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四种形式正面管教(严厉管教PK放任自流)

家庭教育四种形式正面管教(严厉管教PK放任自流)(1)

“权威型”不是最合适的度!

初为父母意味着什么?做好父母又意味着什么?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有形形色色的思考:

我们对孩子的爱、为孩子做一切,就是溺爱孩子吗?

对孩子严格的管束就是不爱孩子了吗?

父母是否应该平衡管束和放任,在其中寻找合适的度,使爱而不溺,厉而不害?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本里,一直收录有一个1960年的研究,即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的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孩子学习成绩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归纳出3种家庭教育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后来在研究基础上又加上了忽视型)。

权威型是指父母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同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温暖,使严格的要求得以实施,变成孩子自觉、主动的行为。因为这个类型像是介于专制型和放纵型之间,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度的把握,在黑和白之间有适中类型,也许是灰色。

对“权威型”的争议和不同解读

的确,鲍姆林德的育儿观和对年轻家长的劝告,是大有争议的。

比方说体罚。

她认为打婴幼儿屁股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父母下手时留有分寸,不要过猛,打完再晓之以理就可以。

但她没说,练过铁砂掌的和手无缚鸡之力的父母是否能有一样的分寸,也没说孩子听不进去怎么办。

这和她给权威型养育的至高价值是一致的。

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和社会机构提出不同看法,全美儿童发展研究会2016年新出炉的社会政策报告《美国公立学校体罚现状》代表了对鲍姆林德的回应。

还有一个在研究领域常见的趋势是,重新解读权威型家庭教育的内涵。

科恩在阅读大量文献时,注意到:“有时候研究人员对权威教养方式的定义,与鲍姆林德的相去甚远。他们的研究报告里提到的良好教育结果,多是因为家长少用甚至不用管束手段对孩子教育所致。”

相反,靠权威约束和管控包括惩罚的教育,往往会妨碍孩子的道德发展,削弱孩子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减少他们主动助人的可能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味强调顺服教育,特别因为孩子的行为让家长内心不快,就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行进行控制管理,都只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父母的强权教育,让孩子能看到,也能立竿见影,但对孩子和社会都不利。

家庭教育四种形式正面管教(严厉管教PK放任自流)(2)

严厉管教PK放任自流

一个新近在加拿大的研究特别有意思,它把父母过去的教养方法和多年后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做评测,力图寻其因果关系。

研究者记录了孩子2~5岁时父母的养育方式,8年后再调查这些孩子的情况。

结果发现,注重惩罚教育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较具攻击性行为、易焦虑,不愿助人或与人分享。

另外,美国一项两年的追踪研究也发现,排除家庭收入因素,那些家教严厉且不顾孩子感受的家庭的孩子,更易患肥胖症。

很多研究都表明,这类家庭教育的负向结果较多,特别与打孩子相关。

那么,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又会怎样?

研究这类家庭教育的效果是不容易的事,很多研究者不能辨识这类家长。

一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做错事或需要帮助一点不上心;另一方面,有的家长特别用心,会有意选择少干预的教育策略。

但无论如何,证据表明,不用心的家长,虽然不太理想,但至少比独断专行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性要小些。

还有研究说,小时候受惩罚的程度可预测孩子长大后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程度;而“不管不问、出尔反尔”的家教不会导致此结果。

对少年的家庭研究也发现,独断专行的家庭教育与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满意度”有相关性,但放任自流的家庭并没有这类负向效果

家庭教育四种形式正面管教(严厉管教PK放任自流)(3)

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颜色

上述对比,并不能说明专制权威型和放纵型二者之间哪个更好些,更没法说两极之间要把握好一个何种的度。这里并没有中间道路。

从严厉独断家长作风到听之任之家长作风之间,任何一个度的努力都会徒劳无益。

在黑和白之间的选择不应是灰色,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颜色!

这个全新的颜色,或家庭教育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科恩说这个新的方式是“跟孩子合作”

这种家庭教育与有些方式很相像,如积极回应孩子,父母努力移情理解孩子。但与父母严格控制管束大相径庭,与放任不管更是截然不同,更有别于鲍姆林德那种倾注感情支持又严格要求控制的权威式家庭教育方式。

也许,这个全新的颜色是我们家庭教育方式的新出路。

这种新方式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文章。


薛烨博士的这篇文章,似乎是在说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受到的冲击和质疑。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大量的分析和给出的心理学追踪实验结果中,反思到我们其实对很多教育心理学观点的理解并不清晰和透彻,甚至研究领域本身,对这些观点也有相差甚远的解读。

所以,家庭教育的迷思,更是因为我们往往太迷信某些观点,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对孩子的观察、信心和“量身定制”的管教方式。

文/薛烨(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咨询、教育心理学与研究系副教授)

联合作者/董建村


想要学习更多育儿知识,欢迎添加小助手好友(haomamawxy)免费入群交流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