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

书接上回 中华简史-唐朝上

武周代唐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代称则天顺圣皇后,或武后(遗诏退称皇后),后代通称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因执掌君权因而得到正史追认的女皇帝。

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时复为昭仪,后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时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660年11月开始临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太上女皇。

唐高宗中期后,朝廷实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她处理朝政,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公元684年,武则天因李显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同时改元光宅,并将东都洛阳(唐太宗时营建洛阳宫,高宗改之为东都)更名为神都。

公元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御则天门(紫微城正南门)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降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2年增设北都太原为陪都。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她开创殿试和武举,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该时期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龙门石窟为其代表。史称“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1)

神龙革命

神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进行禅让仪式。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2)

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指唐中宗李显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

中宗复位后,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唐中宗死后,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唐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奢侈无度。而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韦后等人被杀,逼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唐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3)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据传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定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4)

募兵制

募兵制是唐朝创建的一种募兵制度,募兵制起源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是一种职业兵制度,同时也是导致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的原因。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健壮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5)

三征南诏;怛罗斯之战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是8世纪、9世纪间唐朝和南诏进行的三次战争。第一次战争使南诏脱离唐朝,倒向吐蕃;数十年后南诏吐蕃联军被唐军打败,南诏再次归附于唐朝;第三次战争互有胜负,南诏国力损失巨大。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是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呼罗珊军团、昭武九姓(粟特)联军在怛罗斯进行的交战。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上的塔拉兹地区。这场战争以唐朝的失败而告终,但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一次小冲突,对双方疆域和外交关系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6)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边境大将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为了夺取皇位,而发动的内战,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被平定。开启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由于内战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又称天宝之乱。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7)

马嵬驿之变

嵬驿之变(“嵬”,拼音:wéi,注音:ㄨ,ㄟˊ),又称马嵬坡之变、马嵬驿兵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决定乘乱出逃。

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唐代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7月15日)禁军在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市以西)发起了兵变。杨国忠与其从妹杨贵妃即杨玉环被杀。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8)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唐与吐蕃的战争,又称唐蕃战争,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唐将李晟、韦皋皆重创吐蕃,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杀后,吐蕃于877年分裂崩溃。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9)

第二次宦官时代

第二次宦官时代,指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的一段时间。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共历时149年。

历史学家汪笺指出,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

到了唐朝末期最后的两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时,宦官田令孜、杨复恭终于真正做到专权了,但是这时唐朝的藩镇彻底闹大了,唐朝朝廷的权力已经被唐朝藩镇分的没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对全国的作用与影响,远远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

唐僖宗喜欢玩乐,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黄巢之乱打破了美梦。过了几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终于成长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诱发藩镇大战,他就彻底抛弃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节度使王建所杀。之后是杨复恭,这个人没田令孜那么张扬,但毕竟是个宦官头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见了宦官就痛恶不已,正应了仇士良的话,读书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了杨复恭。至于刘季述,唐昭宗的时候,唐朝已经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各地藩镇真正崛起,刘季述也无权可专了。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10)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争权,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党争命名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11)

会昌毁佛

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12)

唐末民变;白马之祸

唐末民变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闽浙、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宣武节度使朱温杀害唐朝宦官与百官的一次事件。

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二百九十年。

唐朝简史介绍(中华简史-唐朝下)(13)

白马驿之祸是对唐朝旧臣的一次较彻底的清除,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也因此结束了绵延多年的唐朝官僚集团的党争。这次事件实际上扫除了他篡位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当朝士们的尸体在浑浊的黄河水中随波浮沉的时候,帝国的一切道德准则、礼法规范也随之而被埋葬,帝国本身便再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辉煌的大唐王朝到此就结束了,中国大地上又一次走向了分裂的时代。接下来我们将要讲述的是五代十国的故事,敬请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