕,就能全面地了解莲子了。

秋天,一颗莲子离开莲蓬,掉落水中,沉沉的睡着了。一直到来年的春天,莲子醒了,开始发芽了。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3)

莲子发芽后,幼芽努力探出小小的尖头。顶芽从硬壳里抽出一条细细长长的藕鞭,莲叶一片比一片高,比赛一般看谁第一个冲上水面。春夏交替之际,第一把荷叶终于挺出水面,吸吮阳光,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指荷花,其实真正描写的是莲叶哦。

到了初夏,立叶脚边会长出第一个花芽,含苞待放,最后成了花骨朵。花骨朵越长越大,在昼开夜合的交替中,荷花彻底盛开了,引得小蜜蜂忙得不亦乐乎。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4)

第四天,荷花的花瓣一瓣一瓣开始慢慢脱落。花托成了莲蓬,雄蕊枯萎了,雌蕊成了莲子。秋雨过后,瘦瘦的藕鞭变成了胖胖的莲藕,莲子枯萎掉落水中,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书中运用国画笔触,从一颗莲子入泥讲起,讲述它发芽、长叶、花芽长大、开花、结果,成熟的新莲子随水漂走、再次入泥的生长过程。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5)

书中描绘的莲子、顶芽、藕鞭、莲叶、莲花、莲蓬、莲藕,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最后还延伸了很多莲花的知识。比如中国的莲文化,莲的分类与分布,还有科学认识莲的部分,包括莲子、芽和藕鞭、叶等。

细品传统荷莲文化

莲,不仅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她的茎、花、叶、果实都可以食用。莲心、荷叶还可以作为药用。

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最开始,莲藕只是用来充饥解饿的。

在佛教寺庙中,几乎所有的佛像都端坐在睡莲台之上,或者手托莲花,气定神闲。我国的佛教观世音菩萨,也是莲花不离身,坐在白莲花上面,手持一枝莲花,沾上玉净瓶里面的水,去净化世间的一切。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6)

到了周代,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莲荷开始有了美学意义。“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与莲花的渊源。

在中国,莲花被尊为君子,《群芳谱》中说 “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后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影响深远。

莲国画画法(以国画描绘出莲的生命轮回)(7)

生活中,关于莲的成语比比皆是:藕断丝连,步步生莲,舌灿莲花,亭亭玉立,不蔓不枝,出水芙蓉……莲,以她独特的魅力被人们所发现并喜爱至今。

《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既有对莲的知识性讲解、莲生长故事的讲述,还有对莲的文化赏析。让孩子从翻开书时,便浸润在传统莲文化的浓厚氛围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