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主要是哪条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河)

大禹治水的关键是“治河”。有关大禹治水最不能让人理解而又是最关键的问题也在于此。据《史记夏本纪》:大禹治理了九条大江、大河,其中对“河”的治理描述明确说“河”在入海前向北流,而且是分为九条支流:“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意思是:在积石山疏导了“河”,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再向北分为九条河叉,都是逆河,流入大海。

大禹治水主要是哪条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河)(1)

一般认为,古代典籍中提到的“河”是指黄河。但是黄河是东流入海的,怎么会北流入海呢?黄河怎么会有九个入海口呢?《史记》的这个记述与《尚书夏书》大同小异:“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从文字看,司马迁几乎照搬沿用了《尚书》的原文。《尚书》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由孔子根据《古尚书》编篡而成的。难道司马迁是从孔老夫子那里以讹传讹?他们都搞错了?《古尚书》是历史典籍,如此详细的描述,对于惜墨如金的古人来说是不同寻常的。难道这些典籍都是有人杜撰来骗人的?

在研读古籍时,人们一个潜在的假定就是:古籍上记载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现今中国的土地上。正因如此,一些古籍被认为是很荒谬的。但如果脱离开中国的地理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会发现“尼罗河”与上古典籍中的“河”非常相似。

大禹治水主要是哪条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河)(2)

世界上,向北流的河很少。尼罗河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的向北流的大河。更重要的是,尼罗河在三角洲地区分出9条主要的河道。5000多年可以产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大禹的时期有9条入海河道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际上代表尼罗河的标志就是9个瓣。如果大禹治理的是尼罗河的水,则上面提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大禹治水主要是哪条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河)(3)

史书中的“逆河”是指以海水逆潮的河段。对于三角洲海拔低的河流,河流受到潮汐的影响而随之涨落是很常见的,影响范围可以沿河上朔上百公里。这就是古人所称的逆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总体海拔接近海平面(主要在0-10米范围),从分叉起点到地中海约160公里。其9条入海口都是典型的逆河。“同为逆河”可以翻译为这9条河都是逆河。

比《史记》和《尚书》更早的《山海经》也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大禹治水的事。例如:《山海经》卷十一 《海内西经》中有关“河”源头的描述:“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些话如果放在中国的版图来解读,显然是荒诞不经:(黄)河从(昆仑之虚)东北角流出,继续向北流,再向西南进入渤海,然后又从渤海流出,先向西再向北,进入大禹疏导的积石山。什么河流进入渤海后又出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禹治水主要是哪条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河)(4)

如果把这段描述放在尼罗河,则十分贴切:尼罗河有两大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其中,白尼罗河是干流,流经维多利亚湖,穿过乌干达,经苏丹北上。

白尼罗河发源于海拔2600多米的热带中非山区,叫卡格拉河(Kagera)。该河出山后先向北流了数百公里,然后是一个巨大的“几”字型拐弯,转而向南流,进入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面积是69400平方公里,跟我们今天的渤海面积相当,是白尼罗河上游主要水源地。古人将其称为“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民国时期,就有华夏西来之论,两河流域被视为文明的发源地。大禹治水,如果治理的是黄河,无论是必要性、还是可能性都不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