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

“围桌共食”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但在你来我往的热情间,细菌与病毒也有了传播的机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实行公筷制。这既是文明新风的体现,也有助于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1)

本期专家:

孙鹏达,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博士,生命科学博士后。

什么是公筷

孙鹏达:公筷就是在聚餐吃饭的时候,准备一双公用的筷子,这双筷子不属于任何人,是放在桌面上的,谁需要吃哪个菜,就用这个筷子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再把筷子放回去。

用公筷是不是“瞎讲究”

孙鹏达: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疾病是通过饮食来传染的。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就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的感染风险。

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2)

哪些疾病可能通过筷子传播

孙鹏达: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幽门螺杆菌、手足口病、感冒病毒、甲肝病毒等疾病是可能会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传播蔓延的。

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其中肠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当一个感染者用筷子夹送食物入口,如果筷子沾染到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再去餐盘夹菜,就可能污染食物,进而将幽门螺杆菌传播给同桌的人。另外,有孩子的家庭常因为不正确的喂食意识,例如直接用嘴巴吹凉或嚼碎食物后喂孩子,也会导致孩子传染幽门螺杆菌。

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3)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分泌物传播,比如唾液、穿破的水疱、粪便或触摸受污染的物件等。如果与手足口病患者共同进餐而不实行分餐、使用公筷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受到感染。

甲肝戊肝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且其病毒易在空气中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患者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流行性感冒也是一种通过聚餐不使用公筷传染的高发疾病。流感主要是通过打喷嚏和飞沫传染,人与人之间接触以及共同用餐,都是具有传染性的,尤其春夏季节流感高发,预防非常关键。

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4)

公筷的正确使用指南

孙鹏达:正确使用公筷,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后应放回原处;取菜宜适量,不将多余的菜返回菜盘;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随意翻菜;不将公筷公勺插入菜或饭中;使用公勺舀汤应避免汤汁溢出;餐后剩余食物收集,应使用公勺公筷。

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5)

在家吃饭时:

1、公筷公勺。在每个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取食物;

2、固定餐具。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3、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4、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什么情况下使用公筷(用公筷可不是瞎讲究)(6)

外出就餐时:

1、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2、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

正确消毒:

定期更换筷子,最理想为3个月一换,最长不超过1年。建议家庭每天都进行一次碗筷消毒。

消毒方式可选择消毒柜消毒,包括高温消毒、紫/红外线消毒、臭氧消毒,按照设备要求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消毒;煮沸消毒,把洗净后的餐具放入沸水中,没过餐具,煮沸5分钟以上。若消毒奶瓶、奶嘴等用品,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蒸汽消毒,将餐具放入蒸笼中加火蒸,当水沸腾后,再继续蒸20至30分钟,再将餐具自然冷却。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鹤

编辑:于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