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

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初期,为了巩固地位,采取了和当时军事实力比较强大的蒙古进行联姻的策略,清初皇帝的后宫多有蒙古后妃的存在,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他们先后一共迎娶了21蒙古后妃,其中有4位皇后、13位妃子来自蒙古科尔沁等部。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1)

孝端文皇后

一、努尔哈赤 首开满蒙联姻先河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祖父和父亲遗留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用五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然后,他将势力向整个东北地区扩张,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的同时,也开始了征服蒙古、问鼎中原的征途。

自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努尔哈赤大败叶赫部与蒙古各部组成的九部联军后,各部开始纷纷与努尔哈赤采取联姻的方式以修好交和。

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主动向漠南蒙古当时实力比较强劲的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氏明安求取联姻,当年四月,明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努尔哈赤做了侧妃,从此开启了满蒙联姻的历史。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2)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安贝勒又将自己侄女哥哥莽古斯之女额尔德尼琪琪格又名哲哲(即后来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的姑母)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当时哲哲15岁,皇太极22岁。而且,此时的皇太极至少已经娶过两位妻子,一位是元妃钮祜禄氏,后金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女儿,生皇三子洛博会;另一位是继妃乌拉纳喇氏,乌拉部贵族博克铎之女,生皇长子豪格和皇二子洛格。

虽然哲哲不是皇太极原配,但努尔哈赤还是命令大设宴席,为二人举办了隆重的婚礼仪式,可见他对此次满蒙联姻的重视。而且在哲哲出嫁之前,蒙古扎鲁特部有两位女子分别嫁给了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和第五子莽古尔泰。因此,哲哲算是满蒙联姻的第四人,是科尔沁部与努尔哈赤家族通婚的第二人。

一年以后,努尔哈赤又娶了一位哲哲叔叔科尔沁部孔果尔贝勒的女儿。这位妃子虽然没位努尔哈赤生下一儿半女,但一直活到了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尊其为皇曾祖寿康太妃,是努尔哈赤妃子中最长寿的了。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改元“天命”因此这一年又称天命元年,皇太极受封贝勒。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3)

《孝庄秘史》中哲哲

二、皇太极 五大后妃均出自蒙古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哲哲生下皇太极次女马喀塔(后封固伦温庄长公主);也就是在这一年,哲哲哥哥宰桑布和的女儿13岁的布木布泰 (即孝庄文皇后) 嫁给了皇太极做侧福晋。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后金国大汗位,改元“天聪”,哲哲成为汗王大福晋,成为后金第一夫人。

天聪二年(1628年)七月哲哲又生下皇太极第三女(后封固伦端靖长公主)。

天聪八年(1634年),哲哲生皇太极第八女(后封固伦端贞长公主),此后再无所出;同年,哲哲的另一个侄女也是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姐姐已经26岁的海兰珠再嫁皇太极,后来成为皇太极最宠爱的女人,而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事情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4)

《孝庄秘史》中海兰珠

两年后(1636年)的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这一年又称崇德元年。七月,皇太极举行了册封五宫后妃的典礼,正式封哲哲为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也成为大清第一位册封的皇后,大清的开国皇后。另外四妃是:海兰珠为东宫关雎宫宸妃,居第二位;娜木钟为西宫麟趾宫贵妃(顺治时封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巴特玛·璪为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即顺治时封康惠淑妃),居第四位;布木布泰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居第五位。

这五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除哲哲姑侄三人来自蒙古科尔沁部外,另外两位娜木钟和巴特玛均来自蒙古阿霸亥部,曾是蒙古帝国末代可汗林丹汗的妻妾,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逝后,二位福晋先后归顺后金,再嫁皇太极。娜木钟为皇太极生下了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皇太极的这5位后妃均来自蒙古,可以说,当时的满蒙联姻达到了顶峰。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5)

《孝庄秘史》中庄妃

后来,在哲哲位居中宫期间,满蒙结盟联姻频频进行,蒙古各部常常远道前来纳贡朝贺、订立盟约、送女出嫁及迎娶公主,满蒙之间进入了稳固的蜜月期。

三、顺治 六位蒙古后妃均不受宠

但这一切,在顺治时期彻底发生了变化。顺治皇帝6岁继位,24岁去世,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记载的后宫嫔妃多达37位,其中有6是蒙古后妃,她们是:顺治帝废后,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孝庄的亲大哥)之女;孝惠章皇后,废后堂侄女,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淑惠妃,孝惠章皇后之妹;恭靖妃、端顺妃、悼妃(孝庄最小的哥哥满珠习礼之女)。这6位均是博尔济吉特氏,除恭靖妃和端顺妃外,其余4位均来自孝庄文皇后的娘家,蒙古科尔沁部。

