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百草皆枯(霜至金城百草枯)

10 月 23 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月百草皆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月百草皆枯(霜至金城百草枯)

三月百草皆枯

10 月 23 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古人便知 " 雨露冻凝者皆由地 "

" 每年 10 月 23 日前后为霜降,这是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介绍:" 秋时已,亦称秋 ( miao,树梢 ) 秋,即将画上句号。秋日素秋,风日谢风,辰日霜辰,草日衰草,木日疏木。‘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水汽凝华为白色冰晶。"

古人认为 :" 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 露是润泽,霜是杀伐,正所谓 " 看以杀木,露以润草 "。霜,代表了上苍对待万物的态度由慈到严的转变。

《论衡》有云 :" 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不从天降。"

" 对于节气起源地区来说,‘霜降见霜花儿,立冬见冰碴儿’。" 宋英杰表示:" 虽然民间仍称霜降为‘下霜了’,但在汉代,人们便已知晓霜是‘其由地发,不从天降’的道理。因此,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遇物而凝。当近地面的温度低于 0 ℃时,水汽凝结成晶莹的霜花或冰针。我们以‘凌霜做雪’形容性情的坚韧,以‘饱经风霜’形容岁月的磨砺。‘风刀霜剑’,霜被描述成一种锋利的冷兵器,成为‘杀’的代名词。"

白霜很萌,黑霜很凶

谚语说 :" 寒露百花湖,霜降百草枯。" 所谓 " 霜杀百草 "。但真正 " 杀百草 " 的,其实不是霜,而是冻。

" 在大气中水汽凝华为霜的过程中,反倒会因凝结潜热释放而减缓气温的下降。" 宋英杰认为:" 因此,导致冻害的元凶,是与白霜伴生的零下低温。实际上,当水汽极度稀少的情况下,往往近地面温度虽然远低于 0 ℃,并没有白霜,但作物也会遇冻害,被称为‘黑霜’。"

" 白霜很萌,黑霜很凶。" 他说:" 白霜蒙受的是不‘白’之冤。当然,‘霜’不仅系百草,也杀百虫。说起霜降,便会想起《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 总是离人泪。’有人觉得《西厢记》写到这儿最好画上句号,霜降之后的景物太凄凉。"

物系于时,凋落者不怨

每种天气似也有人文属性,人们下意识地便会将某种天气与某种情感 " 对号人座 "。电影或电视剧中,分离时往往是凄风冷雨,重逢时往往是丽日晴空,恐惧时往往是雷鸣电闪 …… 剧情中的天气几乎成为人们情绪的一种代言。

古人说 :" 人之在天下暖然若阳春之自和,故润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

" 天气也如花语一般,有着未约定却俗成的含义。" 宋英杰对霜降节气的解读十分生动:"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降物候,草木黄落,蛰虫俯,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但霜色意浓,秋之,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时期。"

" 我们或许悲秋,但我们不是‘凋落者’,不知道它们是否无怨。" 他由衷的表示:" 它们应候而荣,顺时而凋,或许一切自当如是,便可了无怨念。一切,都只是时令之物象,‘物系于时也’。‘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无为而自成者也。’ "

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如果说节气之中,立春之春、立夏之夏、立秋之秋只是一种 " 期货 ",那么霜降之霜显然是 " 现货 "。霜降时,日照反而较寒露时增多了,这是因为降水减少、晴朗的天气增多,大气的通透性更好了。

" 从全国平均状况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宋英杰形象的描述了霜降的气候特征:" 股市中,有牛市、熊市,有人将那种上蹿下跳的行情称为‘猴市’。霜降时节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就具备这种‘猴市’的特征,仿佛一天之中就包含两三个季节。霜降时,冬的面积已达约 547 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秋、夏之和。秋还占据约 374 万平方公里,夏只剩下最后的约 39 万平方公里。在季节版图上,冬迅速崛起,即将成为‘超级大国’。"

" 对于在北方林马厉兵的冷气团而言,霜降被列为属于秋季的节气,它的内心或许有着各种不服。" 他说:" 霜降时节在北方,要么是已先期入冬,要么是秋与冬在研究交接工作。在华南等地,却仍是悠悠长夏。"

霜降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霜降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而古人则将霜降物候描述为 :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 所谓‘祭’,只是人们的一种臆断。" 对此,宋英杰这样解读:" 肉食动物将自己的猎物摆放好,嘚瑟一下,在人们看来,仿佛具有了感恩上苍馈赠之祭礼的仪式感。例如,雨水时节的‘獺祭鱼’,处暑时节的‘鹰乃祭鸟’,霜降时节的‘豺乃祭兽’等。小暑时‘鹰始击’,鹰操练飞翔和捕捉的本事,然后处暑时‘鹰乃祭鸟’,白露时‘群鸟养羞’。古人猜测是因为‘于时二阴既起,鹰感阴气,乃有杀心,学习‘抟击之事’。因为有了危机感,所以老鹰变得更加凶猛,不是在捕食,就是在进行关于捕食的‘军事演习’。"

他认为:" 鸟类对于气候似乎更有先见之明,未雨绸缪,应对时令和季节的变化,都留出了比较富余的提前量。而牙锋利、腿脚好的兽类在暮秋时节才开始筹集过冬的‘粮草’,或许是因为‘艺高兽胆大’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霜降之前的物候关键词往往是华、是秀 ( 春华夏秀 ) ,霜降开始便是落、是俯、是冰、是冻。" 宋英杰感慨的说:" 霜降时,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是摧残,也是磨砺。有很多草木甚至无缘拥有这番经受寒霜的阅历。有些早早黄熟,有些匆匆枯萎。‘兰芝以芳,未尝见霜’,有些花草因为芳香馥郁,没有长到霜降时就被人采走了,或被剪掉了。有些花草,似乎也是吃‘青春饭’的。"

补冬不如补霜降

人们普遍认为先 " 补重阳 " 后 " 补霜降 ",而且 " 秋补 " 比 " 冬补 " 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便有 " 煲羊肉 "、" 煲羊头 "、" 迎霜兔肉 " 的食俗,此时进补才能达到滋养脾肺的效果。而在闽南、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则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 " 贴秋膘 "。闽南有句谚语,叫做 " 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都会卖得非常火爆。

每逢霜降时节,也正值柿子成熟之时,因此霜降时节吃柿子也是一种熟知的食俗,不仅能增强人的免疫力,而且还能补筋骨。吃不完的再做成柿子饼,色泽金黄,柿面粘甜,极美味。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 " 早霜 " 或 " 菊花霜 ",此时也是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因此,古有 " 霜打菊花开 " 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因此菊被古人视为 " 候时之草 ",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总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ZAKER日报兰州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