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

万周按

本文是2016年万周春节征稿《房子》选发的第二篇文章。作者回忆了外婆的房子,那是“五十多年的回忆”,是“生活习惯的如影随形”,是“镶嵌在生命中的存在”。

在看待房子的问题上,我和外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1)

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和我本身的学业驱使,人生走过的二十年里,我换过七次住所:城市的、乡下的、国内的、国外的……房子对我而言是驿站,每逢落脚处,虽不会马上考虑下一站,但却潜意识地认定我不会在此处长驻。身在屋,心早已飘去别处,东奔西走,神游各地。

而我外婆,在家乡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五十年。宛若一棵苍劲的古树,根狠狠地扎在土里,风雷阵阵,叶落满庭,却也雷打不动,风吹不倒。

这座老房子位于城北的市井之地,与对家隔着一条不足三米宽的水泥道。出门向右转数十步,便开始有街坊邻里摆的蔬菜摊、猪肉摊,还有一筐筐的活鱼,摩托车经过时也得缓慢如行人。

一直住在大城市的舅妈春节回家,见到此情此景,会皱着眉头,“十年如一日,还是这么乱”。但外婆却觉得这是一个方便之处:家里突然来了客人,鲜蔬瓜果就在楼下;退休医生在附近开了一家小诊所,小病小灾也成不了气候。街坊邻里熙熙攘攘,她倒觉得人气旺够热闹,野猫不时窜来,还能享受一顿饱餐。

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2)

小时候,我偶尔会到外婆家玩,当时外公尚在,他会把我拉到墙边去,放一把尺子在我头上,用铅笔在墙上画一道杠,这一道道铅笔印至今尚在。外婆偶尔拉着我坐在桌子边,和表哥一起临摹画画,或者加上外公,四个人一起打扑克牌。

这栋房子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倚闾之望。十五年前,父母工作调动,只能寒暑假回家乡。父亲把自己的房子卖了,住进了外公外婆家。每次回家,五六小时的车程总能接到外公外婆无数个电话,他们习惯在我们快到的时候,在门前的小庭院往远处眺望,等待车来。

外公去世之初,母亲把外婆接到我们家住,小区晚上,有许多老人家在花园走动,即便这样,外婆还是不喜欢,“就像住在监狱一样”。两个月后,她独身回到了家乡的老房子,我们回家时,她依然会靠着门向外眺望,但这时,陪伴她一起等待的,便只有一棵铁树罢了。

外婆最得意的,是房子后面的一方菜园。在我眼里,这是一个乱糟糟的园子,我常常开玩笑说:“外婆,你看看隔壁徐老师的菜园,多整齐,我们一块打理一下这个菜园吧。”外婆不同意:“我这菜园,种的全是宝。”

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3)

我有一段时间经常流鼻血,外婆从她的菜园里摘了红蒜,加两块猪肉煲水给我喝,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流过鼻血;邻居新装修了一个院子,来外婆家借菜园里的勒菜引,说不仅可以种来吃,还可以防盗。最神奇的,是那棵黄皮树,结出的果子比外面卖的甜上好几倍。每年六月,家里少不了几个上门吃黄皮的客人,外婆一边分黄皮笑得合不拢嘴,一边说:“不能给你们太多,我还要给我的女儿孙女吃。”这棵黄皮的“儿女”移植在各地,没有一个地方结出像外婆家那么甜的果实。

外公临走之前曾和妈妈说:“我走后,她大概也不能活多久,因为她太依赖我了。”然而数十年过去,外婆一个人活得安详,这栋老房子,成为了她的舞台。日复一日地上街买菜、做早餐,等送报人,然后看报,晚上看天气预报……

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4)

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外婆对房子的依托和不舍,但是长大后回首,确实有几分感受。我所追求的自由,寄托在无限可能的未来,是数十年的想象和憧憬;但房子于外婆,首先是五十多年的回忆,其次是生活习惯的如影随形,就像山里的人尝惯了泉水的味道,会不喜欢海边的腥咸。

老房子之于外婆,大概就是这样独一无二的,镶嵌在生命中的存在。

万周2015年春节征稿入选稿件

如果您有好的文字,请继续投稿。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征稿函】。

——广而告之——

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5)

70年代老房子素材(承载了五十年回忆的老房子)(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