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了解司马懿性格的故事(千字文044只是一句话)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鸮胖说千字文》,我是鸮胖。在节目开始之前,鸮胖想托付一下,如果您喜欢鸮胖的节目,就请您多多关注,并帮鸮胖转发分享一下,您的举手之劳,就是对鸮胖最大的鼓励。提醒您一下,您点开鸮胖文史的图标,就能完成关注鸮胖的工作,鸮胖在这,谢谢您啦。

咱们闲言少叙,说一说本期内容。上一期鸮胖给您讲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典故,跟您聊了聊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故事。如果没有印象的听众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在温习一下。今天鸮胖接着给您往下讲,讲讲“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其实这这八个字翻译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说学问做好了,应该去当官。当官就要当大官,要去担当要职,管理政务。

您别觉得周兴嗣说的俗,说的直白,但这确实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谁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呢?只不过啊,想达到这种境界,不是那么容易的。

“学优则仕”,这句话出自《论语》,但却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一个特别聪明的徒弟说的,他叫子夏。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可以叫他卜子夏。他是孔子学生中,年龄比较小,但是寿命又特别长的人。所以在孔子去世后,他是儒家弟子中辈分比较高的,类似于《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似的人物,丘处机等人,得管他叫师叔。

诸葛亮了解司马懿性格的故事(千字文044只是一句话)(1)

子夏

之前鸮胖在《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一讲中,提到过两个人,就是魏文侯和田子方。这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创始人,田子方呢,是魏文侯的老师,是个杠精。鸮胖为什么提这俩人?是因为这俩人,都跟子夏一起学习过儒家之道。所以这子夏,对儒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刚才咱们提了,“学优则仕”这句话,是子夏说的,原句是“学而优则仕”。但人们只是断章取义,记住了后半句,认为做好学问是为了当官,把做学问看成了一个非常功利性的一件事。但其实,这句话还有前半句,那就是“仕而优则学”。如果把两句连起来解释,意思就不太一样了。

其实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是学习、实践,与应用的关系。大意是说,学会本事,就应该去做官从政,发挥自己的能力,等到积累一定经验之后,要总结经验继续学习。这样,对于人来说,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帮助自己全面的提升。

在封建时代,即便是当上了大官,仍要继续深造,进行经典的学习与讲读,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免俗。这个制度,从汉唐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原本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逐渐形成定制,称为经筵。经典的经,筵席的筵。明清时期,不仅顺延,而且有更为严格的规定。翰林院的优秀人员为讲解官,全程只有他可以讲解,可以比划。皇帝到其他臣子,只能凝神静听,不能有任何动静。如果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讲官就会说,“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讲官不能打皇帝手板啊,就用这话不断责问,直到皇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为止。至于讲解的内容,自然是四书五经,只不过他的着眼点是指出历史的鉴戒意义,希望做到古为今用。

诸葛亮了解司马懿性格的故事(千字文044只是一句话)(2)

明代经筵

咱们现在,也有类似的行为。比如组织政府官员,组织企业管理者,定期学习培训。这种培训通常会给咱们一种感觉,就是比较严肃,毕竟说的事情是很重要的,需要严肃的场合。不像鸮胖这样,能和您聊聊天。只不过鸮胖觉得,我录好您听吧,还是没有聊天的感觉。我和您们认识时间不短了,咱们也得更进一步见面了,您说是吧?所以我啊,打算和鸮胖二号,在五一期间,开个直播,和您聊聊天。直播咱们就不聊千字文了,和您聊聊您一定感兴趣的话题,就是考古。盗墓和考古有啥关系啊,您听我们跟您聊聊,一定会感觉神清气爽。所以啊,如果您有什么关于考古的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您加我微信告诉我,我和二号尽量给您解答。我的小写字母malei92126,再说一遍啊,您记清楚,小写字母malei92126。您有什么想了解的考古问题,可以私信我。行了,这好事儿说完了,咱们接着来聊千字文吧。

为什么永无止境的学习,没单纯的“学优则仕”更贴合人们的心意呢?其实周兴嗣的“摄职从政”,告诉了我们答案。

其实“摄职从政”表面含义只是当官,管理事务。但是在这里有了一个引申的意义,那就是“摄政”,就是指能代替君主处理国政。能够有朝一日成为摄政者,这是所有文人心中的憧憬。

随着秦汉一统,中国的隐士文化开始消落。像是“竹林七贤”、陶渊明之类的人,逐渐成为异类。更多的读书人,更希望能当官从政,改变社会。国家也重视选拔人才,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不过天下读书之人千千万,竞争也很激烈。所以优秀的人,当官的几率,自然更大。

当然,自秦汉之后,中国大地也经历过混乱时期,尤其是周兴嗣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局十分混乱,臣子与君上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君臣互相残害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些成年的摄政大臣,甚至会杀掉年幼的君主自立为王。这种摄政,是文人心目中追求的吗?或者咱们直接点问,文人,是不是憋着 改朝换代的心?

其实啊,还真不是,而且,正好相反。

文人心中憧憬的,是成为摄政之后,忠心耿耿辅佐年幼君主,传为千古佳话的那种场景,他们的心中,还是想成为一个忠臣。

因为这种人,代表了道德与能力的极度完美的制高点。这种人的能力毋庸置疑,所以他能够做到摄政的位子;同时,这种人道德读高尚,不会超越自己的臣子界限。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文献,大家都特别推崇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所有士子心中的典型。这个人离着当时那个时代也不远,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武侯”的诸葛亮。

诸葛亮了解司马懿性格的故事(千字文044只是一句话)(3)

诸葛亮

夷陵之战,蜀国大败。蜀国昭烈皇帝刘备病重,在弥留之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也确实实践着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北伐中原的时候,老对手司马懿曾探问诸葛亮的生活状况,使者回复:“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司马懿听完,长叹一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老对手都发此感叹,诸葛亮自己能不知道吗?诸葛亮如此操劳,只为对得起刘备的托孤重任,只为忠于自己的职守。

诸葛亮的形象,被后人不断塑造完善,逐渐变得光辉,高大,甚至更像个神。所以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就是“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就是人们对于诸葛亮能力和道德的肯定,也是人们心中完人形象的集中体现。

其实读书学习,就是一场交易,一场用现在的时间和精力为成本,去换取未来前程的交易。这是一场长期的交易,在进行这个交易的同时,也在推动另一件事情的发展,就是国家的建设。在现代社会,学优不论从事什么,其实都在完成相同的使命,就是为万世开太平。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欢迎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