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

一首《生僻字》,了解汉字是我们民族认同的符号。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又双叒叕、火炎焱燚、水沝淼㵘……这些字你都会读吗?近日,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火了!不管在朋友圈、还是在短视频平台,这首歌总是在我们耳边萦绕,那么这首歌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1)

这首歌就如它的名字一样,是由生僻字串起来的歌,里面包含了70多个生僻字,它的创作者陈柯宇曾说明,歌词灵感来自网络热词“又双叒叕”,写这首歌的初衷,是让大家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一撇一捺都是文化

正如歌词中写道:“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用文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

所谓表意文字,就是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章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但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2)

比如,中国古代是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所以“男”字是一个“田”加一个“力”,代表了在田里出力的人所为“男”。还有“月”这个字完美体现了月亮的形状,是文字和图形的完美结合。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3)

从文字形状就能看出字表达的意思,这便是中国汉字的魅力之处。汉字是我们民族认同的符号,因为方言的缘故,我们从语言上很难彼此认同,但当写出汉字时,心理上的彼此认同就会马上产生。

记得有一期《国家宝藏》梁家辉先生为我们推荐文物“石鼓”。石鼓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石鼓上面都镌刻着“石鼓文”,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4)

石鼓

在节目中,梁家辉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有多伟大,但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它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是可以非常伟大。”

歌曲广受好评

《生僻字》这首蕴含传统文化的歌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多个官方媒体转发,多次被刷上微博热搜榜。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5)

很多人都说通过这首歌学会了很多生僻字,了解了不曾接触过的汉字文化。创作者陈宇柯的创作目的也是如此,把一些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生僻字写进去,不仅可以帮助高考考生“听歌记字”,也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6)

歌词中的成语大多数出自古代的诗词歌赋,“陟罚臧否”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茕茕孑立”出自李密的《陈情表》;“沆瀣一气”出自钱易的《南部新书》;“踽踽独行”出自张柞的《祭程伊川文》;“绵绵瓜瓞”出自《诗经》中的《棉》......

这些曾经算生僻的汉字正在以这样的新颖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批评随之而来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也对这首歌提出了质疑。因为歌词是机械地把生僻字拼接在一块,很多汉字,只能看它的“形”,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比如“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这句歌词;

茕茕孑立,表示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是个贬义词。

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把这几个词连在一块,是想要表达个什么?有人指出这种“粗暴”作词法,表面是弘扬文化,实则是毁蚀文化。

还有人也提出了这样的异议,像茕茕孑立、针砭时弊、娉婷袅娜等这些词语都是高中语文知识,还算不到生僻字里面。

最近流行的生僻字(这首火了的生僻字)(7)

在小编看来,不同的人群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对生僻字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这是生僻字,有人则不是。不管怎样这首歌也带动了很多人对汉字的兴趣,不认识的成语会去查查意思。

也让大家明白,还有一些文化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了解,这首歌“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达到了。

Points

  • 歌曲《生僻字》走红网络,引发众多关注。
  • 汉字是我们民族认同的符号,因为方言的缘故,我们从语言上很难彼此认同,但当写出汉字时,心理上的彼此认同就会马上产生。
  • 不同的人群因种种因素的影响对生僻字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