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

“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最平易近人的爱好,不限年龄、不限时间地点,同时,也是最廉价的自我投资,但是回报却丰厚无比。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

开卷有益

宋代司马光的《孙权劝学》中写到:“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受教开始学习后,与鲁肃再次相见,鲁肃大惊吕蒙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真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2)

读书

图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多样,不同的书籍对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所有学,皆成性格。

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不妨看看这本书,或许有所收获!那就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3)

撒哈拉沙漠

提起三毛,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人立刻就会想到《撒哈拉沙漠》这本书,想到橄榄树这首歌,想到三毛与荷西的爱情。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主要写的是在异国漂泊的生活。同时代,也有很多人写身在他乡、身处他国的生活,但是大都书写表达的是一种忧伤凄凉的心境。而三毛不同,她笔下的异国生活,是那么浪漫、自由、平淡甚至艰苦的生活,被她过得有滋有味,好多读者看过后,甚至也有冲动想要去撒哈拉住上一段时间。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4)

三毛

三毛在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独特的爱情、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写法、独特的生活。

自愿来到撒哈拉沙漠流浪的三毛,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她心中充满爱,崇尚自由,崇尚真我!三毛的爱,被多方面浸润,有基督教的博爱,也有佛教的慈悲之爱。三毛将爱贯穿这本散文之中,但这份爱是特别的,和金庸小说里面那种具有神话色彩的江湖豪侠的爱不同,和琼瑶小说里面山盟海誓、花前月下的爱也不同。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5)

撒哈拉沙漠

三毛的爱是从日常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是更加真实的爱、非理性的爱,跟着感觉走的爱!

三毛与荷西的爱具有偶然性,他们源自于楼梯口的偶然的相遇,三毛便对荷西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是超越世俗的,却又融入世俗,这份浪漫的爱非常难以经营。因为平常人的日子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稍不留意,就很容易过的一地鸡毛。

何况三毛与荷西,生活在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屋内陈设简单至极,甚至都没有桌子、没有沙发。(桌子、沙发都是三毛后续捡了一些轮胎、木板等等自行布置)现代一点儿的电视、网络更是奢望。连水都是极少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本身就非常难,而且气候也非常差,而在三毛这里,却能把日子过得那么浪漫,真是让人佩服至极。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6)

三毛 荷西

比如每天的吃饭,三毛能够依靠少量简单的食材,过出了诗意般的生活。就拿他们吃的粉条来说,三毛告诉荷西,粉条在中国是雨,是雨下来后,挂到了岩石上,被山民拉下来,做成了这个东西。

荷西的工作是潜水员,非常辛苦,做了一天的工作,很晚回来之后,他们又开着车去两百公里以外的荒山去寻找化石。车子开着开着,快要到达沼泽地,荷西去前面引路,不小心掉进沼泽地,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危险,三毛又去求救,但是撒哈拉本人就人迹罕至,好不容易从远方来了一辆车,坐上三个人,但是他们并不是来帮忙的,而是想要强暴三毛,当然,后来被三毛开着车机智的逃开了。后来又回过头,自己将荷西救了出来。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7)

三毛 荷西

三毛的爱唯一又专情。她认为,男女之间,应该相互守望。一旦有人靠近荷西,三毛毫不客气地出面拦截。

当然,三毛的爱除了与荷西之间的爱,书中还展现了她广博的爱,关怀身边的人:对哑奴的关爱,送衣服毛毯;对当地美丽女子萨伊达的关爱,在当地民族矛盾极为复杂,当地人民对萨伊达攻击时,三毛挺身而出,证明萨伊达并没有出卖当地游击队领袖。

三毛绝对崇尚自己,反对规则、反对权威、反对世俗。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8)

三毛

东西方的跨国恋,在西方总是传送着一种经典的模式,东方女子或男子,会因为与西方白种男子或女子谈恋爱,而感到非常荣幸,是一种仰视、被动的、顺从的,会为了爱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即使白种人抛弃了自己,也不会怨恨,会庆幸有过这么一段爱情,甚至会以死殉情。

