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1)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垂柳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舞者演绎垂柳图,365名普通人手捧柳枝话别冬奥。折柳寄情,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柳与留谐音,寄托着中国人对远行者难舍的情愫。除了折柳寄情,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呢?树之入诗入画者多,能成为文化符号者也不少。今天,三峡小微特意选几株有趣的树来聊聊,愿你如坐在林,清风满怀。

柳遇水即生、粘土就活、早生早发,被赋予很多哲学、宗教、美学意义,是一极富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的符号,是古代诗画中出现频率高、寓意丰富的意象。

初春时节,柳条即绽出新芽,率先把苍茫山野拽回青葱,是报春应时之物。南朝费昶的“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唐杜甫的“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皆系言此。然柳之频频入诗,更在柳条于风中那袅袅依依之姿和柳絮在风中那飘忽不定之态。

纤柔细软的柳丝在风中摇曳,犹人之搀扶漫步,别前细语,似有绵绵不尽之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令无数后人咀嚼莫名不能释怀者即正在于此。

至汉,折柳话别始成习俗,柳之入诗渐多——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唐 雍裕之)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唐 李商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近人 李叔同)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文人骚客飄零、孤独的处境契合,又常被诗人借以言“愁”。“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五代 冯延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 秦观)是其佳句。

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也极为相似,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女子眉毛细长秀美便称为“柳眉”。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便称为“柳腰”。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唐 杜牧的《遣怀》)

“十年不见柳腰肢,契阔几何时。”(宋 刘学箕《眼儿媚》)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宋 柳永《柳腰轻》)

不知为什么,诗文里大放光彩的柳,却少见于画。汉唐的人物、宋元的山水,明清的花鸟,其间的人物、山水、岩石、花卉、村落、伽蓝都成为主角,宋元之后不断强化的梅、兰、竹、菊更成为中国画里的常客,但柳却一直少入丹青,不会是因为“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吧。

画中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鸣唱。他站在溪旁望着它们,捻须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右上“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为南宋宁宗所题。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2)

宋人《柳汀放棹图》 摄影/文化传播/FOTOE

此系宋人《柳汀放棹图》,绘平湖一泓,一位船夫正摇着船航行,一棵垂柳从岸边斜出,柳絮飞舞,婀娜多姿,行家以为有巴马远画风。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3)

明 仇英《捉柳花图》 图片来源:FOTOE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4)

近人 陈崇光《柳下晓妆图》 图片来源:FOTOE

松极为常见,我国从南到北广有分布,而能成为文化符号者,乃在其傲霜斗雪经冬不凋,在文人眼里,这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坚贞与高洁,正是气节与尊严的体现,像极了文人心中傲视权贵、正气浩然的理想。它是中国传统“君子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东方艺术审美中极具代表性的表达载体。

《礼记》称“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荀子》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已知君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足见古人很早就认识了松的这一品性。浏览古籍,文人雅士或诗以咏松,或画以绘松。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晋 陶渊明)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南朝 范云)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唐 李白)

松树入画最早在唐,吴道子时即被画于壁障,后世山水画中几乎有山必有松,无松不画山,不过多是背景,也偶有孤松成幅的,比如明沈周《苍松片石图》,但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似起于近现代。

松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是浑然一体的,坚贞崇高之美必具苍劲峥嵘之象。故而画中之松多居极顶绝壁,虬枝盘绕、高古清逸、英武肃穆。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5)

清 蔡含《古松献寿》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6)

明 仇英《松林六逸》 图片来源:FOTOE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7)

宋人 佚名《松风高卧图》 摄影/文化传播/FOTOE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8)

明 关思《松风斜照》 摄影/郭群 CTPphoto/FOTOE

松不单入诗入画还入乐,相传嵇康有古琴曲《风入松》,不知刘长卿之“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否即言嵇康。其实,“松风”二字也常见于古代诗文,不过,诗中之“松风”未必和琴声相连,所指实是自然天籁。享受松风自然天籁是古人雅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会饮之时松涛阵阵,因念好友东坡已亡,文潜未到,而成七言《松风阁诗帖》,写景怀友,祈盼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颇是动人,其诗帖也向为书家珍视。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9)

黄山谷《松风阁诗帖》(局部)

梧桐

此非广作城市行道树之法国梧桐,而系皮青如翠、叶缺如花、树形优美、高大挺拔之我国原产——中国梧桐。

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梧桐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凤凰是百鸟之王,非梧桐不栖,可见梧桐地位之高贵。“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一经匹配,便成永恒。吾国民众喜爱梧桐正源于此:“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文人雅士喜爱梧桐,乃是因其高大魁武气势昂扬而又亭亭玉立清雅洁静,有似谦谦君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唐 白居易)“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唐 王昌龄)“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宋 王安石)

中国梧桐直而无节,质地似疏而实坚,是制作古琴的上好材料。史载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琴以教天下之万民。《诗经》亦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话,可见梧桐于我先民之用久矣。以桐木制作的古琴,琴声清越,每有高远之秋意:“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唐 李贺)在唐人戴叔伦看来,桐木是兼有“青阴”与“清音”的:“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

树中之伟丈夫多矣!能制琴虽为文人雅士乐道,然而古代诗文多所咏颂亦并不在此。“梧桐,知秋之木也。入深秋则叶黄。秋风吹,簌簌而下;间和冷雨滴答,凄清萧索,惹秋思翩然。”梧桐树的叶子,在秋天最早凋零,往往使人联想到凋敝、萧瑟、凄凉、离别的氛围。由此而引的诗文不胜枚举。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宋 司马光)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 徐再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 李清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 李煜)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是伉俪好合的象征。民间便有以梧桐来暗示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梧桐古画不多。印象稍深者,明 蓝瑛(1585~1664)《秋色梧桐图》与清 蒲华《梧桐凤凰图》。蒲华《梧桐凤凰图》是直写梧桐,有款识“绿绮凤凰梧桐庭院,作英写。”英写系蒲华字。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10)

清 蒲华《梧桐凤凰图》

而蓝瑛《秋色梧桐图》已不在梧桐而祥和之秋色。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11)

明 蓝瑛《秋色梧桐图》

此图构图上采用传统“折枝”法,截取梧桐与丹枫的枝头横斜下垂之势,枝叶参差错落,花木随意点染,桐叶饱含水墨,枫叶赫然泛红,一只美丽的小鸟,悠闲地栖立于梧桐枝上,一片秋意,一片祥和。作者自识此画乃“拟赵松雪秋色老梧桐,并乞教云”,知是拟作。乾隆题款:“法传赵荣禄,神是李青莲。更忆梅花石,曾逢德寿边。”不仅高度评价了这画神形兼备,还讲述了一段文坛佳话,使这画人文蕴含愈发丰富。

初夏有什么树最美(还有哪些关于树的中式浪漫)(12)

清·阙岚《梧桐白头图》

盛德在木。张潮言栽松可以邀风,植柳可以邀蝉,未及梧,余以为民谚可补:种梧可以引凤。明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唐李绅讲松宜生岩侧,当有穹石盘簿而埋根,古藤联缘而抱节。无人语梧,余补之曰:梧宜生山石林泉,向阳,以使得水石之灵,蓄少阳之气,育清高之性,卒出清雅之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