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听过最现实的话(理想的婚姻与现实的婚姻)

江城

大学里的恋情,大概就是婚姻最理想的样子。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唯一一个阶段,“不论顺境或逆境、不论贫穷或富有”,纯粹出于个人喜好而挑选个人伴侣。那些世俗的标准可以全然不顾,一句“我喜欢”,便已足够。生活也是那么轻松,漫步校园、谈天说地,获得纯粹的情感满足。

这大概也能解释,大学生为什么对婚姻预期还很乐观。今年以来,一些青年研究机构、高校、媒体针对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希望在26-30岁时走入婚姻殿堂,这个数字显著高于预期。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个婚姻理想的样子,就是婚姻真实的样子。

这个结论一出来,却遭到了不少网民的调侃:“记得以前有调查,大学生还预计自己30岁时年入百万呢。”虽是玩笑,但也说明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可能把婚姻想得简单了,“毕业即分手”并不是一个传说。

记得上大学时,我们专业一共不到10位男生,毕业时大概七八位都有女朋友。男生们也都畅想着未来,享受校园恋情的时候也是那么快乐。但最后走进婚姻的有几对呢?

一对都没有。

我们最看好的是W君。他和女朋友认识很久,俩人一毕业便同居了。毕业后我们去过他家里吃饭,W君做饭做菜、忙前忙后,他女朋友招呼我们。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传统朴素又有些前卫的家庭,他们如果在一起,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他们分开了,原因令人难以相信——彩礼。W君告诉我们,两家人聚在一起,在一个烟酒围绕、堆着假笑的环境里谈着这些话题。长辈们逐渐缩短的烟头,腾起又散去的烟雾,就像他们的爱情,一切都破灭了。

大学生对婚姻美好的想象,一旦碰到家庭状况、经济压力这些现实因素,就如易碎琉璃,经不起磕碰。W君的女朋友也是我们的同学,在这件事里我想她也很无辜、很无奈。但她的家人就有错吗?怕也难以说清。他们对经济安全感的渴望外人未必能理解,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环境里,没有资格要求别人清新脱俗。

大学的恋情是理想的,也让他们对婚姻充满了期待。但想结婚和结成婚,这不是一码事。日本心理学者国分康孝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结婚是人们对社会的参与,恋爱却是对社会生活的逃避”。人们在恋爱中制造幻觉,但必须在婚姻中面对现实。

我们倒不必居高临下地说大学生太幼稚,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其实,他们的想法才是理想的样子,反倒是现实没有那么美好。我们应该努力的,是让大学生或者说年轻人拥有这样的婚姻自由,这可比嘲笑他们的单纯、幼稚难多了。

目前,结婚成家仍然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人们也大多愿意成人之美。但要鼓励年轻人结婚,社会还是需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银,去降低结婚的成本。让大学生的意愿,能够有落在现实里的可能,不至于显得那么“异想天开”。

说到这,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同学S君。他和女朋友都来自很北方一个很普通的县城家庭,在一线城市里一直读到了博士。我们都工作好些年了,他一直在学校里。说实话,我也曾担心他这个状况在大城市安家怕是有点难了,毕业后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他去了一个南方省份的高校,学校里有安家费,地方上有人才引进补贴,他们很快结婚买房了。现在他天天在朋友圈晒孩子,一个北方孩子在南方艳阳下晒得皮肤黝黑,隔三差五就去海滩上挖螃蟹。

S君是幸运的,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拥有这份幸运。

大学生的婚姻预期,看着有些过于乐观,但相信也是真实的想法。有多少人真的享受寂寞呢?又有谁不希望有人陪伴呢?只不过,这真的不是两个人的事,不是有情人就能成眷属。每个人的婚姻,都被很多背后的力量左右着,希望这些力量中,多一些托举的,少一些拖拽的。

关于婚姻听过最现实的话(理想的婚姻与现实的婚姻)(1)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