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评剧大全刘巧儿(看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与刘巧儿的故事)

她是风靡全国的刘巧儿,她是《花为媒》里的张五可,她是齐白石的义女,深得齐派精髓,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女演员,她就是新凤霞。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黄土高原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作为“西北风”代表作之一的《黄土高坡》,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由张静林首唱于央视《同一祖先》大型晚会。1988年,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决赛上,胡月、杭天琪、田震等参赛歌手都不约而同地选唱了《黄土高坡》,并一一获奖,这一批获奖歌手引领了当时中国流行歌坛的潮流。随后,《黄土高坡》风靡全国,引发了中国歌坛西北风的大流行,所以这首歌堪称中国流行歌坛的一座里程碑。

新凤霞评剧大全刘巧儿(看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与刘巧儿的故事)(1)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其中一个参展演剧目令人念念不忘——舞剧《吴祖光梦别新凤霞》。应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特邀,新舞剧《吴祖光梦别新凤霞》于去年10月22日及23日连续两晚,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剧院参加优秀剧目展演,这也是该剧首次亮相西安。作为导演,同时也是新凤霞的儿媳,陈健骊感慨《吴祖光梦别新凤霞》来到陕西演出,意义非凡,“陕甘边地区是新凤霞艺术生命的源头,她的命运和这片黄土地紧紧相连,从某种意义上,她也是这片黄土地永远的女儿。而今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我们希望老人再一次‘回到’这片让她魂牵梦萦的心灵与艺术故乡。”

艺术节期间,在古城西安往往是地方戏与京昆同时上演,或是三台剧目同一个晚上演出,造成观众分散已是常态,然而,观众对《吴祖光梦别新凤霞》的热情却出人意料。演出结束,掌声不断,观众涌到台前,久久不愿离去。这部剧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深究《吴祖光梦别新凤霞》受欢迎和追捧的原因,通过观摩剧目可以寻找答案。吴祖光、新凤霞与延安有着解不开的渊源。评剧《刘巧儿》是新凤霞的代表作,造就了评剧史上一个现代戏的高峰,后来拍成电影《刘巧儿》,风靡全国。刘巧儿是从陕北窑洞走出的女孩,吴祖光与新凤霞结缘,也与刘巧儿有关。为把刘巧儿搬上舞台,他们两人共同来到黄土地上进行采访,结识了刘巧儿的原型封芝芹,他们与封芝芹结下了一生一世的深厚情谊。舞剧《吴祖光梦别新凤霞》中,吴祖光有时着长衫,或白或灰,有时脖子上系一条长长的黑色大围巾,有时着衬衫,有时着背带西装长裤,这样的装束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吴祖光,但确实可以被所有人接受,因为在那个年代,吴祖光就是这样一位洒脱儒雅、风流倜傥、才气横溢的热血男儿。同样,不管是穿军装还是穿旗袍,新凤霞同样质朴美丽、舒展大方,浑身上下显现着聪明灵秀之气。演员用舞蹈语汇塑造了两位艺术家的形象,不在于形而在于神的真实生动,演出了两位艺术家的神韵气度。

新凤霞评剧大全刘巧儿(看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与刘巧儿的故事)(2)

陈健骊表示,《吴祖光梦别新凤霞》一个最重要的情节,正是吴祖光回忆新凤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演电影《刘巧儿》的经过,“这部电影对当年中国的妇女解放,曾起到巨大的作用,它源自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当时苏维埃政府最早建立法制社会,成立妇女联合会,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主,这个环境下培养出的一位追求婚姻自主的新女性代表人物——刘巧儿原型封芝琴。”

1947年3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封芝琴婚姻纠纷案。由于此案于3月被编为说书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所以人们也称其为“刘巧儿案”。

封芝琴系陕甘宁边区华池县一位普通农民,她出生在华池县悦乐镇堡子村。4岁时她被父亲许给了姓张的人家,18岁时,父亲嫌张家穷,又许给了朱家,而后演出了一场抢亲闹剧。 岂料就是这个18岁并不识字的农村姑娘,由于从小受到华池县苏维埃政权法制普及教育的影响,已经有了婚姻自主、勇敢反对封建包办的思想。为了追求爱情,她竟然从华池县翻山越岭跑了80余里,去到庆阳城,找到政府专员马锡五拦路喊冤告状。这在当时全国农村甚至城市,都不是一般女孩敢干的事。也只有华池县能出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人物。马锡五经过调查研究,公开审理了此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使农村法制得以伸张。此事件轰动了整个边区,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由边区文艺工作者袁静等编成秦腔、眉户腔等地方戏曲上演。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还编了《刘巧儿团员》的段子在延安演出颇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

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中国政府着手制订新《婚姻法》,并准备在全国颁布,为配合宣传,北京市妇联主任张晓梅到天桥找新凤霞,希望她能将刘巧儿的故事搬上评剧舞台。初期修改得相对粗糙,名为《刘巧儿团圆》,演出后火暴京城。邓颖超、蔡畅、康克清、李伯钊等妇女界领导人看了演出,大加赞赏,此后,剧本经剧作家王雁整理,著名导演夏淳重排,并改名为《刘巧儿》。

评剧《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新凤霞评剧大全刘巧儿(看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与刘巧儿的故事)(3)

后来让华池县封芝琴的故事演遍全国,真正在全国广大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就是新凤霞。

新凤霞之子吴欢回忆说,《刘巧儿》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妈新凤霞主演的一部电影。曾经轰动了整个中国,是我妈一生最辉煌的业绩,并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在法制建设方面,为推广婚姻法,提倡全国妇女解放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就。换句今天时髦的话,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几乎全国人民都是我妈新凤霞的粉丝。

解放初期全国妇女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识字,封建意识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国家印发的婚姻法小册子,广大妇女根本看不懂。 正是我妈妈演的这部电影《刘巧儿》风靡了全国,彻底从思想上解放了全国广大妇女,让她们和男人平起平坐,真正成为国家主人,也使全国的男人们接受了有胆有识,有当家作主新思想的漂亮姑娘“刘巧儿”。

刘巧儿饰演者新凤霞1952年在弟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周恩来看过这个戏之后说:“别看新凤霞是天桥的青年演员,可影响不小,全国都在听《刘巧儿》……”不久,《刘巧儿》到中南海演出,毛泽东说:“又看见延安的窑洞了!”并连称新凤霞演得不错。后来,周恩来多次说,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就在邓颖超去世的时候,她的玻璃板下还压着新凤霞的剧照。周恩来不仅喜欢听新凤霞的戏,而且在周恩来的心目中,新凤霞是个值得尊敬的漂亮女人。此外,周恩来与新凤霞的爱人吴祖光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友谊。

继《刘巧儿》问世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期间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新凤霞评剧大全刘巧儿(看一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与刘巧儿的故事)(4)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

新凤霞,一代评剧皇后。13岁就开始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15岁时就开始担任主演。她先后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成立,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评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本文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