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

现代人动不动就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挂在嘴边,但是对于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人而言,他们大多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地方,每天光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就拼尽了全力。直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产生更多的物质需求甚至是精神需求,车马船只远行,烽烟随战争而起、信鸽由游子而归、驿卒因皇权而生,纵使没有手机电报,聪明的古人,也能够让讯息传送到千里之外。

烽火狼烟

烽火狼烟是古代边防的预警设施,朝廷在国土的边境线上根据地形每隔五里或者十里建造一座烽火台,也称为烽燧、墩台、烽堠或者烟墩。每座烽火台都有数名专门的人员看管,如果发现有敌军来犯或者类似的情况,就立即点燃烽烟,相邻的烽火台看到信号也跟着点燃烽烟,这样一座一座地传下去,就可以把消息传到邻近的军营或者城池里。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1)

广义上来说,烽火台主要以烟火作为信号,白天用比较醒目的长烟为讯,夜晚则用较为明亮的火;狭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烽、表、烟、苣、积薪和鼓六种。“烽”是指将柴草装进兜笼里面,用得上的时候就把兜笼点燃然后悬挂在高高的吊杆上,形似现代的悬挂式盆景;“表”则是红白二色的旗布,高高悬挂的时候十分醒目,后来人们发明出“表”的更多用法,旗语就是由此而来,比如现代人都知道白旗代表着投降;“烟”是通过把柴草堆在一起点燃产生,很多地方用动物的粪便代替,如狼粪、马粪等,据说狼粪燃烧产生的烟风吹不斜,直耸入云,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就是这种景象;“积薪”也称“燧”,虽然也是指堆成一堆的柴草,但是这种柴草燃烧后有火也有烟,所以日夜兼用;“鼓”就很好理解了,战鼓以声音传递信号,好的鼓曲还能振奋人心,激发斗志。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2)

与烽火狼烟有关的历史典故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了,这种报信方式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意义非凡。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3)

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也叫鸿雁传书,聪明的古人利用鸟的习性将鸽子、大雁等训练成了特殊的信使。鸟类大多都有恋家的情节,倦鸟归林这个成语就是形容鸟的这一习性。另外,前人研究发现鸽子这种鸟类对地球磁场有着非常灵敏的感知,能够清楚地辨别方向,再加上恋家情节,简直就是天生的邮差。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4)

鸽子或者大雁并不是天生就会给人传信的,真要如此,那就成了神话故事 “青鸟传书”了,一名合格的信鸽从出生就开始被人精挑细选,病弱的不要、翅膀没有力量的也不要,挑选完后,还要进行科学的饲养和训练,通过层层的魔鬼训练,脱颖而出者才能成为一只合格的信鸽,过程严格程度堪比现代缉毒犬选拔。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5)

有了鸽子这样亲切可爱的信使,那些离家的游子终于找到寄托相思的方法,古代间谍行动也更加的方便了。古代称信鸽为“飞奴”,历史上最早有关以鸟传信的记录出现在秦汉时期,主要用于军事活动中,如刘邦被项羽围困时用鸟类传递消息,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中,汉朝想要将在匈奴放了十九年羊的爱国英雄苏武接回来,但是匈奴不想放过这么一个放羊的好手,于是就骗汉朝使臣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臣说苏武活着的消息早就被大雁传回了汉朝,匈奴才不得不放了苏武。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6)

驿卒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终于不再只依靠死物或者动物传递消息了,开始把人训练成“信鸽”。每一个岗位的诞生都是因为需求,地方官员想要给皇帝递折子、妃子想要吃千里之外的荔枝,这些需求都不是鸟能满足的,于是驿卒这一岗位产生了。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7)

作为古代的邮差,驿卒不仅在编制内,还属于政府官员,说出去倍有面子。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传递政府公文,偶尔遇上包装上写着“马上飞递”等字的加急件时,那就要立马从普通物流渠道转送到“顺丰”渠道了,采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进行传递。毕竟皇粮也不少那么容易吃的,在现代物流慢了顶多给个差评或者扣工资,古代那一个不小心掉的就是脑袋。

古代传递消息方式(古代主要通讯方式)(8)

除了以上三种最为常见的,黄耳传书、鱼传尺素、竹筒传书等方式也时有人用到,无一不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