但是,顺治皇帝的14位皇嗣(八子六女)中,却无一人出自这六位地位尊崇的蒙古后妃可见顺治对她们有多不喜欢。究其原因,一是她们都是多尔衮、孝庄太后安排给顺治的,顺治对此非常抗拒,二是顺治后来独宠董鄂妃,后宫其他妃嫔自然都纷纷靠边站;三是顺治对汉文化非常推崇,当时已经开始有意拉拢和重用汉臣,排挤和削弱满蒙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影响,以达到稳固皇权、平定中原的政治目的。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6)

孝惠章皇后画像

四、康乾时期 蒙古后妃稀少 宗室联姻

而到了康熙时期,当时满清统治在中原已经站稳脚跟,受汉文化的影响,相比较于粗枝大叶,没有三从四德观念的蒙古贵女,皇帝更喜欢柔情似水的汉人女性。而且当时漠南蒙古和满族的关系也趋于平稳,已不需要通过皇帝迎娶蒙古后妃来巩固联盟。

在康熙见于历史记载的67位后妃中,仅有2位蒙古后妃,且这两位都未生育子女。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还没来得及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病逝,康熙追封为慧妃。

宣妃又称宪妃,博尔济吉特氏,她的祖父是科尔沁第一任达尔汗王满珠习礼,父亲是第二任达尔罕王和塔,因此论起来她是顺治悼妃的亲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前面文章中所讲那位跋扈的固伦端敏公主所嫁班第是宣妃的亲哥哥,宣妃还是端敏公主的小姑子。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宫享受嫔位待遇,入住咸福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单独封为妃,称咸福宫妃。从此开始了康熙后宫长期存在六位妃子的时期,分别为:惠妃、宜妃、德妃、荣妃、储秀宫妃(平妃)、咸福宫妃(宣妃)。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7)

《深宫谍影》中宣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有宠的、或有子女的、或家世显赫的妃子们,有感于她们陪伴自己多年,也算是一种奖励,已经65岁的康熙进行了他在位时的最后一次册封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宣妃、戴佳氏为成妃(生皇七子胤祐)、瓜尔佳氏为和妃(生皇十八女,早夭)、万硫哈氏为定嫔(生皇十二子胤祹)、王氏为密嫔(生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八子胤祄,8岁殇)、陈氏为勤嫔(生皇十七子胤礼)。

这六位中年龄最小的和妃35岁,年龄最大的定嫔已经57岁了,此时的宣妃也有50岁左右了,而且除她之外,其余5人都先后曾为康熙生育子女,她的进封应该与她出身蒙古和家世地位有很大关系。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8)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定嫔

宣妃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初八日才去世,当时应该在70岁以上。比起那些早年郁郁而终的嫔妃们,一生无宠又无子女的她,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应该得益于她心态比较好吧。

雍正时期并没有纳蒙古后妃,乾隆时期也仅有两位蒙古后妃。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寨桑根敦之女;恂嫔,和硕特氏台吉乌巴什之女。

道光时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著名恭亲王奕忻生母,后封孝静成皇后虽出身蒙古,但先祖清初时入满洲正蓝旗,父亲花良阿仅是个从五品为刑部员外郎,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出身正蓝旗蒙古阿鲁特氏,她的家族原本地位不高,祖父塞尚阿在嘉庆帝时中了举人,曾为大学士,道光时又担任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父亲崇绮是清朝唯一的满人状元。

这二人虽有蒙古血统,但先祖都不是什么蒙古贵族,且早已归顺清廷并入朝为官,二人的入宫是当时八旗选秀中选出来的,更多是因为品貌出众,而不是满蒙联姻的缘故了。

清朝皇太极遇到后面的几位皇帝 清初五代皇帝的蒙古妃子(9)

《如懿传》中豫妃

虽然皇帝后宫蒙古后妃越来越少,但满蒙联姻却并没有中断。而是通过将皇室公主、郡主嫁到蒙古的方式继续满蒙之好。康熙长大成人的9个女儿中,有7个嫁到了蒙古。康熙之后嫁到蒙古的皇室宗女越来越多,据统计,自康熙至乾隆时期的106年里,满蒙联姻总数达595人次,而满人嫁到藩部的宗女一共才246人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