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上乘境界莫过于绝情(庄子告诫我做一个)

我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女人,不,“朝三暮四”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境界,而非贬义

庄子人生上乘境界莫过于绝情(庄子告诫我做一个)(1)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出自于《庄子·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故事大概的意思是,狙公养了一群猴子,后因粮食受限,狙公(喂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怎么样?”众狙(一群猴子)皆怒,说:“凭什么?凭什么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不高兴。”于是,狙公就改了,说:“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结果,庄子用的词很有意思——“众狙皆悦”。

庄子人生上乘境界莫过于绝情(庄子告诫我做一个)(2)

狙公赋茅

时至今日,朝三暮四的含义已接近欺骗、反复无常了。显然,作此理解的人,是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这个故事,心中偏向于众狙,便有种物伤其类的感慨。然而实际上,庄子的本意就在于此吗?并不是,是庄子为了说明什么是“道”而讲的寓言故事,应当以狙公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明辨之心待之。

狙公赋茅,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对他自己而言可有分别?没有,狙公名实未亏,都是付出7颗橡子。

与众狙而言,或因朝三暮四而怒,或因朝四暮三而喜,众狙既没有获得更多,亦没有亏损,名实未亏。众狙无论是智慧还是愚蠢,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与狙公无关,只是实施了狙公”喜怒”之用而已。

庄子人生上乘境界莫过于绝情(庄子告诫我做一个)(3)

狙公赋茅

庄子说;“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来讲都是相通的一个整体。”故而可以理解为,只要觉悟了“道”是一个整体,就不会计较名称与实质的改变了,真正改变的是名称而非实质。显然,狙公明白“道”是一个整体。众狙非也。

故而,狙公既然明白也参悟了“道”,又何必在众狙怒、喜之事上费神,以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来游戏、设计众狙,不如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不生是非,自己继续参研天道。

与我们而言,若朝三暮四,先少后多,那是“大器晚成”;若朝四暮三,先多后少,那叫“少年得志”。从“道”是一个整体这个角度来讲,对于一时的胜败、荣辱,实在不必要放太多的情绪在里面,像猴子那样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就一定好吗?不一定,世事无常,人生变数太多,不一定后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故而,我们要像庄子一样,富有大智慧的进取心,逍遥于本我,为实现人生宏愿,鱼化为鲲,鲲化为鹏,鹏怒而飞,身在北冥,却又追逐南冥,不遗余力、孜孜不倦。仍需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定能参研天道,收获饱满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