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推敲的典故(戏说推敲之典故)

话说贾岛青年时期家境苦寒,虽然博学多识,但也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为了能改变这种现状,贾岛曾数次应举,却总是不第。为了能安稳地混得一口饱饭,不得已出了家,做了一位苦行僧。

有一天,老贾待在京城长安无所事事,就来到了长安郊区拜访一位叫李凝的朋友。那个年代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老贾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他那头跛脚的小毛驴。

关于文字推敲的典故(戏说推敲之典故)(1)

出了京城,本来他的那头驴跛脚走得就很慢,长安城郊外又都是山路,于是乎,老贾千辛万苦顺着山路终于找到了李凝的家,此时已经是夜深人静,只有皎洁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

趁着月光,老贾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但见偌大个山脚下,只有他的老伙计一座房子,而且满地的荒草被人踩出来一条小路直达园内,远处有一处池塘,月光下看见一只小鸟栖身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周围几乎看不到邻居,老贾嘴里不住地叹了两句:“幽居呀!幽居”

老贾叹罢,就来到了李凝的院门前,敲了敲门不见有人应声,等了片刻便推开门进去了,来到院内喊了两声也没有人应答。老贾伫立在院内,看着满园的月光,灵感来了,诗兴大发,从随身的行囊里取来纸笔一挥而就,留下了一首诗便兴然离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关于文字推敲的典故(戏说推敲之典故)(2)

第二天,老贾睡了个懒觉,起床洗漱完毕,百无聊赖,便骑着他那头跛脚的毛驴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

长安是什么地方?它即是大唐的国都,又是中国第一个被称为“城市”的地方,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但见满大街的行人摩肩接踵,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路两旁的商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直让人应接不暇。

但老贾全然顾不上这些,跛脚毛驴在踢踏踢踏散漫地走着,身上驮着的老贾目不斜视,上半个身子微微前倾,双眼睁得不大却目露神光,双手不时地来回比划着什么:一会作前推状,一会又作敲打状。

因为他在毛驴上突然想到了昨天晚上留在李凝家的那首诗,其中的一联“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当中的“推”字,感觉用得不太恰当,是不是改用“敲”更显合适一些?

关于文字推敲的典故(戏说推敲之典故)(3)

突然,一声清脆的锣响,对面熙熙攘攘涌进来一大队穿着官服的人,分两队整齐地排开。中间有八个士兵抬着一顶镶着金边的红色大轿,轿子前面竖起两面大纛,上面写着斗大的“回避”二字。走在前面两排的士兵手摁在刀柄上面,凶神恶煞般地冲两边人群吆喝着:“韩大人经过,请速速让开。”

可怜老贾哪里有心思去注意对面的这般阵势了,只顾思考用“推”好呢还是用“敲”更恰当一些。跛脚毛驴受到惊吓,一下子就钻到了对面官兵当中,老贾被四个官兵四仰八叉地举过头顶,抬到了大轿子前面。

轿子里面坐着的正是吏部侍郎韩愈,他掀开帘子不慌不忙地走了下来询问贾岛:

“你是何人?为何如此无礼?”

老贾惊慌失措地答到:

“请大人息怒,适才是因为我昨天晚上写的一首诗,其中的一个字不知道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误撞了大人,还望大人赎罪。”

关于文字推敲的典故(戏说推敲之典故)(4)

韩愈本是文学泰斗,文起八代之衰,一听这小子会写诗,便来了兴趣,让贾岛把此诗再写一遍呈给他看。

片刻功夫,贾岛就把诗呈到韩愈手上,韩愈看着看着似乎入了迷,还不断地用手捋着下巴上的胡须,突然他对贾岛说到:

用“敲”好。

贾岛一听,忙说:“请大人赐教”。

韩愈便清了清嗓门说:

既然是月夜访友,无论主人在不在家,都应该是敲门而不是推门,因为敲门既说明你很有礼貌,又突出了“敲”这个动作:在寂静的月夜里,一个僧家礼貌地敲响了好友的门,这一动一静,形成绝妙的反差,是一副美好的画面。

贾岛听后使劲地点头,韩愈看他如此好学,又有几分才气,不但没有责怪,还跟贾岛成为了好朋友。

至此以后,“推敲”这个典故便家喻户晓,推敲二字也逐步地演绎成了反复琢磨、斟酌的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