但是在三毛与荷西这里,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模式,三毛处在主动的地位,包括最开始去撒哈拉,也是三毛最先提出的,荷西为了三毛,改变自己的愿望,陪伴三毛一起来到撒哈拉。

三毛比荷西大八岁,他们之间的恋爱跨越了年龄,种族,他们的恋爱,颠覆了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之间的恋爱的经典模式。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9)

三毛 荷西

三毛的气质里有一种反权威,她不是顺从的孩子,这从她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三毛原名叫陈懋平,因为第二个字不好写,自己就把她去掉了,这足可见的三毛是个特立独行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这在站出来为萨伊达证明也可以看出。

三毛的反世俗性,从她的作文里就可以看出,小时候,老师留作业——我的理想,在三毛那里,她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捡垃圾的人,老师暴跳如雷,这样的想法,在世俗的眼里,是没有出息的,于是让三毛重写。三毛重写之后,第二个理想是做一个卖冰棒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比较自由,可以走街串巷,时间地点自己支配。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0)

三毛 荷西

你越追寻某种事物,某种事物便会反过来控制你,这就致使生命的一部分被物化,那种生命的分裂感、空洞感便会油然而生。在此情况下,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应该回归大自然,脱离世俗控制、远离金钱物质的腐蚀,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

三毛直率,不惧怕、不做作、不虚伪。当三毛知道古卡10岁就要结婚,就直接和古卡爸爸提出异议;当三毛知道鱼店的女子对荷西有着非分之想时,及时制止,及时丢失一桩大生意。还有一处,村民总是来借东西,致使三毛舞会上没得穿,当三毛说起时,她们反而不在意,三毛便说:“我们家除了我老公,还有我用的牙刷以外,你们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借的?”三毛有博爱性,但是她却从来不掩饰自我的情感。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1)

三毛 荷西

三毛天性好奇,因此会发生很多浪漫的趣事。比如说悬壶济世,三毛本没有一点儿从医的经验,但是在撒哈拉缺医少药的地方, 当地的很多民众连最基本的医疗知识也没有。有一家邻居的表妹要去死了,三毛赶去看,还用一些维他命给她治疗,过段时间这姑娘竟然好了,当时三毛应该觉得她是营养不良。三毛还曾经给人去补牙,补牙用的材料竟然是指甲油。三毛自己没有生过小孩,当被求助去接生的时候,三毛竟然一只手拿着医学书,另一只手拿着器械,便准备跟着当地的妇女去接生。

三毛在没有驾照的时候,即好奇又大胆,什么车都敢开,并且开着车到处跑。考驾照时,竟然是开着车去报名的,结果在报名处看到两个警官,那两个警官看着她,非常震惊,因为他们平时经常看到三毛开着车在镇里飞来飞去。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2)

三毛 荷西

我们为什么好奇,是因为我们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一切。三毛就是非常爱这个世界。

三毛有一颗童心,从一些照片里可以看到,很多是和小孩儿一起玩儿,会热烈赞美漂亮的小孩。三毛会用一种天真无邪的眼光看待世界,把世界看的非常有趣。三毛正是因此,把艰苦的生活过的非常浪漫有趣。

比如三毛荷西两个人去办理结婚证的时候,由于各种手续证件,来回需要好几个月,荷西就显得非常着急,办证的人就用一种很奇特的眼光看着三毛,以为通常情况下,一定是女方怀孕了,三毛便幽默的说:“不是我急,是荷西急。”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3)

三毛

有一天,三毛与荷西讲,咱们这半年赚了很多钱,说着便把自己的记账本拿出来,荷西看了一激动,俩人便去当地最好的国家级酒店大吃了一顿。回来后的第二天吃饭时,三毛只用马铃薯做了一个饼,而且是两个人分着吃,外加一个面包,荷西不满意了,咱们不是很有钱吗,怎么就吃这么点儿东西,此时三毛便说,昨天我给你计算的是咱们赚的钱,并没和你讲咱们这半年的支出,便又拿出来一个本子。三毛用这样的方法,让生活产生了一定乐趣。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4)

