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

大雄宝殿左侧为辨经院

由于是冬天,辨经院没有开,看到普安寺辨经院想起西藏色拉寺的辨经院,所以我们还是去了辨经院。普安寺辨经院比西藏色拉寺辨经院小很多,整个院子约二百多平米,可能是平时来观看的人较少的缘故,院子四周座椅很少,在院内走了一圈,拍照就离开了辨经院,遗憾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回来后竟找不到当时拍的照片,只好在网上找了几张帖在这里。

虽然没有看到普安寺喇嘛们辨经,但想起在拉萨色拉寺观看喇嘛们的辨经活动。虽然听不懂喇嘛师傅们的辨经,但还是感到辨经时,热烈的的交流热烈的气氛。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2)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3)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4)

辨经院(网上图片)

辨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还有什么“幡动”、“心动”、“风动”、“当头棒喝”之类玄而又玄,谁也闹不明白的东西。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辨经开始,众喇嘛席地而坐,同声诵经,一段又一段,简直无休无止,也有小喇嘛坐在最后排的位置,不时走走神,会用眼角去瞄游客,还会偷偷抚摸一下进院溜达的小狗。

诵经结束就是分组讨论时间,也就是正式的辨经了。所谓辨经是喇嘛们日常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讨论佛法,练习口才。因为要成为佛学家,既要有学识,也要善于表达,还要雄辩。喇嘛们每天辛苦的学习应该就是为了传达佛法,所谓普度众生吧。

辩经为藏传佛教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对辩

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立宗辩

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5)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6)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7)

拉萨色拉寺正在辨经的喇嘛们(网上图片)

普安寺除了措钦大殿、大雄宝殿外,还有护法殿、文殊殿、观音殿、龙王庙、财神庙等。在登山之前,顺路去了上述几个大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述几个大殿均没开放,我们只好围着大殿周围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顺着山路开始登山,观看海棠山最精彩部分摩崖石刻。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8)

文殊殿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9)

文殊殿前转经筒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0)

护法殿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1)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2)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3)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4)

观音殿前石碑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5)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6)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7)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8)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19)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华夏摩崖石刻艺术最后辉煌)(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