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皇后胡蝶的一生(新海南书房胡蝶口述自传)

电影皇后胡蝶的一生(新海南书房胡蝶口述自传)(1)

《胡蝶口述自传》

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

作家出版社2022年出版

20世纪中国影史上,胡蝶无疑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成名之早、声誉之高、享誉时间之长,在同期电影明星中鲜有人可比肩,堪称明星中的明星。她从影40年,主演了90余部电影,几度在观众公开投票选举中被推举为“电影皇后”。 胡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明星,还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文化。她经历了中国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迭代,对电影表演艺术规律有着超越于时代的早慧和自觉;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美德,褪去明星光环依然可以过上平凡笃定的家庭生活;有着坚定的独立人格,不屈从权钱和虚荣,抛弃教条和偏见……自乱世中走来,胡蝶的几次重要人生节点均与历史大事件紧密相连。传闻中与张学良共舞、与戴笠情感纠葛等,书中均做了回应。从一人身上可窥时代气象。 《胡蝶口述自传》为其存世的唯一自传体回忆录,自童年讲起,至晚年隐归加拿大,细致回顾了波折却也壮阔的人生路。

书摘:

奔波的童年

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跨朝代的人,都曾做过“皇上”的子民。我是1908年3月23日(光绪三十四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个什么坊,名字记不起来了,现在也无处查问。一个坊可以有十来二十栋相连的房子,每栋房子,阔气的住上一家,也可以住上好多家。这种式样的“坊”据说今日的上海也还存在。一个坊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各自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十年人事尚且几更迁,更不用说数十年,又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可惜“房子”不会说话,也不曾留下记录,否则也无须我在此追忆往事了。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再过几年,清帝逊位,改号民国,结束了大清皇朝两百余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我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短短几年就经历了两个朝代。每当谈起我的生年,我母亲必定说:“这丫头就是老佛爷和皇上驾崩那年生的。”我也不知对我是褒是贬,总之,我也就此记住了我出生的年代和背景。

我祖籍是广东省鹤山县坡山水寨村,姑父是唐绍仪的弟弟,姑父母住在上海,也就把住在鹤山乡下的父母亲接到上海。靠着姑父的提携,父亲在京奉铁路上当了总稽查,是个挂名的闲差。说是闲差,却还是要到场应卯,所以全家也跟着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京奉线上。这种生活虽不固定,却也极有乐趣,使我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对我以后从事电影工作不无帮助。人们常说老年人容易忘记眼前的事,却会清晰地记起年轻时的往事。确实如此,如今我还清楚记得火车一靠站,挎着筐子的小贩就叫开了:“两毛一只,又香又嫩的烧鸡!”鸡蛋呢?一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大篓,所以也难怪九斤老太太大叹今不如昔了。

我父亲胡少贡为人宽厚,性格开朗,爱开玩笑。我觉得自己性格里有很多酷似他的地方,也幸亏是这种开朗的性格帮助我度过了人生的坎坷。我是独女,没有兄弟姐妹,父亲对我异常宠爱,我年幼时体弱多病,总不肯好好吃饭。为了引起我的食欲,父亲买了各式各样彩绘的瓷器,每幅彩绘都有一个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不外乎是些才子佳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的,但经过父亲绘声绘色的描述,我听来格外入耳,不知不觉就会比往常多吃了饭,父亲高兴得不得了。买古董买瓷器成了他的爱好,而我也渐渐地喜欢上瓷器,从欣赏到收藏。母亲吕氏出生在封建的大家庭,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家庭,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仅粗通文字,但她很懂得处世为人。她慈祥但严格,从不因为我是独女而对我有所骄纵。回顾自己的一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受了她很大的影响。她常教育我:“你要别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人好。”她没能说出长篇的大道理,但这句含有哲理、朴实无华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当我步入影坛,小有成就时,她又告诫我:“凡事不要争先,要退后一步,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所以,后来在拍电影时,我总是服从导演的指导,主角也好,配角也罢,我总是尽我的能力去揣摩、领会,让自己进入角色,发挥自己的才能,演好分配给我的角色。这种“尽责”的天性倒是从小养成的。我母亲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即使在抗日战争的逃亡、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也从未分离,战后我和有声、孩子去香港发展,她因年事已高,不愿再随我奔波,就留在上海,后在上海病逝。我的父母都葬在上海郊区闵行的长安公墓,后来因这个地区开发,需要迁葬,原来坟茔已乱,各家捡拾了些骸骨就算是先人的骸骨。反正是人葬我父,我葬人父,都是先人骸骨,同属炎黄子孙,也不必计较了。

虽有父母的宠爱,但独女的生活仍然是寂寞的,父亲在铁路上工作,长年累月奔波在铁路线上,搬家是家常便饭,好在除了细软是自己的,其余家具都由公家借用,经常的搬迁使我缺少固定的童年伙伴,常常是刚和小伙伴玩熟,就又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能在新的环境中很快找到新的小朋友,幼年的我常常喜欢模仿当地人的口音,留神听他们说话,也许是童年生活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使我对语音很为敏感,这种敏感也就带来我以后职业上的便利。

8岁那年,全家在天津住了将近一年,那时我堂妹胡珊、堂弟业培住在我家里,生活一下子热闹了好多,受我影响,胡珊后来也进了电影界,在三十年代也拍了不少片子。她后来也随儿女移民来加拿大,住在首都渥太华,不时也能见上一面。

在天津时,我和胡珊就读于天主教圣公学堂。天主教学校的校规较严,白衬衫、黑裙子,上课都得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课,不得随意言笑。只有到下课放学,走出校门,我和胡珊就像两只飞出鸟笼的鸟儿,嬉笑奔跑,踢毽子,跳绳,尽情疯玩,玩够了,一个铜板买一个大肉包子或是买一大堆天津良乡糖炒栗子,再花一个铜板就可以叫辆黄包车回家。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段日子真是一段黄金岁月。

作者简介:

胡蝶(1908 -1989),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出生于上海,中国20世纪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电影代表作有《秋扇怨》《火烧红莲寺》《姊妹花》《啼笑因缘》等。

刘慧琴,祖籍广东台山,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年起移居加拿大。海外华人女作家。曾任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顾问、执行委员。与晚年的胡蝶为至交,为其整理、撰写回忆录。

出品: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总策划:韩潮光

总统筹:罗建力

监制:陈荟蔓

执行策划:刘昕婷、胡雅澜

编辑:胡雅澜

海报设计:王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