三毛

撒哈拉原本是一个原始、落后、偏僻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眼中,她并不这么认为,她认为撒哈拉是一个古朴纯净、神秘奇异、雄浑狂野、厚重辽阔的地方,充满了强劲的生命力,血红的太阳、开阔的天地,五颜六色的沙漠,遇到风时,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海市蜃楼的如梦如幻的情景,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这就勾起了人们最为原始的情感,没有各种规则,卸去了现代文明压在人们身上的种种重负,这都都勾起了人们想要了解、感受撒哈拉的欲望。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5)

三毛 荷西

一个地方想要吸引人,光是有美丽的自然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独特的人文风俗。撒哈拉处于北非的地理位置,吃的是手抓饭,洗澡也要分为内洗和外洗,十岁就要出嫁的娃娃新娘,独特的排泄习俗等,这些习俗都与当地的环境、宗教等等有着密切联系。

撒哈拉沙漠独处的地理环境,远离现代文明,保留了人类早期的非常多的思维方式,例如:“万物有灵光”。这种“万物有灵光”,都会受到当地的一种巫术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的了解远没有穷尽。巫术仍然具有她存在的意义。巫术里面有一项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她非常重视人与自然,自然与万物之间的一种沟通和交流,认为万物之间是有生命的。三毛通过巫术的表现,显示出一种当地的神秘的人文风俗,显示出人与自然的互动与敬畏,显示出最原始的自然状态,应该引起现代人的反思。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6)

三毛

真正的流浪,林语堂先生说过,应该是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态,有一种完全和自然融合为一的心态,才能够找到一种真我。

三毛的流浪,一直努力地去融入到撒哈拉的自然、人文,但是与此同时,她又时不时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打量着撒哈拉沙漠,致使三毛的流浪出现了苦闷、孤独、死亡等意识。

三毛的苦闷,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也有来自内部环境的。例如对当地的自然、风俗的不认同;内外物质的匮乏,与荷西之间观念、性格的不同,三毛是感性的,荷西是理性的。荷西也受到西方长期的白人中心主义意识的影响,在《素人渔夫》里面曾这么称呼三毛:"我的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是西方长期的对于东方女性的意识形态的一种情结,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看作主人,东方的女子是被自己所控制的、顺从的女性。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7)

三毛是个天性敏感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受伤,很容易孤独。孤独有助于思考,探寻生命的意思,但是无论怎样,人活在世上,是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

三毛的孤独有师长的不理解。三毛上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不理想,她的老师就当着众人的面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鸭蛋,让三毛围着学校走廊跑了一圈,三毛开始对学校厌倦,产生了长达六年的自闭。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8)

三毛 荷西

亲人的不理解;三毛一直没有获得父母的认同。一个人如果在外面没有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非常想在家里、在亲人面前找到这份确认,但是,三毛在这里却没有找到。

爱人的死亡。三毛对荷西有那么大的热情,有那么热烈的爱,不是说他们现实生活中真的生活的就那么幸福,那么浪漫,而是三面太需要有这样一种感情来支撑她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价值。荷西的去世,让三毛觉得极为孤独,觉得再也没有爱的精神空间去彰显生命的意义了。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19)

三毛 荷西

我国相对是忌讳死亡的,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三毛更多吸纳了西方文化的思想,把死亡看成一个生命得以延续、得以再生的一个起点。所以,三毛似乎发现了死亡的一种新的意义。三毛认为向死而生、死后再生!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呆过的地方(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20)

三毛

如果你深陷焦虑迷茫中,不妨读读三毛,看看她的《撒哈拉沙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关于三毛、关于《撒哈拉沙漠》,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