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有什么动作(为什么手上都要拿一个板)

爱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有没有发现,每当官员上朝面见皇帝的时候,手上都拿一个长条的板板?这是干什么用的?

古代上朝有什么动作(为什么手上都要拿一个板)(1)

其实,这个板板的大名叫笏板,东汉刘熙《释名》中提到:“笏,忽也,备忽忘也。”可见笏的主要作用类似于今天会议上的备忘笔记,属于官场办公用品。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诸侯、士大夫朝见天子、笏都不能离身,尤其是臣子要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先得把手洗洗干净了再能把笏板插进腰带,带着去上朝。

那么,上朝时笏得怎么用?到了朝堂均是两手握持笏板下沿,置于胸前,而令两肘自然垂下——官员如此自然是以示对君主的尊重,以彰显龙威。

古代上朝有什么动作(为什么手上都要拿一个板)(2)

笏板有多大?《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职务繁杂的官员估计不止一块笏。《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唐玄宗时,张九龄为相,因为年老体弱,搢笏于腰带后,跨上骑乘时很困难,于是便找人裁制了一个放笏板的布袋,称“笏囊”,让随从拿着,跟着他去上朝。

作为在朝堂上的记事本与提词器,不光大臣们用,皇帝也要用,主要是为了布置任务,记录大臣的意见。皇帝每天日理万机,面见不同的管事大臣,如果没有笏板,那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皇帝与大臣所用的笏板是有区别的。从形状上来看,天子使用的是正方形的笏板,诸侯的笏板上端是圆形,下端是方形,这表示诸侯的地位是低于天子的。再往下的士大夫用的笏板则是圆形的,代表他们比诸侯的地位更低,当时的地位的严苛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上朝有什么动作(为什么手上都要拿一个板)(3)

除了形状,笏板的大小也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的笏板六寸,用的材质是美玉,诸侯的笏板上段要削减六分之一,可以用象牙的材质,而士大夫则是上下都要削减六分之一,只能使用竹子材质的笏板

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粉笔,那板子上如何写字?好办,汉朝官员上朝议事时都要拿着笏板。为了记录的方便,官员们把毛笔像发簪一样插在头上,方便随时取用,称为“簪笔”。朝会结束打道回府后,还要及时,刷除原有的文字,以便下次再用。

中国历来强调等级观念,如果大家都用竹子或木板制成的笏板,岂不是体现不出身份的尊贵,职位的大小?于是从两晋以后,笏的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笏。

不仅如此,对笏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

古代上朝有什么动作(为什么手上都要拿一个板)(4)

还有一个据说很大的功能,遮脸,让大臣在上朝的时候眼睛有处可放。可以想象,虽然皇帝高坐龙椅,可面对台下几百双眼睛直勾勾齐刷刷像探照灯似的看着自己,如果心理素质不强,保不准结巴或忘词,这让龙颜往哪里放?

因此,在朝堂上不能盯着皇帝傻看,得装作低眉顺眼的低头盯着笏板,这会避免很多尴尬!当然,如果皇帝说错了话,或思想抛了锚,大臣忍不住偷笑,笏板也能挡住你的表情。

如果朝会时间过长,大臣站的两腿发麻,皇帝老儿还在那里长篇大论,你想和你旁边的哥们聊了几句,用笏遮住脸,皇帝也看不到。

从商到明,笏板一直是大臣面君的必备神器,但到清朝则被废弃了。不仅是因为有了纸张,更重要的是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趴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两手趴在地上,想执笏也执不了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